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致每一个关注环境健康的读者

时间:2019-08-20 14:56来源: 未知作者:李泓萤

字号:TT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 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 狄更斯《双城记》
    也许源于历史的相似性,或归功于作者的预见能力,狄更斯的这段话被不断地引用来描述不同的现实情境,我们眼前的环境和健康问题在我看来也无法逃脱这样的历史规律。环境和健康本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议题,是一些因环境变化而引起人类健康问题的案例,让我们开始将两者放在一起,从更多元的角度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正因如此,关于环境健康(Environmental Health)的讨论,虽然字面上没有提及“人”,但却是以人类健康为出发点,最终服务于人类福祉。
    环境健康是一个高度交叉的领域,涉及多种议题。其中包括日常生活必不可缺的空气、水源和食品安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人类居住环境的安全等,并且随着社会和科技发展,新的问题在不断涌现, 如气候变化以及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出现的一系列自然灾害,新兴科技所带来的生物安全隐患,城市人造环境的变化对社会行为和心理的影响,以及很多我们尚未知晓的潜在威胁。这些隐患在城市也在荒野, 在动物和人群中,在群山和海洋中, 在你我之间。某些特定的人群,如儿童、妇女、一些职业的从业者更容易受到这些因素的不良影响。
    要应对如此多样化的问题,从研究、制定政策到最终实施,都离不开多部门的合作。科学研究从未停下发现并认识这些复杂问题的脚步,我们有幸看到不少来自社会团体和社区的行动,相关政府部门也开始制定政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但部门之间的有效合作尚未达到最佳状态。环境健康问题,由于其复杂的起因,仅仅依靠健康和环境两个部门是难以得到解决的,还需要考虑到如城市规划、劳动生产,甚至如社会资源分配等这样基本的社会矛盾。当然,其中最不可或缺的还有你我付出的行动。
    但社会的发展难以阻挡,我们如何能够在其中避免重蹈覆辙?现代科技或许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帮助。在对已经发生的环境健康问题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模型,通过持续监测,对潜在的宏观或微观的风险因子进行预测,并评估其影响,以此作出相应的风险缓和策略。但这项工作依赖于大量的数据,因此需要各部门在基础工作上的投入和支持,来及时发现和认识问题。
    作为一个环境健康议题的关注者,我在过去三年中断断续续地对相关的话题发表过一些浅薄观点。在这过程中,更深地体会到了这个议题的多样性,对身边的环境也有了更加真切的感知。我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不少变化,在衣食住行的消费中开始关注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回看我发表的内容,虽然有些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长篇的观念陈述中,但大多数还是尽力对个人日常行为改变进行倡导,此文也不例外。对于每一个像我一样的普通公民,如果想要看到我们身边环境和健康积极的变化,有三点我们都可以做到:获取知识、汲取动力、进行倡导。
    我小时候很幸运地和爷爷奶奶在农村居住过一段时间,从而一直痴迷于自然不可自拔。初中一年级时,我第一次读到《寂静的春天》, 开始意识到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于是我将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放在了生物、公共健康、人类学相关的内容上,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始做相关的研究项目,并通过不断地交流,互相学习,向身边的人传达相关信息。知识也可以来源于日常的阅读;一次志愿者活动将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驱动力,倡导更是时时都可以进行。我初中时就以“吃野   生动物不好”为题在家庭聚餐上发表了一番“演讲”,并以不吃饭作出了小小的抵抗,虽然落下了“坏脾气小孩”的名声,但也让野生动物从此消失在我家的餐桌上。不要小觑自己的影响力,听众永远在我们身边。
    如果你立志成为一位相关问题的研究者或政策制定者,那么你将进入一份艰难但充满挑战的工作中。因此获得专业的训练更加重要,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交叉性的领域,需要涉猎多方面的知识,接着找到一个属于你的团队,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做出改变。环境和健康问题必定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类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在带来新问题的同时,也将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法。无论你现在看到的是智慧还是愚蠢,抱着希望还是怀疑,一个时代好坏可能只能交给历史来评价。但无论历史怎么向前,你我的每一次行动都将能够给世界带来改变。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