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下一个“埃博拉”,离我们有多远

时间:2019-09-23 10:34来源: 未知作者:于洋

字号:TT
    2019年7月17日,刚果(金)埃博拉疫情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触发全球卫生紧急状态,而这距离突发事件委员会宣布刚果埃博拉疫情发生还未满一年。
    不管是通过什么渠道,大家都或多或少地听说过埃博拉这种死亡率能达到100%的疾病,也大约知道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发病时的惨状——美剧“血疫”中有相当生动的体现。虽然病毒和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埃博拉病毒在被人类发现前已经存在了很久, 但是它真正进入人们的视野是在1976 年,中非两个相距850公里的地方都发生了人类埃博拉感染。一开始,研究人员认为是人类活动将埃博拉病毒从一个爆发地带到了另一个,但很快他们意识到导致两次爆发的病毒在基因上并不相同。也就是说,埃博拉家族的两株病毒分别通过未知的渠道感染了人类这一宿主,威胁到了所有人的生命健康。从那时起,埃博拉如同一个暴戾的幽灵,突然出现、杀戮, 又突然离开、沉寂,循环往复。而至今,人们依然没有找到有效的疫苗或治疗方式。
    但是我们并不是手无寸铁。研究人员很快发现早期埃博拉病毒在人类中传播主要由于共用针头和注射器, 并进一步明确了埃博拉病毒在人与人之间通过体液传播。在实施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后,医护人员的埃博拉感染率明显下降。2014—2015年,西非的埃博拉则主要在家庭成员间传播,这与传统丧葬习俗密不可分,因此控制疫情的重点放在了改变当地社区的行为。
    然而这些途径都只针对人与人之间的病毒传播。埃博拉病毒在非洲大陆蛰伏已久,是什么给它提供了庇护所,又是什么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将它释放到人间?病毒需要宿主,它不能一直存在于环境中,所以人们猜测,是林间的野生动物一直与埃博拉共存。人口的增长、对森林的侵占、与人类和野生动物都有深入接触的家养动物和诸如食用野味的人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为埃博拉从野生动物登陆人间架起了一座桥。
    当埃博拉病毒在人间肆虐时,与人距离最近的狗也必然被暴露在病毒中,例如研究人员曾观察到几只狗啃食因埃博拉死亡的动物尸体。血清学检测发现,狗会感染埃博拉。虽然狗感染病毒后不会出现任何症状,但2001—2002年人类埃博拉爆发后,当地狗的抗体检测发现离爆发中心越近,狗的抗体水平越高。尽管有研究表示狗不会排出病毒,然而关于狗是否会传播埃博拉病毒这一问题,科学家们还没有定论。
    显然,人类不是唯一受埃博拉影响的物种,狗无症状感染的幸运也不适用于所有野生动物。2001—2004 年,加蓬和刚果(金)发生的埃博拉爆发中,人们发现了热带丛林中有很多死亡动物。有44具动物尸体有尸检条件并被抽样检测,其中12只大猩猩,3只黑猩猩和1只小羚羊被发现感染了埃博拉病毒。除此之外,在疾病爆发期,这三种动物的种群数量锐减:刚果的一个保护区中,大猩猩和小羚羊的数量下降了一半,黑猩猩的数量估计下降了88%;在加蓬人们也观察到人类埃博拉病毒爆发时附近的大猩猩和黑猩猩数量严重减少。此前,研究者们还记录到在1994年的埃博拉爆发期内,一个43只黑猩猩的群落中有11只消失了。
    基因研究显示,死亡黑猩猩和大猩猩感染的病毒不是同一种,也就是说这些大型灵长类动物大约在同一时间通过不同途径独立感染了埃博拉病毒。那么在这些动物生活的环境中, 必然有一种动物是能够与埃博拉共存并且传播病毒的,也就是埃博拉病毒的来源物种。另外,另一项研究还发现至少三种狒狒还有一种长尾猴体内也有埃博拉病毒抗体。这一发现预示着埃博拉病毒可能有不止一种来源物种,而且它的传播途径可能也比来源物种直接感染大猩猩或黑猩猩更加复杂。
    其实,对埃博拉病毒来源物种的探索很早就开始了。早在1976年, 埃博拉首次爆发刚刚平息,科研人员就对附近的野生动物进行了研究。他们检测了3200只脊椎动物和30000 只昆虫,但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直到2001-2005年的埃博拉爆发期,科研人员在一只感染埃博拉死亡的大猩猩周围10公里集中布设陷阱, 3周内共抓到1030只动物,并进行取样送检。经过4年的检测,埃博拉的来源物种终于浮出水面:蝙蝠,16 种。虽然最终科学家们未能分离出埃博拉病毒,但从之前埃博拉爆发时流行病学专家收集的信息分析,当地人与这些蝙蝠的接触非常普遍,因为蝙蝠是他们食用的野味之一;而且蝙蝠的活动区域与疾病爆发区域重叠。从这些现有证据来看,至少,蝙蝠是某些埃博拉毒株的首要来源物种。
    在野外调查中,人们还发现灵长类感染埃博拉病毒大量死亡的情况往往出现在旱季的末尾。旱季末尾是食物最稀少的时段之一,使得各种动物不得不集中在有限的还有果实的植物周围,例如蝙蝠、灵长类以及其他靠掉落果实生存的动物们。这些不同物种动物聚集的盛宴会增加感染者与易感者的接触,为病毒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病毒不仅会从来源物种流向其他宿主,还可能从其他宿主身上流回来源物种,同时同一物种的个体间也会发生病毒传播。埃博拉病毒就这样一年年地流动、增殖在野生动物中。另外,蝙蝠的交配期也会使大量雄性聚集来争夺雌性的欢心;雌性的怀孕期也会造成生理变化,降低免疫力,这些都是病毒趁虚而入的机会。蝙蝠的生育高峰时还有大量血液、羊水和胎盘组织散落,这些其他动物眼中的大餐都可能成为埃博拉病毒传播的媒介。
    埃博拉不是蝙蝠身上唯一威胁人类健康的病原体。尼帕病毒和我们更熟悉的非典型肺炎(SARS)冠状病毒是两种著名的由蝙蝠造成人类疾病爆发的病原体。蝙蝠与人同属哺乳纲, 飞行能力给它们带来了广阔的活动区域,集群冬眠以及季节性群落混合等特征使它们成为了很多病原体的庇护所。迄今为止总共有超过65种可能造成人类疾病爆发的病原体存在于世界各地的蝙蝠中,然而却极少有研究探索这些病原体可能对人类造成的威胁,这些病原体的维持和蝙蝠在其中的角色也少有人知。
    从埃博拉的爆发来看,单靠公共卫生部门并不能控制和预防疾病的发生,动物和生态学在其中也会起到重要作用。有记录显示灵长类动物感染埃博拉死亡先于人类埃博拉爆发,如果能够结合生态规律和野生动物死亡形成预警系统,会不会有更多生命能够免于疾病的折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兴传染病是人畜共患病,而其中的绝大多数疾病都来源于野生动物。因此,人类健康越来越与动物健康和环境健康密不可分,但显然,现在公共卫生部门与兽医、生态学家的合作还远远不够,不知道有多少控制疫情、预防疾病的机会从我们的指缝中溜走?在下一次全球卫生紧急状态之前,我们还有多少时间亡羊补牢?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