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百年如过隙 唯树留情在

时间:2019-12-04 14:31来源: 未知作者:欧阳光

字号:TT
     相传,古时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树下祈望; 因思念边塞的爱人,哭于树下。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滴。血滴化为红豆,红豆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结满了一树红豆, 人们称之为相思豆。唐代王维有诗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但这毕竟是传说,蒋子龙的《厚道》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厚道》之红豆树下赏析: 树留下了,情才能留下
    奇冷的崇祯十三年深冬,“艳过六朝、情深班蔡”的奇女子柳如是, 一身男装打扮,清布束发,蓝缎儒巾,突然造访虞山红豆山庄,扣响了钱谦益家冷寂多时的门环。红豆山庄的传奇故事就此开启。她的到来,给红豆树注入了灵气,成为天下有情人爱恋的象征物,此情胜过王维笔下的传说故事,却也差点让红豆山庄少了一颗寄情于景的红豆树。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28 岁的钱谦益高中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后,十年没有进步。二十多年官场生涯,没有改变这位才子对权力的执迷不悟,官场失意却又醉卧风月场, 终遇柳如是。
    晚清,“吴江盛泽有名妓曰徐佛,善画兰,能琴,四方名流连镳过访。其养女曰杨爱,色美于徐, 而绮谈雅什亦复过之。”“杨爱”就是柳如是。柳如是的一首“大抵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让钱谦益魂牵梦绕,发誓要嫁名士的痴情女子也在鸳湖聚会后乘一叶扁舟造访,使得才子能够红豆香风留美人。崇祯十四年(1641年),六十虚岁的钱谦益依据《金刚经》中“如是我闻”之句,特建一楼名“我闻室”,以应和“如是”的名字,终与27岁的柳如是成婚。然而官瘾如毒瘾,怀才不遇的钱谦益是懦弱无气节的,弃明投清依然官场失意遁入大牢的他被柳如是用誓愿代死的决心救了出来。重回红豆山庄,世道变了,人也变了,原先并株的两棵红豆树,也只剩下一株。令人惊讶的是,在留下来的这株高大的红豆树旁,又长出了一棵朴树,与红豆相依相靠、相扶相助,蔚成奇观。红豆树也成为了爱情的吉祥物。
    五百年过去,山庄毁了建,建了毁,然而这棵红豆树,却始终森然挺立,繁阴浓重。正如作者所说: “一棵树撑起了一个村庄。红豆树要撑起的还不只是一个村庄,而是一段重要的历史文化。”

《厚道》之千年银杏谷赏析: 躲过大炼钢铁神气
    1945年,日本广岛遭到原子弹轰炸,四野一片焦土和瓦砾,寸草皆无。第二年春天,从寂静的焦土中竟然钻出了一片绿叶,它就是银杏,从没有被炸烂的老根上又开始钻新芽、抽新枝、长新叶,无惧被现代人视为最可怕的核辐射。这不单是神奇,还体现出一种“神气”! 不是一句“生命力顽强”就能解释的。
    而在我国湖北随州, 就有一条“千年银杏谷”,据称是现今世界上仅存的四个古银杏群落中最大的一个。作者在文中问道:这么多千年古树, 是如何躲过“大炼钢铁”时的砍树运动?当地人的回答大致相同,千年银杏质地坚硬,其本身就是“植物钢铁”,要砍伐它非同易事,有好事者树没砍倒反砍伤了自己大腿、砍掉了手指......如此一串十、十传百,被反复渲染,银杏谷便成了砍树分子的禁地。
    最近热映的电视剧《奔腾年代》, 也讲述了大跃进这段历史,电视剧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南方机车厂因研发制造电力机车而发生了一系列故事。因为大跃进,导致研发人员都因为吃不上饱饭而身体浮肿。由此可想而知,能够幸存的千年银杏树,也算得上是个奇迹。
    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明确指出“钢铁工业是整个工业的基础,是整个工业的纲,是整个工业的元帅”, 要求其他部门“停车让路,让钢铁元帅升帐”,提出“全力保证实现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毋庸置疑,大炼钢铁运动为钢铁工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当时“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下,不尊重科学,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哄而起,盲目冒进,片面追求数量却忽视钢铁质量,不仅严重削弱了农业, 还冲击了轻工业和其他事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那时候炼钢需要人,可以在各大队无偿抽调劳力,要多少有多少。需要燃料也可以无偿地到处砍伐,想砍多少就砍多少。不少地方把百年参天古树一砍而光, 把山上的杂树一扫而光,都用于沤炭炼铁。那时候钢铁产量是搞起来了, 粮食产量也锐减了。
    被保护下来的银杏树被当地百姓敬为神,到荒年之时,银杏就加倍回报百姓。已开百年以上的大树每年可结白果数百公斤,改革开放之初,一棵大银杏树,一年就能造就一个“万元户”。这些大银杏树也成为了随州的城市名片,被誉为“千年银杏十里画廊,世界最纯净的地方”。
    蒋子龙的《厚道》还有许多的故事,把一棵树、一座山、一条河都寄情于历史。现在我们每逢节假日都喜欢赶着人山人海去游览名川大山,回来后却仍对其赋予的历史情怀一无所知。我们喜欢这棵树、这座山、这条河就应该了解它们所依附的情感光辉。感谢《厚道》,让我们的游览变得更加有深度,也让我们真正能够寄情山水, 达观古今。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