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李京华与他团队的城市生态岛

时间:2021-07-15 09:56来源: 中华环境作者:聿木

字号:TT
  说起李京华,在环保圈里特别是城市垃圾分类圈里,无人不知。至今,他率领他的团队——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小康幸福工程办公室的成员参加北京市垃圾分类宣传、培训、指导、检查等各项活动长达十七年之久。十七年来,他们参与举办了超过3500多场次垃圾分类宣传培训活动。直接受众超过80万人,发放各类宣传物品近100万份(套)。宣传、培训垃圾分类的足迹遍及北京市各类机关、学校、企业及每一个街道,在立足京城的同时,近两年,他们走出北京,将宣讲的旗帜插向全国。
  而坐落在北京市东四十条的“东直门城市生态岛”更是李京华和他的团队这些年从事垃圾分类宣讲的一个肉眼看得见的成果。在这个名为“垃圾分类科普微展厅”里,公众可以通过免费参观,了解垃圾的前生今世以及所有与垃圾分类相关的科普知识。
  2020年5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目前,北京垃圾分类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一些地区进展仍显缓慢。这在李京华看来,进展缓慢问题确实需要北京市各级政府引起高度重视。同时,他也指出,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李京华认为,类似垃圾分类宣教这样的“软件建设”在实施垃圾分类进程中非但不可或缺,而且要加强。
  李京华团队坚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北京市的垃圾分类一定能再上新台阶。

揭开东直门城市生态岛里的秘密

  居住在北京的人们都知道,二环东四十条桥往东百米左右就是曾经闻名全国的“北京工人体育场”“北京工人体育馆”。这里不仅是北京市城市的核心区域,更是寸土寸金的地方。
  但是,细心人会发现,在工人体育馆西门南侧前竟然有一块数百平方米的空地,空地旁边还有一个框架结构的平层建筑。 在此黄金地段连个停车位都难找到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空地?这建筑又是啥?挂在平层建筑上的一块“东直门城市生态岛”的牌子似乎告诉了你答案。但是“城市里面的生态岛”是啥?仅靠这块牌子,人们仍难找到准确答案。近日,在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小康幸福工程办公室副主任陈娟的带领下,本刊记者有幸走进生态岛,一探岛里的秘密。
  据陈娟介绍,位于工人体育馆西门南侧的东直门城市生态岛,总占地1800平方米,内部面积近1000平方米,是由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投资,东城区城管委参与指导,东直门街道办事处负责实施的一项重要的城市环境治理公益项目。它由大件废弃物处理区、厨余垃圾转化产品展示区、垃圾分类科普微展厅、垃圾分类积分置换超市、垃圾分类培训室及活动广场六部分组成,既是一个中小型大件垃圾中转站,又是一个面向公众开展环保宣传教育的科技展示中心。
  她说,这个中小型垃圾中转站除了收集一些大件垃圾,比如,废弃床垫、废旧家用电器、废旧衣柜等。在厨余垃圾处理区还可以对分类好的厨余垃圾进行处理。陈娟表示,通过无害化处理,那些家中厨房日常产出的剩饭剩菜、瓜果皮核一步步变成香皂、有机肥等实用的生活物品和精美的手工艺品,实现垃圾减量幅度可达90%,相当于2000千斤餐余垃圾产出约100多斤生物有机肥。近一年来,大件垃圾破解处理每月20~30吨,累计近240吨左右;厨余垃圾处理800公斤/次,累计处理40多吨;组织各类宣传、培训、指导、推广、便民等活动超80场次,累计人数超5000人。
  本刊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这个城市生态岛里,最亮眼的莫过于由李京华团队精心打造的一个宣传垃圾分类的教育基地——垃圾分类科普微展厅。在这个微展厅里不仅有鲜活的垃圾分类知识介绍,更有在北京市街道里少见的感应垃圾分类箱(智能垃圾分类机器人)。
  进入垃圾分类科普微展厅后,除了墙壁上张贴的各类有关垃圾分类科普知识的宣传挂板外,三台感应式垃圾收集厢更加吸引记者的眼睛。手掌贴近垃圾分类箱后,垃圾桶的盖子就会缓缓打开,人们可以通过无接触的方式直接将垃圾放入垃圾厢,然后,垃圾箱会自动关上。
  在李京华看来,这种感应垃圾收集厢值得大力推广使用。“一方面可以免除人们在投放垃圾时担心弄脏手的顾虑。另一方面,这种无接触式垃圾投放方式更符合当下疫情防控的需要。”李京华说。
  在科普微展厅,本刊记者看到,“再生文化”形象展区面向大家展示了废弃物料制作出来的生活创意作品,同时还向室外空间延展,设置了家园、低碳、飞翔小品等主题橱窗,制作材料均采用各类废料。陈娟说,这种设计和制作方式充分体现了资源循环运用的理念,物尽其用,扮靓生活。
  据陈娟介绍,科普微展厅里还设有互动区域,引导参观的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正确投放垃圾。VR区域,赋予生态岛高科技的含量,吸引着参观人群的注意力,提升大家的观感。
  李京华告诉本刊记者,垃圾分类科普微展厅免费对包括学生、社区公众等在内的各类公众开放。他说,城市生态岛,从设计到建设再到运行贯穿了绿色、科技、时尚的理念,“我们希望通过城市生态岛特别是垃圾分类科普微展厅,让更多的人从这里开启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并学会如何进行垃圾分类,最终达到推动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不断进步的目的。”李京华说。

宣教培训足迹遍及北京走向全国

  6月24日下午3点,李京华在北京化工大学的以“美丽中国,校园行动——垃圾分类与绿色生活”为核心内容的宣讲课在电教楼311会议室正式开讲,100多位教师在此聆听。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垃圾的制造者,也是垃圾污染的受害者。”在宣讲中,李京华告诉师生们,大家更应该做垃圾分类的践行者。从实施垃圾分类的紧迫性、必要性以及垃圾分类的可行性等,李京华的演讲从“文明历程之启示”“垃圾分类之实践”“绿色发展之目标”到“美丽中国之道路”深入浅出,获得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据介绍,自2004年开始,李京华率领团队连续十七年参加北京市垃圾分类宣传、培训、指导、检查活动,配合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北京副中心、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通州区、门头沟区等城市管理部门在学校、社区、机关、企业、部队等单位参与举办了超过3500多场次垃圾分类宣传培训活动。
  更值得关注的是,自2017年起,李京华带领他的团队还陆续参与国管局、外交部、民政部、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安监总局、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人民银行、国家审计署等部委,以及河北省、江西省、江苏省、湖北省、天津市、四川省、海南省等省市党政机关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指导培训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在此过程中,垃圾问题特别是城市生活垃圾问题日益突出。垃圾围城已是不争的事实。
  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202个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2亿吨且同比仍在增长;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13.1亿吨;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达4010.1万吨。专家指出,近年来我国已成为全球垃圾治理压力最大的国家之一。
  据介绍,2019年,北京市每人平均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公斤左右,整个北京市日产生活垃圾2.77万吨。李京华团队专家告诉本刊记者,如果用正常的垃圾运输车运送这些垃圾,需要11080辆车;如果将这些车辆首尾相接,长度可达72公里。“北京市四环路的长度是65.3公里,北京市日产生活垃圾堆积起来的长度超过了四环路。”这位专家说。
  为解决垃圾围城问题特别是生活垃圾围城问题,从国家层面建设了大量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但是,由于垃圾分类不彻底,对垃圾焚烧发电带来一定影响。为解决包括垃圾分类不彻底问题在内的更多问题,上海、北京等城市专门出台了《条例》,从法规角度对垃圾分类提出强制要求,并规范人们的分类行为。
  北京市《条例》实施后,李京华团队的宣讲也加入了新的内容。
  李京华说,北京市《条例》实施后,首先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垃圾处理设施的发展,无论从质量上还是科技水平上,北京市垃圾处理设施都有了质的飞跃;其次是人们对垃圾分类的意识有了大幅提升,整个社会从上到下,从社会组织到公众个人,都在提倡和实施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成为线上线下的“热词”。
  显然,北京市垃圾分类取得的成效离不开像李京华团队这样的环保组织的努力。

北京市垃圾分类有不足但前景可期

  根据《条例》规定,从2020年5月1日起,北京生活垃圾要分“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等4类进行分类投放。《条例》同时提出要因地制宜设置垃圾桶;禁止生产、销售超薄塑料袋等。此外,《条例》还规定,餐厅、旅馆如果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最高可罚款5万元;个人不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且“屡教不改”最高可罚款200元等。
  李京华表示,《条例》实施后,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不断推进。李京华用去年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公开的数据说,2020年7月,北京市家庭厨余垃圾日均分出量1764吨,较《条例》实施以前4月下旬的日均309吨,增长超470%;7月份其他垃圾清运量日均1.996万吨,同比下降26%。
  北京市垃圾分类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一些街道和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仍显滞后。
  李京华说,从他们掌握的情况看,北京市确定的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垃圾分类做得都不错,但是,非示范小区确实与《条例》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本刊记者调查发现,李京华提到的问题在非示范小区仍普遍存在。以北京市一些社区为例,仍有相当社区未完全按照《条例》要求进行垃圾分类,个别小区连垃圾分类箱(桶)都是标识不全的,这些垃圾收集箱(桶)大多老旧,又脏又不规范。
  “事实上,这也严重影响了社区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李京华说,他们走访社区时也发现,大多数居民对垃圾桶脏差表示不满。
  他说,在东直门城市生态岛里的感应垃圾箱(桶),是一种无接触的垃圾箱(桶)。李京华呼吁,北京市应该积极鼓励所有社区、街道在选择垃圾箱(桶)时要首选这种感应,与人无接触的垃圾箱(桶)。“它既可以方便老百姓投放垃圾,又更加符合疫情防控的要求。”李京华说。
  李京华特别建议,北京市在加强垃圾分类硬件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软件建设,比如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宣传培训。在他看来,目前,北京市老百姓的垃圾分类意识仍有待大幅提升,而这些都离不开宣传培训。
  “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包括宣传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持续推广过程,具有一定的反复性。”李京华说,这项工作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他表示,未来,更应从人这一主体出发,关注人的需求,开展一些实质性的工作来推动垃圾分类取得实效。其中包括如何采取切实措施推动《条例》尽快全面落地等。
  众所周知,德国、日本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做得最为成功的国家。据李京华团队专家介绍,到目前为止,德国垃圾分类前后进行了一百年,日本也已开展了七十年。因此,李京华提出,我国垃圾分类起步相对较晚,分类工作目前仍在路上。他认为,垃圾分类工作在加快推进的同时更要戒除急躁心理。李京华说,他坚信北京的垃圾分类工作会不断进步、不断跨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