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进展及建议

时间:2022-07-18 18:07来源: 中华环境作者:郭红燕

字号:TT
       生态文明教育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中起着基础和重要作用。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美丽世界,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改变思维和行为方式,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获取和持有生态文明知识、态度、技能和价值观,进而形成符合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绿色低碳生产、生活和消费模式,这些都离不开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201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提出:“从娃娃和青少年抓起,从家庭、学校教育抓起,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以及 “创作一批文化作品,创建一批教育基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化的需求。通过典型示范、展览展示、岗位创建等形式,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角度为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推动开展指明了方向。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相继发布,生态文明教育被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并作了相应规定。2021年,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对生态文明学校和社会教育作出具体部署和安排。其中,学校教育是由教育部牵头,其他相关部门参与;社会教育是由生态环境部牵头推动。地方也先后出台了多个生态文明教育相关政策文件,如《天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意见》《海南省教育厅关于大力推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意见》《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在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导意见》等,这些都为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奠定了制度和政策基础。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1年)》显示,公众普遍具备较强的环境责任意识和行为意愿,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具备践行环境行为的基本能力、资源和机会,但对如何更多地采取环境行为缺乏了解,72.3%的受访者认同“我希望采取更多环保行为,但是不知该做什么”,说明在环境知识和技能宣传教育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公众在环境知行合一方面还存在差距,部分行为领域存在“高认知度、低践行度”情况。报告显示,公众表现较好的行为领域是“呵护自然生态”“不露天焚烧”“不燃放烟花爆竹”“节约资源能源”“选择低碳出行”等,但在“践行绿色消费”“分类投放垃圾”“参加环保实践”和“参与监督举报”等方面知行存在较大差距。

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进展

       从现有的研究及相关实践来看,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大致可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和情况:

       第一,学校生态文明教育逐步迈向规范和常态,但仍存在不均衡、不系统、不深入、效果不显著等问题。青少年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点人群,学校是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全面性、渐进性等特点,这是学校的独特优势。近年来,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开展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如通过课堂教学(设置专门课程或开展渗透式教学)、校园绿色环保活动(如讲座、义务劳动、植树、主题班会等)进行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依托校园社团组织参与环保公益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依托绿色学校、文明学校等创建让学生参与校园建设等,已经取得积极进展,极大地促进了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如部分学校重视程度不够、课程体系不规范不系统、专业师资力量缺乏、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与家庭和社会协同联动不够、缺乏专门的立法等。

       第二,家庭生态文明教育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对学校教育形成部分补充,但仍存在教育方式不科学不系统、与学校衔接不够等问题。家庭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启蒙场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生态文明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启蒙和奠基的作用,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和补充。家庭主要是结合日常生活教给孩子生态知识、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的情感、对孩子进行生态文明的行为教育,具有启蒙性、连续性、灵活性、零散性等特点。不同的家庭采取的方式不同,常用的方式如家长以身作则,做孩子环保榜样;依托衣食住行用等不同场景开展教育,培养生态文明习惯;引导孩子走出家门参与生态文明社会实践;走进自然,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情怀等。近年,在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保工作的大背景下,社区和家庭生态文明教育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总体来说还存在不少问题。包括父母生态文明素养不高,学习培训不够;教育方式有待优化,说教多,寓教于乐少;参与式、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少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提升。

       第三,社会生态文明教育日益丰富多元,已经成为生态文明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但存在系统长远谋划不够、基础设施和基地建设运行不规范、效果反馈评估不足等问题。社会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课堂。社会教育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广泛性、现实性、实践性、体验性。政府层面,生态环境、教育等相关部门先后启动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环境教育基地等申报工作,同时单独或联合相关部门组织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例如,2018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联合发起为期三年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实践活动,全国各界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了此项活动,社会参与程度高,活动影响广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环保社会组织也是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重要力量。环保社会组织依托自身机构和各种社会基地、社会场馆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教育和社会实践类活动。目前,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和教育等相关部门还未形成常态化合作机制,系统性长远性谋划规划不够,社会教育基础设施和基地建设运行不规范,社区、社会组织、社会服务机构等社会力量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以及社会教育的效果没有很好地反馈和评估考核机制。

下一步工作建议

       结合当前国家生态文明教育相关政策导向和要求,以及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建议多部门联合制定出台国家层面的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统筹政策文件,在界定生态文明教育和环境教育等不同概念及其内涵的基础上,明确不同阶段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学习的主要内容、目标、途径和方式,明确政府相关部门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工作中的职责定位;建立部门间的交流协同工作机制,鼓励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社会教育工作,加强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作;建立相应的保障和评估激励考核机制等,全方位推动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健康稳步发展。

       第二,提升学校教育的质量。一方面,明确和细化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素养,包括基础和高阶素养,以培育核心素养为目标和统领,进而制定生态文明教材和各项教学方案计划活动;另一方面,要加强学校和社会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环境教育基地、环保设施及相关环保科技场馆等的对接和合作,定期合作开展社会实践体验活动。

       第三,不断改进社会教育的效果。社会教育的特征不仅仅是实践性、体验性更强,其中一个更显优势的特征是能够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保实际结合更为紧密,从而可以让青少年从现实的角度更好地理解生态文明相关问题、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技能等,更符合青少年学习的特点。因此,建议社会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设计,能够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和重点工作相结合,将具体的问题、相关的知识、相应的政策导向和制度设计、个人可采取的措施和技能等结合起来,实现更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第四,逐步完善反馈评估和激励机制。反馈评估机制是衡量生态文明教育成效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评估,能够真实掌握生态文明教育目标、教育规划、教育过程等的实现状况与实现程度,了解教育对象在生态文明知识、态度、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真实情况,有助于了解把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取得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案、路径和相关安排,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建议制定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在内的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反馈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定期开展问卷调查、座谈和实地调研等方式,系统评估教育的过程和结果,了解成效和不足,并提出下一步改进措施,全面有序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工作。

(郭红燕,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社会部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最新推荐

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座谈会在京召

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座谈会在京召开

5月28日上午,由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社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