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汇聚志愿服务力量 筑牢我国北方的生态屏障

时间:2022-08-10 15:58来源: 中华环境作者:于国庆

字号:TT
       我是辽宁省农科院沙地所所长,来自我国最大的沙地——科尔沁沙地南部、美丽的彰武疏林草原。很荣幸参加这次论坛,与大家一起分享2022年十佳公众参与案例之“沙地生态守护行动”。

       1952年建所至今,沙地所科研团队扎根基层70载,致力防沙治沙用沙科研推广服务,成为践行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先行者。沙地所现为全国林草科普基地、辽宁省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辽宁省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基地、阜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多所高校实习实训基地,是开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倡导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平台和窗口,每年免费接待来访者逾万人次。

       近三年来,沙地所党委以党建带队伍,稳步推进生态建设等中心工作,取得科研成果33项,为地方政府和百姓提供科技服务;带动超过3万人次参与生态环保实践活动,被各级官方媒体(包括中央及省级媒体)和网站宣传报道300多次(篇)。2020年,沙地所固沙造林科研团队事迹入选国家林草局首批“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进事迹”。2021年固沙造林科研团队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典型被大型系列主题电视访谈节目《绿色中国云对话》专题报道。2022年举全所之力参与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碳中和公益活动,并高质量营造完成了辽宁(彰武)首块沙地碳中和林。

       “几代人筚路蓝缕,七十载大漠风流。”沙地所是新中国组建最早的防沙治沙科研机构。1953年时任义县县长的刘斌调任试验站主任,成为沙地所首任所长。刘斌和韩树堂组建起新中国第一支迎战风沙的科研团队,他们相继开展了灌木固沙、樟子松沙荒造林、农田防护林等研究工作。

       新中国成立之初,研究治沙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可借鉴的资料,只能从实践中不断探索。那时的科研人员,白天,背着干粮和咸菜疙瘩,徒步几十里到科尔沁沙地深处寻找固沙植物,观察流沙移动规律,他们饿了就在野外捡点柴禾烤窝头,晚上,在工棚的土坑上研究方案,总结分析科研数据。

       经过不懈地努力和反复试验,科研人员从数百种植物中筛选出五种优良固沙植物,总结出以灌木固沙为主的一整套综合固沙方法,这套方法被誉为中国三大治沙方法之一。1955年,成功营造起中国第一片樟子松引种固沙林,开创了用樟子松治沙的先例。1978年,“樟子松沙荒造林技术”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樟子松成为我国三北地区造林的第一针叶树种,全国推广面积超千万亩,沙地所也由此成为全国的樟子松研发中心和推广中心。章古台固沙造林成果为破解全世界的治沙难题找到了一种全新的答案,吸引了42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外宾前来参观考察。彰武也因此成为新中国科学治沙实践开始的地方。

       进入新时代,各级党委和政府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饱满的激情、新的发展理念、科学的方法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开启了新时代科学治沙之路。2021年,阜新市启动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2022年彰武县完成了防沙治沙三年规划,目前正进一步实施“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等治沙工程。

       眼下,沙地所正致力于建设辽西北沙化土地生态治理典型示范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通过科学治理规划、生态保护示范、生态产业培育、清洁能源引领、综合循环经济等,树立“双碳”思维,蓄积“绿色动能”,打造“中国沙地硅谷”,引领和带动更多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作为新一代的治沙人,我们一定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当地政府和人民一道,用实际行动传承“大漠风流”精神,弘扬生态文明理念,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筑牢我国北方的生态屏障。


(于国庆,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最新推荐

滴水成海 微光成炬

滴水成海 微光成炬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坚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