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蓝星卫士”带海洋垃圾回岸

时间:2022-09-07 10:09来源: 中华环境作者:李瑞东(整理)

字号:TT
       “大海哺育了我们,而我们却又摧残了她,将她当垃圾回收站,认为她宽广的胸怀足以容纳这些垃圾。殊不知,大海也厌倦了这些垃圾,把它们推上岸,污染了环境。这个蓝色的聚宝盆,我们人类欠她一声感谢,现在又欠她一声对不起。”

       这是象山绿丝带志愿者协会的小学生志愿者陈沛宇在参与“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的净滩活动,目睹海洋垃圾对环境的破坏后,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的一段话。

       “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于2022年3月,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极氪智能科技联合发起,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在全国多个城市落地执行,旨在通过探索搭建陆域、海域、空域一盘棋的海洋保护格局,开展基于卫星遥感遥测技术对海洋生态环境实施监测,为高质量的海洋保护提供支持。

资源化再利用,带“海洋存量垃圾”回岸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要求,结合“海洋垃圾、塑料污染、循环经济”等社会热点话题,搭建公益机构、企业、社会公众等多方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共融业态,“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诞生了。

       谈起最初的项目设计思路,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副会长刘江燕说:“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从设计之初,就希望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形成由公益机构主导、社会企业支持、公益伙伴协作、社会公众参与、科技赋能的中国海洋环境保护多元治理体系。蓝星卫士不仅仅是项目名称,也是吉利控股集团旗下公司自主研制设计的高性能遥感AI卫星,可以对海洋漂浮垃圾、海洋溢油、赤潮浒苔等自然和工业危害进行监测和治理支持,助力海洋生态保护。”

       2022年6月2日,“吉利未来出行星座”首轨九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九星方式成功发射。而在此之前,“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已经在山东青岛、日照,海南临高等地组织当地渔民志愿者,先后带动20余艘渔船共同参与海洋污染防治。

       积极带动当地渔民参与“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的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蓝湾生态环境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刘树杰介绍,“以海为生的渔民,是最了解、最亲近大海的人,大海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对大海的热爱是一种本能。现在随着渔获物越来越少,垃圾越来越多,许多渔民意识到一定要保护好海洋环境。环境好了,上来的‘渔获’就是绿色食品,从中受益的还是渔民自己”。

       “每次出海打鱼,会捞上来很多海里的垃圾,废弃渔网、塑料漂浮物等,以往图方便再丢回海里,但现在我们会把海里的垃圾顺便拉回来,再分类回收,感觉船民做公益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希望大家都能够积极参与。”海南临高县和贵村渔民志愿者也这么认为。

       在“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中,不是垃圾上岸就结束了,更重要的是渔民志愿者们首先会对上岸的海洋垃圾进行分类,将可回收利用的废弃渔网、塑料制品等统一回收,进入回收再利用渠道,对于那些不能再利用的海洋垃圾,才会进入环卫垃圾处置体系。

       据统计,在进入5月休渔期前,“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已经开展44航次海洋污染巡护活动,累计参与渔民志愿者98人次,平均每艘船每航次从海洋带回垃圾25公斤,废弃渔网和其它塑料制品等海洋垃圾占比接近80%。而随着开海时节的临近,届时,这些“蓝星卫士”们又将回到茫茫大海,合法捕捞打渔的同时,也为洁净海洋、保护海洋而努力。

从点滴做起,促“海岸流量垃圾”清零

       正值海南三亚旅游旺季,在三亚湾、小东海、大东海等海域,“蓝星卫士E守护”小分队成员三亚向日葵公益服务中心许丽和她的队友们正在忙碌,在日常的海岸巡护中,他们发现的海洋污染物形形色色,轮胎、渔网、浮漂、木板、泡沫板、塑料瓶、塑料袋、食品包装袋、瓶盖、烟头、口罩、手套、啤酒瓶等极为常见。

       但最让许丽团队感到沉重的是,那些被海水打磨成碎片的塑料垃圾,细细碎碎的极难清理,想想进入海洋生物链的塑料微颗粒,危及人类健康,她的心情非常沉重。她多么希望每一个人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保护海洋的习惯,不乱丢垃圾,做到垃圾精准分类、源头治理,还大海以清洁和宁静。

       带着孩子一起加入“蓝星卫士E守护”海岸环境巡护小分队的刘畅,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巡护时,我和孩子们一起捡拾浮漂、拖鞋、纸箱、渔网、塑料瓶、食品包装袋等海洋垃圾。每一次参与,都是对海洋保护更深一层的体悟和理解。很多环境保护工作,都可以从身边力所能及的点滴做起,只要肯做,任何形式、任何时候都不晚。”刘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用实际行动在教育和影响孩子。

       截至发稿,这群由青岛、宁波、海口、三亚等多地渔民、大学生、家庭、青少年志愿者等共同组成的20多支海岸环境巡护队伍,已经开展170余次海岸环境巡护,累计参与志愿者近1000人次。就在刚刚过去的7月,参与“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的象山绿丝带志愿者协会,先后组织500余位小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分批次参与海洋保护行动,守护家乡的海湾。

做好公益宣传,让“海洋保护理念”扎根

       作为“带海洋垃圾回岸”的项目地之一,有着上百年历史的青岛琅琊镇西杨家洼渔村,拥有整个琅琊镇最大的内水港湾,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以渔为主,渔农并举。近几年,当地渔民在享受大海馈赠的同时,渐渐感到海洋里的鱼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渔民发现打捞的“渔获”少了,打上来的海洋垃圾却多了。

       当“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组邀请当地以渔民为主体的蓝湾生态环境公益服务中心参与“带海洋垃圾回岸”活动时,迅速得到渔民的响应,他们主动把弃之不用的废渔网,改制成回收垃圾用的网兜;把打捞上来的垃圾废弃物,用自己的巧手装扮成活灵活现的环保艺术品;通过科普培训、社区宣传等多种方式,积极向周边渔村、渔港普及海洋保护知识。

       “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在琅琊镇西杨家洼渔村,创建海洋垃圾回收示范基地,完善海洋垃圾回岸处置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海洋生态保护宣传活动。桂茜榕(艺名:绣球)是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宣传大使,从八岁起积极参与海洋保护公益活动,为宣传海洋保护出过插画、拍过海洋保护宣传片,与青年艺术家贾欣雨(艺名:小朵)一起,在了解到“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后,为琅琊镇西杨家洼的渔船码头,设计了一套海洋保护宣传墙绘,用心述说着保护海洋生态、人海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还将在多个沿海城市开展海洋保护城市接力活动,在内陆城市开展一系列海洋科普活动,广泛传播海洋生态保护理念,让更多的社会公众认识海洋、保护海洋。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项目负责人介绍,“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有许多特别之处,与传统的海洋保护公益项目相比,“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拥有更加开放的生态保护共融业态。在参与群体方面,有社会组织、企业,有渔民、大学生、商户、家庭、青年等来自各个领域的社会公众,发动更多的公众参与,每个个体看似做的是一件件小事,但善小而大成;在项目执行地方面,既考虑到沿海城市作为海洋保护一线城市的实际问题和需求,也考虑到内陆城市和海洋保护的关联性、迫切性。同时,项目立足海岸、溯源海底,构建了海底、海面、海滩、海岸多元一体的海洋保护公益模式,充分注重垃圾循环再利用,将放错地方的垃圾资源变废为宝。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最新推荐

远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探析

远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探析

多年来,远安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