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以高水平环境保护助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时间:2022-11-17 16:25来源: 中华环境作者:罗锦程 唐海源

字号:TT
       文物考古发掘工作对于认识历史,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文物考古发掘工作,也是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的重要抓手。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持续深化,一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得到有力推进。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考古发掘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和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科学处理好文物发掘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考古发掘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开展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可能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野外考古发掘作业会产生大量的土体、岩石等固体废物,发掘过程中可能会破坏山体结构,如果防护措施不到位,一旦遭遇暴风雨等极端天气则可能诱发泥石流、塌方、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导致水土流失甚至人员伤亡。二是大多数文物由于深埋地下,开展野外考古发掘需清理地表植被,并将地下土搬运至地表,发掘现场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可能因此发生剧变,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可能遭到破坏。三是考古发掘过程中产生的噪声、粉尘、生活废水、生活垃圾可能危害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威胁水源地环境安全,影响考古发掘点附近居民生活质量。此外,国内考古机构往往项目多、工期紧,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责任难以压实,容易造成考古发掘作业期间生态环境破坏等衍生问题。

       综上,为协同推进文物考古发掘工作高质量开展和当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让绿色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底色,特提出如下建议。

坚持绿色引领,助推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对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推进考古工地绿色化、科学化、“无废化”,为我国考古事业增添“绿色元素”。做到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对考古发掘遗址周边自然环境进行整治和保护,组建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的高素质考古发掘人才队伍。对城市、远郊、乡村、水下和配合基建进行的考古项目采取精细化、差异化的环境管理模式,实现自然环境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协同保护。

尊重自然规律,促进文保与环保协调统一

       考古发掘工作应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前提,在考古发掘开始前,要摸清当地生态环境底数,实现发掘地址“一地一策”,进行精细化管理。对发掘地点当地的气候、温度、湿度、地质、地貌、地下水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做好配套的环保预案与规划管理,制定详尽的发掘规程。注重分析研究地表的土层特点,探索实施对生态影响最小的发掘方式和方法。在考古发掘事中与事后,通过定时洒水去尘、土方科学回填、铺设绿化防护网等方式,尽量保证作业地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不受到破坏,同时避免因考古发掘现场环境突变而造成的文物毁损破坏,努力实现考古发掘地点文物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

厚植“绿色文化”,强化相关部门协调联动

       积极开展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文物主管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文物保护和环境保护效能,加强对考古发掘地址环境管理的督导与帮扶工作,加大文物保护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执法力度,发现并消除考古发掘过程中产生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确保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强化大气、水体、噪声及固体废物协同控制等多方面的环境保护措施,探索将“绿色绩效”纳入考古工地的评价体系之中,不以单一的考古发掘成果“论英雄”,不以牺牲生态环境来开展考古工作,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高水平开展。


【罗锦程,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唐海源,文物出版社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最新推荐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球气候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球气候治理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关乎中华民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