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暖蓝行动”:乡村气候变化应对的本土实践

时间:2023-03-22 16:44来源: 中华环境作者:赵亮 闵晶晶

字号:TT
       2022年11月6日,以“共同实施”(“Together for Implementation”)为主题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COP27)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本次大会令人振奋的是,经过多年的谈判,包括中国在内近200个国家的谈判代表最终达成了一项历史性协议——正式设立“损失和损害”基金,以公平的方式为那些最易遭受气候灾害影响的国家提供资金,帮助他们在遭受极端天气(如飓风、热浪、干旱等)的影响后进行恢复与重建。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提醒世界各国:“我们现在需要大幅减少排放,而这是本次缔约方大会没有解决的问题。”他表示,世界仍然需要展现更大的气候雄心,并通过“大规模”投资可再生能源来结束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中国迎难而上,积极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与行动措施,推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实践不断取得新进展。      

       几乎与COP27会议举办的同时,在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的支持下,国内多家环保组织启动了大气污染重点区域散煤综合治理专题调研行动。其中,由环保组织“空气侠”牵头执行的“暖蓝行动”正在陕西省和山西省多个城市的乡村进行。“暖蓝行动”是基于对汾渭平原地区大气治理现状的长期跟踪、观察与分析,选取西安、咸阳、渭南、临汾和运城5个地市作为首期农村民用散煤治理试点,通过联合区域伙伴组织、高校等相关方,协同政府职能部门,开展实地调研,组织专题研讨和发布报告等,多元参与,摸清这些区域散煤治理底数,参与推动政策完善,探索建立减污降碳协同的农村民用散煤治理模式,助力汾渭平原地区大气污染治理。

       从2017年开始,“空气侠”对汾渭平原地区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题调研,发现汾渭平原人口密度大、重化产业聚集,其中,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运输结构偏公路的问题尤为突出,导致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难下,再加上地形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大气污染防治形势十分严峻。近年来,随着地方政府大力解决结构性问题,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明显。随着工业领域治理力度的加大,冬季供暖季节农村散煤治理等问题逐渐显现。

       由于此次调研是团队首次专题调研农村的散煤治理问题,依然属于新课题。为此,调研小组快速学习了行业相关研究报告和政策,同时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预热调研。2022年7月1日至13日,“空气侠”联合临汾市尧都区自然与人文协会、汾阳市辰坤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团队成员,先后走进尧都区、洪洞县、襄汾县、汾阳市等地调研农村散煤治理和清洁取暖情况,涉及8个乡镇12个自然村。通过预调研梳理了农村散煤的初步信息、清洁取暖类型、政策落地以及参与意愿等基本情况,并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洪伟副教授、晋军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孙健副教授、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张宁宁研究员等专家的指导下,形成并优化了行动策略。

       7月中旬,看到有报道说晋城市泽州县有个北部乡镇利用余热集中供暖的消息,小组成员特地前往当地一探究竟。在走访泽州县的巴公镇北部四村集中供暖工程时了解到,晋钢的高炉冲渣水工业余热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北部四村供热总面积30万平方米,可惠及3000户居民。其中的西郜村是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如今也实现了供暖覆盖。知名的崇寿寺就坐落于此。清洁取暖与乡村历史文化旅游和乡村善治相得益彰。类似的例子在后来的调研中也多次遇到,比如,陕西省韩城市龙门镇的西原村、宝鸡市麟游县的万家城村、山西省运城市河津的樊村堡村。

       入户调研,什么身份比较合适?守护供暖季的蓝天,“暖蓝”二字甚是亲切。经过近10天的公开招募,首批23名“暖蓝行动观察员”正式亮相。队伍吸纳了与农村散煤治理有关的跨学科人士,他们之中既有高校教师,也有在校大学生;既有环保领域从业者,也有社区工作者;既有所在地村民代表,也有政协委员;既有环保自媒体达人,也有政策倡导新青年。“暖蓝”行动项目专家顾问小组成员也突破了8人。其中,有多人参与了7—9月开展的农村散煤治理预热调研。

       前期调研发现,在平原村,特别是临近主城区、交通便捷的乡村,基本实现了集中供暖。供暖主要以天然气为主,部分安装了空气能热泵与屋顶光伏。在山区村,特别是山脚下和半山腰村,居民相对分散,交通也不便捷,屋顶光伏、空气能热泵、生物质能均存在,也有部分居民仍采用薪柴、散煤取暖。在平原地区,部分临近工业区的村子、集中供暖的区域以工业余热供暖为主,但也存在一定的不稳定风险。同时,乡村清洁取暖的科普传播存在明显短板。

       随着调研的不断深入,发现农村民用散煤治理看似是散煤问题,实际是系统性课题,涉及政治、经济、人口、社会、能源、生态、历史、文化等多个维度。对于观察的定位也有了新的思考:开展观察不能局限于发现问题、谁在烧散煤、为啥烧,同时也要去搜集那些运行效果好、老百姓反馈不错的案例,找出可以借鉴的农村清洁取暖样本。对于发现的好的做法,要及时借助新媒体、提案等途径进行广泛传播。

       在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庙前镇调研时,调研小组发现南吴村采用“树枝切断+生物质炉”的取暖方式,南吴村有700余亩桃杏林,生物质炉取暖率达60%以上。南吴村利用当地丰富的生物质资源(果树枝条、玉米芯等),推广使用生物质炊事燃炉,解决做饭和取暖问题。这两年的取暖效果还不错,平均使用约100多天。已经安装生物质燃炉的居民表示会继续使用。这种分散供热技术目前已经在运城市11个县推广,2019—2020年,运城市县共安排冬季清洁取暖资金5653.7万元,建设生物质炉21745户。除了“生物质炉+树枝切断”的取暖方式,部分农户还安装了空气能热泵。我们也观察到,刚实现脱贫的南吴村,因受到疫情和经济形势等的影响,部分村民依然会选用燃煤作为补充能源用于采暖和炊事用能。

       2022年11月,观察员走进万家城村,探访“光热+生物质颗粒”多能互补的光热清洁能源采暖扶贫项目。万家城村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属于两省交界之处,地处渭北黄土丘陵地带沟壑区,因村中人口以万姓为主,故称万家城村。村域境内保存了隋唐时期普润县城旧址,在研究军事考古学、民族史、唐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于2014年11月被评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万家城的“光热+取暖项目”是中国西电集团有限公司利用麟游县光热资源较好的自然条件,通过太阳能吸热元件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对房间进行持续供热。太阳能分户供暖采用“太阳能集热器+辅助热源”的双热源互补运行方式,供暖末端采用暖气片。在雨、雪、夜间等无光照的情况下,优先采用水箱中的热水进行供暖,当水箱温度降至40摄氏度以下时,系统自动关闭水箱供暖,转为生物质颗粒锅炉进行供暖。在非采暖季节,系统根据实际需求间断性启动并加热水箱,通过盘管换热获得干净的生活热水。项目有效利用太阳能这种清洁能源解决了群众过冬取暖问题,减少了传统烧煤采暖和秸秆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2021年,万家城新村51户全部安装了“光热+生物质颗粒”清洁能源取暖系统。该系统可满足2个房间供暖需求,日供暖时长达18小时以上,单日纯光热供暖平均时长为5小时,一个采暖季运行成本1300元左右,约为传统燃煤供暖成本的一半。中国西电集团有限公司实施的整村“光热+工程”项目,让几代人烟熏火燎的时光成为历史。能源革命带来的不仅仅是空气质量的改善,也使得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

       调研小组走访时发现,万家城新村搬迁后处于平川地区,光照充足。而相距不远的万家城的老村落也没有走向衰落,正在实施传统村落改造工程,同时保留了大量的原生态建筑和自然景观。未来,这里将发展传统村落体验游等农旅结合项目,成为提振乡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夏县庙前镇南吴村和麟游县万家城村都属于因地制宜清洁取暖的典型案例。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生物质能源,可抑制不合理的农村能源消费,有效改善农村居民用能结构,减少农村地区由化石能源消耗造成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对建立适应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要的绿色化、清洁化、便利化的安全有效能源供需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全国农村沼气年生产能力达100多亿立方米,秸秆打捆直燃供暖面积为1100多万平方米,秸秆成型燃料年产量1000多万吨,每年可替代化石能源约200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876万吨。

       针对调研摸底情况,调研组在《关于关中地区秋冬季散煤替代的若干建议》的政策建议中提出: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先立后破”的原则。偏远山区乡村和革命老区采取稳妥推进“生物质成型燃料+节能环保炉具”模式替代散烧煤供暖,同时加强对老旧危房改造和传统古村落的保护。

       二是进一步提高汾渭平原农村地区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推进市场化、产业化,增加就业机会,让农民在保供暖的同时增收入,从根本上解决补贴政策不可持续的问题。据估算,包括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畜禽养殖剩余物和林业生物质资源等在内,目前我国的生物质能源总量大约可替代10亿吨标准煤。生物质颗粒加工企业等落地乡镇,既能就地取材,减少秸秆生物质资源的低水平消耗,又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带动乡村产业振兴。

       三是加强清洁取暖公众科普传播力度。创新和挖掘民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渠道(新媒体、乡村广播、农博会、农民丰收节、文化下乡等),同时利用好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宣传散煤替代政策和清洁取暖的典型案例,提高大众大气污染防治意识和居民参与清洁取暖的意愿。比如,调研小组编制的《暖蓝行动公众参与手册》已经进入了临汾等地的乡村;《中国环境报》《山西晚报》《中华儿女》杂志等媒体发布有关“暖蓝行动”的报道,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

       四是进一步整合高校、社科机构、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专业研究机构的资源,建立跨学科、多领域的实用型专家库,鼓励和支持开展散煤替代和清洁取暖专题研究,开展年度评估工作,为深入推进清洁取暖和农村减污降碳工作提供多元化和科学化的决策参考。

       清洁取暖既关乎环境改善,更关乎民生保障与“双碳”目标的实现。有关数据显示,自2021年起,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清洁取暖改造,北方地区已完成散煤替代约420万户。《陕西省蓝天保卫战2022年工作方案》中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进清洁取暖和散煤治理,统筹兼顾温暖过冬与清洁取暖,城市建成区着力整合供热资源,加快供热区域热网互联互通,充分释放燃煤电厂、工业余热等供热能力,发展长输供热项目,淘汰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和散煤,到2022年年底,陕西省(关中、陕北)清洁取暖率达90%左右。统计数据显示,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年替代散煤量达到1.4亿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亿吨。持续推进清洁取暖,抓好取暖领域散煤替代工作,对于减少煤炭消耗、降低碳排放强度意义重大。

       为实现美丽中国和“双碳”目标,“十四五”是推进环保与气候双轮驱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散煤治理依然任重道远。“暖蓝行动”还将持续开展下去,及时协同有关部门,有温度地推进农村清洁取暖,助力乡村减污降碳行动,共建低碳清洁美丽中国。


【赵亮,空气侠创办人;闵晶晶,陕西省社科院政法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最新推荐

河长守护一方水 红色引领生态局—

河长守护一方水 红色引领生态局——从龙泉驿区东安街道实践看“河湖长制”创新

东安街道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中部,面积37.62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