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社区可持续消费如何落地?

时间:2015-10-15 14:03来源: 未知作者:胡利娟

字号:TT
8月10日,摄影师走访香港,用镜头记录香港的海鲜市场现状。由于过度捕捞、陆地上的农业和工业污染,以及珊瑚礁和红树林等栖息地遭破坏,全球渔业资源正在面临枯竭。可持续海鲜逐渐进入了香港餐馆的菜单。CFP/供图

    当前,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城市消费群体数量的增加,能源和资源浪费的现象日益凸显。
    9月15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华环保联合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环境与发展论坛——可持续消费与绿色社区发展伙伴关系”国际分论坛在北京举行。会上,双方共同对外首次发布的《北京市社区可持续消费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受访者对可持续消费概念的认知普遍不足,听说过这个概念的人数占受访总数的51%,而能正确选出所有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受访者不足3%。
    由此可见,北京市居民对可持续消费概念的认知较差,半数居民对于可持续消费一知半解,而另一半居民对可持续消费则完全不了解,可持续消费的社区宣教工作,亟待加强。
“倡导可持续消费的理念,引领可持续消费模式,尤为紧迫。”中华环保联合会副秘书长吕克勤强调说。

政策:
上推下行同力
   
为促进绿色生活方式,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型,我国推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以期能够朝着低碳、绿色、文明健康的方式去发展。
    1994年,我国政府发布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首次明确提出,我国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拉开了推动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序幕。
    2005年,国务院发布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决议》中指出,在消费方面,政府应当大力倡导环保消费模式,并实施环境标志、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2012年,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十二五”规划中进一步提出,绿色消费是促进绿色发展的一种方式,明确积极推动可持续消费。
    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表明了我国政府实施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决心。而中华环保联合会在其进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环保联合会自成立以来,就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在推动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领域开展紧密合作,先后共同举办了“可持续生产与消费专题分论坛”,旨在研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消费的关系,以提高生产消费过程中能源及原料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正式成为联合国可持续消费伙伴关系成员后,中华环保联合会积极支持并参与举办可持续消费周、可持续消费论坛,以及各类公益宣传活动,推动可持续消费的公众参与和政策制定。
    2014年12月,又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北京市社区家庭可持续调查及政策倡导项目,积极探索推动社区可持续消费模式评价标准以及标准体系的开发与应用试点示范。
    2015年1月,中华环保联合会和联合国环境署共同启动了《中国北京绿色社区可持续消费模式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的开发工作,期望通过指标体系的设定,为政府制定相关决策以及社区实施可持续管理提供评价依据和模式参考。
    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靳敏介绍说,该评价指标结合我国和北京市政府推进可持续消费的重点政策领域,以及北京市社区可持续消费现状调查结果,在国内外可持续社区建设和评估指标中选取与可持续消费相关的指标所构建而成。其整体设定,充分体现了“三项原则”,即政策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
    据了解,该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分设核心指标和参考指标两大类。其中,核心指标围绕资源节约与绿色购买、垃圾分类、低碳出行三个目前北京可持续消费的重点领域,共计设定了包含节能产品普及使用率、垃圾分类回收清运率等18项量化指标。参考指标包括社区管理、社区居民参与可持续社区建设情况等。
    对于可持续消费模式,来自北京万通公益基金会的项目官员王珊认为,应将该理念实实在在地融入社区居民的心中和日常的行为当中。目前,北京万通公益基金会在北京、上海等6个地区共计64个社区开展了可持续生态社区项目,从中受益的大概有13万余人。

推广:
社区尤为关键
   
目前,我国可持续消费的研究在社区层面的探讨还较少,而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从社区层面推广可持续消费模式,毫无疑问,这对于带动公众践行可持续消费,则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项目官员常燕说,在过去30年,全球的能源消耗上升了85%,而且根据预测,未来30年的消耗还会再增加60%。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但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起来。到2020年,特别是中国的城镇化率也会达到50%~80%,城镇人口会达到8~9亿。到2030年中国会成为世界最大消费国,其中城市的中产阶级会超过5亿人。
    从全球来讲,城镇化被看作是一个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且中国的城镇化问题更为严重。
常燕认为,城市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全球80%的GDP在城市创造,如果改变行为模式,则可以节水30%、节能30%~50%。
    那么,何谓可持续社区?
    常燕的解释是,可持续社区,除了要关注绿色建筑外,还有社区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以及社区的景观、经济效益、安全、教育等方面。
以绿色建筑为例,主要指标包括全年用水用电量,可再生能源的发电,以及可再生水的使用,配套设施和服务方面。
    常燕说,还有一些尤为重要的指标,包括新设施是否方便残疾人使用,社区居民相互交流与参与,以及健康社区管理计划等。
    去年,由中华环保联合会开展的促进可持续消费和建设绿色社区的项目,从居民对可持续消费概念的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可持续消费行为、影响居民选择可持续消费的因素这三个方面展开调研,主要关注了包括绿色购买、分类垃圾、绿色出行三个重点领域。
    据了解,该调查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收入人群进行了大致的差异性分析,其结果显示,可持续消费的普及程度比较低,实施的效果也不太理想。从居民的了解程度来看,水电价的政策普及程度还比较好;实施效果来看,节能补贴政策比较受青睐,垃圾分类政策本身不太完善,作用比较小。
    那么,究竟该如何通过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引导,改变公众的消费行为、消费意识呢?
    靳敏认为,重点是要有可持续消费的意识和理念。但意识和理念不一定能够变成行动,所以从政策层面,尤其是从社区推动,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难题。
    靳敏介绍说,可持续消费的概念就是提供服务和产品,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有害物质使用最少,在生命全周期当中产生的废物量最少,不危及后代的需求。 它包括环保措施、先进技术,通过这些手段完善社区的环保设施,健全管理,同时,促进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的各种环保相关活动。“用这样的模式,可实现社区的和谐发展。
    “在社区层面推动可持续消费的意识和观念,引导和探索社区可持续消费模式,使公民认识和行使自己的环保权利和责任。通过政府、非政府组织与公众、乃至企业的合作,把可持续消费纳入政府决策 和社区管理、建立社区层面的公众参与机制。” 靳敏强调,这是主要目的。
    虽然在推进可持续消费完整的政策制度或者体系建设方面,截止目前,并没有一个完善的制度设计。但是,近年来,无论是低碳发展还是节能减排等方面,我国在推进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
    最典型的是,我国发布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转变发展方式从绿色社区、可持续消费模式方面来加以转型,同时相关的政策配套也有了很大的进展。
    比如说,一方面在经济政策方面,从2015年4月开始,国家陆续出台了对于涂料、电池等高污染产品加征消费税的政策。另一方面,对于购买低碳节能产品,如购买新能源汽车等实施政策补贴。
    同时,在价格政策方面,比如阶梯水价、电价,对刺激消费,特别是跟居民生活有关的消费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展。
    吕克勤表示,很多低碳消费行为,消费者是直接获利的,比如节水节电、垃圾分类等,比较好推动,但对于降低污染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政策,从公民自愿的角度是比较难推动的,这就需要较强的政策引导。
    除此之外,就是社区的宣传教育引导,以及技术方面的平台培养,比如将互联网、二维码等新模式引进来,让老百姓更加便捷的感受到绿色消费给他们带来的益处。
    “从北京市的实践来看,政府主要是通过三个渠道发挥作用。” 北京市环保宣传中心主任凌越介绍,一是制定经济政策,二是制定包括提升排放标准在内的强制性政策,   三是倡导宣传和鼓励方面的政策。
    凌越表示,现在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地来源于生活方式,对居民进行宣传倡导是政府部门极力推动的工作,当前作用尤其明显。
    吕克勤称,北京社区可持续消费模式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引领性和超前性”,而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也标志着“可持续消费与绿色社区发展伙伴关系”的正式建立。
    吕克勤表示,今后,中华环保联合会将在四个层面持续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工作:第一,全面、持续、有效地开展社区宣传活动,增强社区公众对于可持续消费必要性和内涵的认知;第二,基于北京市社区可持续消费现状,以社区为基础,整合国内外资源,推动解决阻碍社区可持续消费实现所面临的困难, 例如,推动完善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和清运的管理体系、推动智慧社区建设等;第三,逐步探索在京津冀地区拓展指标体系的试点示范;第四,推动相关政府部门建立健全促进社区可持续消费的制度框架。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