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自然生态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自然生态 > 人与自然 >

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大揭秘!本报记者夜探丽水,发现眼镜蛇!

时间:2021-06-04 14:19来源: 中国环境作者:于天昊 董浩

字号:TT
  身着调查服装,手握相机,穿行在山间林地,遇到动植物便“拍照打卡”并进行观察记录,颇有些“丛林探险”的意趣,这是否是你想象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场景呢?

  丽水市生态环境局组织的全市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二期)已全面开展,继续由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牵头进行调查。此前本底调查(一期)的新闻发布会已发布了全球两栖动物新物种百山祖角蟾和一批中国及浙江物种新纪录。2021年4月19日,丽水市生态环境局在龙泉市开展了一次调查,这次,记者跟随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调查人员一起参与调查,短短几天的“调查员”生活,让记者体会到调查工作的“酸甜苦辣”。

  大雨、山路:调查员的辛苦和“遗憾”

  调查首日,记者跟随队伍来到了丽水市龙泉市的一处山区。由中国计量大学副教授孙骏威老师带队的植物调查组在这里开展了植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

  调查伊始,天空飘着淅淅沥沥的雨,调查队员们并没有撑伞,就开始了调查工作。

  “这是‘糯米团’,”孙骏威指着山路旁的一株植物对一旁的调查队员和记者说,“因为将它的叶片揉搓开来有糯米的软糯感,所以有了这个名字。”随即孙教授取下一片植物叶片揉搓成团,让身旁的调查队员体验手感。

  孙骏威说,植物调查不仅是眼观,为了更好的记住植物,他们会从多个维度记录下植物的特征,包括利用嗅觉记住植物特有的味道,利用揉捻了解植物的手感,甚至透过叶片的透光度和脉络记住植物的信息。

  几乎几步一停,孙骏威一边向我们介绍沿途的植物,旁边的调查队员一边对此行发现的植物进行记录和汇总。

  一路湿滑泥泞,小雨未停,随着深入山林,发现的植物也越来越多,路途也越来越险峻。

  “平常我们的调查可能还要更加深入。”在调查回程的路上,孙教授说,“有时候一走就是一整天。山中水多,弄湿鞋子是常有的事,但是经常第二天还要穿着湿鞋继续开展调查。”

  “植物是太阳能在地球上的固定形式。对植物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孙教授说,“研究一些新型植物,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孙教授提议驾车去更深处寻找一些罕见的植物。但行至半路大雨滂沱,雨水打在挡风玻璃上阻碍视线,最终并没有寻得,找到一处寄生植物的所在地后便返回。

  “这样大的雨,我们一般是不会出来调查的。”孙教授在路上向记者说,“这样大的雨会影响视线,阻碍调查,更重要的是,在山里不安全。我们的调查,安全还是第一位的。”

  虽然此次植物之行略显“遗憾”,但是记者却着实体会了一把冒雨上山的惊险。

  流汗、受伤:调查员的惊喜与“奔赴”

  下午,记者一行人又一次进了山。这次的目标是查看布设在山间的红外相机。

  红外相机是由调查人员选取动物经常经过的步道并放置的。据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雍凡向记者介绍,这些红外相机会通过红外线自动感应并捕捉动物的画面,从而达到调查这一地区动物的目的。但是,这些红外相机也需要定期维护,例如更换电池、内存卡、检查是否损坏等,一般维护期在3到6个月。带着兴奋和期待,记者跟随雍凡走进山里,面对的却是泥泞湿滑且没有开发的“山路”。调查组只能摸着石头和抓着树根和枝条上山。这样的路途约近一个小时后,调查组才抵达第一处红外相机的布设点。此时,记者和同行人员都已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

  “这次拍摄到了不少动物。”雍凡打开红外相机的显示屏,翻看着每一张拍摄的照片,突然惊喜道,“看,这是黑麂,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这样的布设点,这一处只是距离山下最近的一处,这里面还有十几处。”丽水市生态环境局吴翼博士对记者说,“甚至很多点位,都没有我们走的这种‘路’,有些时候布设相机的时候需要一边开路一边前行。”

  下山的路上,同行中许多人都滑倒多次,甚至有人磨破了皮,流了血。趟过溪流,记者已是双腿酸痛,汗流浃背。

  “有一次,一位调查的同事滑倒,整个胳膊都划伤了。”吴翼说。“像这样的布点,在整个浙江大约有400多处。每一处,都需要我们的调查队员这样定期前往查看和维护。”

  “虽然上山下山的路途辛苦,但是当看到红外相机里又拍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照片,就感觉很兴奋,疲惫都会一扫而空。”雍凡对记者说。

  深夜、清晨:调查员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深夜十点,调查队员驾车出发,开始了夜晚两栖爬行动物的调查。

  “很多两栖爬行动物都喜欢晚上出来,所以夜晚调查也是重要的工作内容。”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吴延庆博士说,“夜晚的时候,特别是下过雨之后,柏油路面温度会比周围略高,所以许多两栖爬行动物会出现在马路上。”

  入夜,山里漆黑一片,调查队的车子以不到1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

  不久,调查队员就在路上发现一只中华蟾蜍。在简单地观察记录后,便把它放到路边车辆不会行驶到的地方。

  “晚上很多动物会来马路上活动,但有可能会被行驶的车辆碾压。”温州大学讲师郭坤博士说完,随后继续开始了调查。

  夜间亮度较低,车速较慢,依靠车灯发现前方的动物,需要集中注意力和较强的观察能力。一路上,不足手掌大小的动物也难逃调查队员的“法眼”。

  “这是一条钝头蛇。你看,它的头很钝,不尖。”吴延庆很快开始了记录,这只盘起来还不如手掌心大的生命,被调查队员用相机记录下了其活动的仪态和样貌。

  “夜晚出行很容易困。”郭坤对记者说,“但是每发现并记录下一个物种,就会有喜悦感和兴奋感,就是这种感觉支撑着我们夜间调查。”

  记录结束,调查员们小心翼翼地将钝头蛇放回山林。

  随后,调查人员深入一条溪流,仅凭手电筒和头灯的光,调查溪流周围的动物。脚下草木茂密,但却黑暗幽深。

  在调查接近尾声时,调查组遇到了一条舟山眼镜蛇。这种蛇带有剧毒,但是调查员们仍然没有放弃,用摄相机记录下这条蛇的各种形态。

  一路上,调查员没有错过一处动物出没的地点,如同有“千里眼”一般。

  回到驻地的时候已是深夜十一点半。但是调查却还没有结束,第二天一早,调查组迎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出发调查鸟类。

  “鸟类一般喜欢清晨和傍晚出没,且这时候鸟类种类一般会比较多。”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崔鹏博士对记者说,“所以要观察鸟类,不仅要起早,还要天气好。”

  与其它类群的调查相比,鸟类调查需要练就一双“顺风耳”。因为鸟类灵活,不太容易捕捉到它们出现的时刻,因此,“听”就成了观察鸟类需要练就的一大绝技。

  “家燕和金腰燕生活习性相似,都喜欢居住在村子周边,有时候不太好区分,但其实注意观察的话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别,从外形特征上看,家燕主要特点是上体发蓝黑色,还闪着金属光泽,且喉部黑色,而金腰燕最显著的标志是有一条栗黄色的腰带”崔鹏研究员在观察鸟类的过程中对记者说。

  “像很多观鸟爱好者,为了一个优美的鸟类镜头,在某一个位置可能就得停留很多天。”浙江野鸟会副理事长程国龙说,“但是我们调查研究不允许我们长时间停留,因此,通过鸟类的叫声来辨别鸟的种类,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一路听,一路观察,就能有很大的收获。”

  “我们这条样线走下来,耗时一个小时左右,一共观察到30多种鸟类。”在观察尾声,崔鹏研究员统计着记录本上记录的鸟类种类,“整体而言还是很可观的。”

  回顾这短短两天的调查生活,记者与调查队员一行,行走在密林山野,穿行在溪流和陡坡,走过夜色和清晨,擦破过皮,踩过湿透的鞋,浑身是土,汗流浃背,沉重的相机在他们肩头压出印子。

  可是,每当那些动物、植物出现在眼前,他们的眼中又迸发着光彩,迫不及待地用手里的笔杆和设备记录下这些生命。

  某一天调查过程中,调查队员不经意的一句话却让记者记忆犹新。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畏,每一次记录都是一次致敬。”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