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自然生态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自然生态 > 人与自然 >

喜爱?恐惧?和野生动物生活两月后,变化悄然发生

时间:2022-06-30 16:28来源: 中国环境作者:肖琪

字号:TT

       因疫情居家的两个月里,上海市民胡楠和她的家人救助了一只被发现在小区落叶堆中、脐带尚在的新生貉。从某种程度上说,胡楠的救助让吉祥岌岌可危的生命得到了延续。疫情、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等关键词,让这个故事以“女子捡了只狗养大后竟是貉”的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引起广泛讨论。



被困在落叶堆中的吉祥

       在胡楠所分享的救助经历中,人们捕捉到作为救助者,胡楠和家人在整个过程中,对野生动物貉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从喜爱、惊奇再到不舍。为此,一些网友纷纷留言“不能申请自己养吗”“舍不得那就偷偷继续养”,另外,还有质疑的声音“动物园可能没这家人养得好,说不定会被拉去表演”。

       这些声音传递出公众对野生动物目前还存在的一些观念误区。为了解答这些疑问,同时尝试回答公民对野生动物施展救助是必要的吗?城市居民该如何跟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等问题,记者联系了胡楠以及长期在上海开展貉等城市动物研究与保护的民间环保机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一波三折:守望相助,成功救活,理性送走

       4月初,有人在沉默的业主群里发了几张照片。照片中一只看起来像狗一样的动物,安静地横卧在一堆树叶中。“发现一只被遗弃的小狗,有人愿意收养吗?”“刚出生能养活吗?”“想帮忙但我没经验。”小区居民纷纷讨论着。胡楠看到后,想到母亲拥有十年喂养宠物的经历,出于对小动物的关心和喜爱,她当即决定收养。

       接手后,更有经验的母亲刁女士承担起喂养工作。保温、喂奶、把尿、通便、洗澡,像照顾孩童一般,刁女士几乎使出了浑身解数,尽心照料着。但由于它实在太小了,有一次直接休克。

       “其实我们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能救活它”,胡楠告诉记者,“不过大家都特别关心它的状态,用来喂养的奶瓶和奶粉都是邻居捐来的,既然我接手了就要负责,尽最大的努力救活它。”

       为了让邻居们安心,胡楠会及时地往群里发布一些最新的照片和视频,她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吉祥。对这个小生命的集体关注,让小区居民多了一份共同的期盼。

       在胡楠母亲的精心照料下,吉祥的状态越来越好。而她们也渐渐发现吉祥和普通小狗相比存在很大差异。“它比一般小狗长得慢,粪便的味道明显也和小狗不太一样,渐长的爪子看着像熊而不是狗。”胡楠说道,“我们起初只是在怀疑它并不是狗,但对它具体是什么也没有概念。”

       好在,小区的一位邻居找到了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貉以为家”项目的志愿者,最终才确定了吉祥其实是与狗同属犬科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帮助下,胡楠与上海市林业总站取得了联系。

       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吉祥无法立刻被相关管理部门接走。胡楠和家人还获得了上海市林业总站和上海动物园对野生动物救助的线上指导。疑惑和担忧总算解除了,但新问题也随之而来,一直把吉祥当流浪狗收养的胡楠一家最终将面临和它分别的局面。



长开了的吉祥



思远与吉祥建立了深厚的情感

       “心里肯定舍不得,它是妈妈捧在手心里救回来的,就像家人一样。”胡楠补充道,“不过喜爱不是占有,我们更希望吉祥能回归自然,拥有属于它的生活。”

       上海市林业总站将吉祥接走送到上海动物园后,动物园的兽医对它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查。专业人员为胡楠一家点赞,“能将刚出生的貉救活很厉害”。根据上海动物园的最新反馈,吉祥目前十分健康,胃口尤其好,胡楠得知这个消息也感到很欣慰。



上海市林业总站工作人员接走小貉。摄影/季镭

       “实际上,将被救助的野生动物送往当地林业或野生动物保护部门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处理方式。”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李雨晗告诉记者,“网友偷偷养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私自喂养本质上属于违法行为。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国家支持的是科学研究机构出于物种保护的目的开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繁育工作。”

       除了法律上行不通,对于貉自身而言,野外环境也更适合它的生存和繁衍。“幼崽时期对于貉而言很关键,它需要学会生存以及和同类社交。如果一直和人类生活在一起就无法习得这些重要技能。”李雨晗补充道,“专业部门的救助会对其进行野化训练,通过评估后在合适的时机放归自然。”

       实际上,大自然才是野生动物最理想的家园。不仅如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今有很多野生动物也频频出现在城市小区。据上海市林业总站、复旦大学王放老师研究组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不完全统计数据,上海目前共有250个社区有貉的出没,集中分布于松江、青浦和闵行区。

       “其实,野生动物从来都不止存在于荒野,城市同样是它们的栖息之所。”李雨晗表示,“我们所要做的是找到人与城市野生动物和谐共生的路径,从源头上减少城市规划建设、人类活动有可能给野生动物生存所带来的威胁。城市设计也应该更多地考虑到野生动物的需求,而不仅仅只着眼于人类的生活习惯和场景。”

       如今,城市居民可以在更近的距离下见到野生动物。但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心态往往容易走向两个极端:因恐惧而冷漠或者因过度喜爱而想要占有。那理智的态度应该是什么?“面对野生动物要遵循‘四不’原则:不害怕、不投喂、不接触、不伤害。”上海市林业总站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克制,才是人类爱野生动物的最好方式。而理智也并非冷漠,如何平衡好爱心与科学在野生动物的保护与救助中十分重要。”李雨晗介绍,“为了关注貉等城市动物的研究与保护,我们与复旦大学王放老师研究组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开展了‘城市里的公民科学家’项目并已持续3年。现在非常需要更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协助我们摸清貉在上海的分布区域,进一步估算其种群规模,了解种群动态和行为特征。”

       这几天,胡楠家迎来了一个新成员,一只真的小狗。儿子思远和吉祥的友谊也许还会以更多的方式延续。胡楠说道,“以后有机会,我们会参加有关貉的保护活动。也希望通过吉祥的故事让更多人认识貉,也保护貉。”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为思远准备的小礼物

图画绘制+粘土小貉制作/鸱不鸮  摄影/冯一迪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