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自然生态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自然生态 > 生态旅游 >

赛里木湖的“圈粉”密码

时间:2021-08-04 16:48来源: 中国环境报作者:陈奕皓 张新燕 赵

字号:TT
  游人如织,车辆如梭。入夏以来,新疆博尔塔拉州博乐市赛里木湖的旅游热度持续高涨。在刚刚过去的古尔邦节假期,赛里木湖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1.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1亿元。

  “太美了!在这里你可以大口呼吸新鲜空气,真是纯天然氧吧。”来自广州的游客李文直呼不虚此行。这里群山环绕、碧波荡漾,森林、草地覆盖率高达86.5%。

  不久前,这里被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赛里木湖按照“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恢复最原始的生态,推行最科学的发展”的原则,不断强化生态保护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区内游区外住,保护先行

  赛里木湖景区位于博州境内西南端,景区总面积1314平方公里,湖泊面积458平方公里,湖面海拔2073米,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冷水湖。为了保护圣湖,博州高度重视赛里木湖的保护工作,坚决不让一滴污水流进,不让一片垃圾留下。

  湖北援疆干部、赛里木湖管委会旅游发展管理局副局长罗亚男来景区工作近一年。初次见到赛里木湖时,罗亚男便被它的洁净所震撼,待久了才知道这来自赛湖人的精心呵护。每次进湖,只要看到垃圾,工作人员就很自然地捡起来,她说,“这已经成为赛湖人的一种习惯。”

  2016年,为推进5A景区创建,“赛湖小镇”建设提上议事日程。“赛湖小镇”建在哪?怎么建?建好后,垃圾和污水如何处理?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摆在了桌面上。

  “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时任管委会领导班子成员一致斩钉截铁地表示。

  环保、水土、水利、林业等方面的专家被邀请来,经过严谨、科学、务实的反复商讨,最后州领导一锤定音:“赛湖小镇”建在景区之外。如今,离赛里木湖畔以东3公里外的“赛湖小镇”初具规模,污水处理站、垃圾处理站相继建成,用于处理景区内外因旅游开发而产生的垃圾和污水。

  “垃圾清运车、排污车每日都会进景区开展收集,再运到垃圾处理站和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新疆赛里木湖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铭说,针对游客多、垃圾产生量大的问题,景区采取每周分段式“清洁家园”活动,组织机关干部到划分区域捡拾垃圾,并且与博乐市环卫局建立合作关系,定期邀请环卫员工拉网式环湖捡拾收集垃圾,大大改善了景区环境卫生状况。

  “区内游,区外住”,将游客产生的人为影响因素控制在景区外围,减轻对景区内生态环境的压力。这是赛湖小镇最为生态的考量。

  真金白银治理修复,走生态旅游路

  7月的赛里木湖,水天一色。天空中,时有水鸟掠过。湖面上,天鹅、斑头雁、白眉鸭随处可见,安闲自在。如今,赛里木湖能有这份纯净之美、原始之灵,得益于这些年博州各族人民像保护眼睛一样,守护着这颗高原明珠。

  自2001年至今,博州人撒“真金白银”,护绿水青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一条“生态路”。

  2001年至2007年,博州投入1亿余元搬迁“那达慕”草原节旧址,修建环湖公路,拆除景区内度假村、羊毛皮收购站等建筑,取缔赛里木湖水上游船经营活动,尽力恢复赛湖景区的原生态面貌。

  2012年,投入2600万元对赛里木湖核心景区16.45万亩草场围栏禁牧,把生态保护摆在第一位。

  2012年至2014年,由自治区、自治州两级政府相继投入8000万元,实施了湖东区2732亩植被恢复、查干郭楞河4600米入湖河道治理、污染源防治、生态固岸、监管能力建设等一系列项目。赛里木湖也相继被纳入国家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自治区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试点,国家重点支持的15个湖泊之一。

  景区也积极践行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先后投资20多亿元完成专项环境综合整治、42.5万亩草场禁牧、湖泊生态保护项目和植被恢复等工程,赛里木湖水质2018年达到Ⅱ类指标,透明度高达10-12米,是我国目前已测定的所有湖泊中水体最清澈的湖泊,是当之无愧的西域净海。

  “赛里木湖的风景一年四季都不同,我经常带朋友来游玩,这里的游玩项目越来越丰富,但是环境却没有受到影响。”博乐市民伊力亚尔·买丽亚木每年都会来赛里木湖游玩,景区的变化让他印象深刻。在体验了零污染、零排放的纯电动风力帆船后,他说:“这样既能近距离欣赏赛里木湖湖水的清澈,又保证了湖水不受污染。”

  在赛里木湖景区,景区区间车、移动餐车、帆船等均采用新能源电动车,深受游客喜爱的房车营地内的所有设施也都使用清洁电力,确保零排放。

  “创建‘5A’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赛管委主任刘晓贤说,“我要接好接力棒,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景区将以亲山、亲水、休闲、娱乐、观赏、文化体验等为目标加快建设,优化景区各个片区布局,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景区旅游产品。”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