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自然生态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自然生态 > 生态旅游 >

茶蔬果共生、文旅娱融合,恩施洞下槽村致力宜居宜业

时间:2023-06-13 16:36来源: 中国环境APP作者:余桃晶 赵爱伶

字号:TT
       初夏时节,万物并秀。日前,记者来到湖北省恩施市白杨坪镇洞下槽村,这里山水相映,绿树成荫,波光粼粼、水清岸绿的龙赶湖畔,游客正在悠闲散步。

       不远处的村环境气象监测数据平台显示:空气中负氧离子数为每立方厘米2655个,有利于人体健康。

       洞下槽村位于恩施市白杨坪镇西南部,距离恩施州城22公里,曾获“全国生态文化村”“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湖北省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村”“湖北省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示范村”等荣誉,并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近年来,洞下槽村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总要求,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努力走出了一条“富民强村、景美人和”的乡村振兴路子。

茶叶经济 让乡村更宜业

       洞下槽村因山路曲折、交通不便,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村。

       经多次探索,洞下槽村选择茶叶作为特色发展方向。依托两家茶叶加工企业和6家茶叶专业合作社,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链接模式,建立农户与市场主体或专业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茶叶种植采摘、合作社或公司务工、合作社分红等,流转村民土地850亩,户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适应企业对鲜叶的要求,实施万亩茶园提档升级工程,全村禁止规模化养殖,禁止焚烧秸秆和毁林开荒。对茶园实行高标准统防统治,杜绝喷洒农药和使用化肥,用3年时间100%实现茶叶生物防治全域绿色化生产,全域有机生产认证达到茶叶总面积的30%,茶叶品种改良面积超过6000亩,使全村年茶叶综合产值实现翻番。


       坚持“茶蔬果共生、文旅娱融合”发展路子,洞下槽村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加工体验、乡村旅游等产业,打造全域田园综合体,培育“蓝焙恩施玉露”“龙赶湖”两大品牌,建成茶旅、文旅、农旅为核心的三产融合示范园,曾经的鱼米小村变成了产业大村。

零碳试点 让乡村更宜居

       洞下槽村是湖北省首批近零碳排放试点村之一。近年来,该村着力将近零碳理念融入村庄建设过程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零碳模式。

       为推进近零碳村试点,村里安装420余盏太阳能路灯,建有小微型气象站及大气、土壤、水质监测系统等近20个(套),公共卫生间、廊道等部位安装使用感应节能灯具,太阳能热水器推广使用达到180余户,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85%。

       在洞下槽村的茶园中镶嵌着一湾碧水——龙赶湖,龙赶湖为2018年修建的人工湖,为保护一湖碧水,洞下槽村借助农村改水改厕政策机遇,铺设污水管网收集系统,连片户修建化粪池,单户建沼气池,环湖配套建设一个人工湿地。村民、游客生活污水和人畜粪便做到百分之百收集处理,达到一级排放标准,龙赶湖水质长年保持在二类以上。

       村里探索形成“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通过“四员”(公路养护员、山林管护员、河道保洁员、村级保洁员)整合充实了农村保洁力量,确保公共保洁区域无死角、无盲区。引进垃圾桶智慧管理系统,为洞下槽村垃圾处理赋智。

发展乡村旅游 让乡村更宜游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抓住差异化特点,厚植乡土文化,深挖独特魅力,发展农家体验型、民俗互动型、高山避暑型等乡村旅游业态,让原生态的“山景”带来美好“钱”景。返乡能人阳家寿回乡带头创办恩施市龙赶湖农旅产业专业合作社,依托优质生态资源实施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围绕高端疗养、观光休闲、旅游度假、经验输出等,突出文化鲜明特色,依托2家经营主体的带动引导,实现高中低档民宿农家乐梯次布局,打造“灯戏茶香”民宿农家乐品牌,变“半日游”“一日游”为“一周游”“半月游”、深度游、度假游、康养游,提升农产品和劳动力的附加值,促进百姓增收。


       为了让村庄环境更优美,该村先后硬化通村通组公路45公里,19.6公里旅游公路村民饮用的自来水取自熊家岩水厂,铺设管网68公里,覆盖全村80%以上农户。依托田园综合体项目建成水景观420亩,并建设了健身绿道、自行车骑行道、观景亭台等。

       依托茶叶产业,洞下槽村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发展乡村旅游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形成了“茶蔬果共生、文旅娱融合”的新路子。今年1至5月,村里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创历史新高。

       洞下槽村已成为恩施州乡村振兴试点,正致力于为湖北为恩施州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洞下槽经验”。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