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自然生态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自然生态 > 生态示范 >

走进丽江 发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密码”

时间:2021-10-08 11:34来源: 新华网作者:邢苏蓉

字号:TT
  日前,由COP15云南省筹备办新闻宣传部主办、丽江市委网信办承办的丽江高山之旅——COP15云南生物多样性全媒体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多位网络短视频创作达人及主流媒体记者走进丽江老君山滇金丝猴自然中心暨滇金丝猴保护站等地,徒步丽江老君山滇金丝猴公益保护地,探寻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密码”。


丽江老君山滇金丝猴公益保护地一景(9月28日摄)。新华网 邢苏蓉 摄

  连月来,COP15全球短视频征集活动以及于日前启动的“舍不得的丽江”COP15全球短视频征集活动行摄丽江专场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的召开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此次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丽江,旨在透过媒体和专家视角,讲好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故事,掀起大众关注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潮。


丽江老君山滇金丝猴公益保护地内的康藏荆芥(9月28日摄)。新华网 邢苏蓉 摄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强化资源管护能力

  丽江老君山以生物多样性、滇金丝猴及其栖息环境和高山冰蚀湖群、高山丹霞地貌、高山草甸和多样民族文化及风情为主要特征,原始森林、冰川遗迹、丹霞奇峰、高山湖泊、江河峡谷、高山草甸、珍稀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以及多民族人文资源聚集于一体,具有突出的科学、环境、文化以及独特的风景审美价值。


丽江市老君山滇金丝猴公益保护地内的紫娇花(9月28日摄)。新华网 邢苏蓉 摄

  据了解,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管理局(以下简称“老君山管理局”)成立于2011年10月,多年来实行“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运行机制,对老君山遗产地、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公园实行统一规划、管理、保护、经营,全方位布局保护基础设施项目,形成了“管理机构主动管、职能部门配合管、县乡政府共同管、社区群众齐参与”的共管机制。

  为进一步掌握老君山滇金丝猴的种群、数量现状,提高滇金丝猴老君山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水平,改善该种群的濒危状况,老君山管理局严格限定开发范围,进行分区分类管理,研究制定滇金丝猴调查监测项目实施方案,并支持开展滇金丝猴监测调查和巡护工作。


丽江市老君山滇金丝猴公益保护地内的鬼吹箫(9月28日摄)。新华网 邢苏蓉 摄

  在多方支持下,丽江市老君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保护中心”)在老君山金丝厂景区和大坪子安装了100多台红外相机,以每平方公里为单位初步构建起区域野生动物的监测网络,同时,聘请大理大学相关专家在金丝厂安装了5台气象监测仪,用于监测老君山的气温和降雨量变化,以此实施对老君山以及滇金丝猴的保护。


工作人员在介绍如何使用红外相机(9月28日摄)。新华网 邢苏蓉 摄

  推进社区参与 保护与发展同行

  丽江老君山景区居住着2630户9465人社区居民,为推进旅游与社区协调发展,保护中心加强资源巡查巡护,及时掌握资源状况,设置资源管护点,吸收社区居民加入生态环境巡护巡查工作。同时,开展旅游反哺,让社区居民享受旅游红利。截至目前,景区经营企业已发放1847.176万元,让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黎明僳僳族乡居住在景区内的700多名村民享受到旅游开发带来的红利。


丽江老君山滇金丝猴公益保护地内的松萝(9月28日摄)。新华网 邢苏蓉 摄

  据老君山管理局副局长张志贵介绍,2014年以来,丽江市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录用社区居民110人进景区就业,截至目前,已带领社区600多户居民就业。同时,老君山管理局还支持丽江市玉龙县石头白族乡利苴村委会成立玉龙县石头乡弥司子生态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实施“一群猴子+一片森林+一方百姓+一支队伍”的保护策略,政府、社区、社会公益组织、企业多方携手合作,保护共同的生存家园。

  “当地居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砍树人变成护林人,从狩猎人变成守护人。我们开发了以滇金丝猴保护为主题的课程,开展面向社区和公众的自然教育活动,希望能够吸引社区和社会公众参与到保护滇金丝猴及其栖息地之中,同时加强栖息地可持续管理,努力建设滇金丝猴友好社区。”张志贵说道。


工作人员开展巡护巡查工作经过的小道(9月28日摄)。新华网 邢苏蓉 摄

  此外,保护中心还从社区产品设计需求出发,融合社区民族文化和滇金丝猴保护地元素,为居民推广羊毛毡工艺品定制技术,帮助居民制作满足定制需求的手工艺品,支持推出滇金丝猴咖啡,拓展滇金丝猴保护的宣传效应,在保护老君山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当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