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自然生态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自然生态 > 生态示范 >

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时间:2021-12-21 16:51来源: 中国自然资源报作者:焦思颖 张强

字号:TT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考察时指出,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2021岁末,吉林省传出令人振奋的消息:今年全省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800亿斤,比上年增加47.24亿斤,净增量居全国第二位;粮食单产941.3斤/亩,比上年增加48.7斤/亩,超过全国平均单产水平。

  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吉林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切实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动实践。日前,吉林省四平市着力推广黑土地保护利用新模式入选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发现的48项典型经验做法,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那么,四平是如何保护利用黑土地的?取得了哪些新成效?这其中,“梨树模式”是关键。

  推行保护性耕作

  “梨树模式”的秘诀离不开一个“懒”字。

  “‘梨树模式’是对传统耕作方式的变革。运用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技术,实现保护性耕作,关键是少动土,有点像‘懒汉种地’。”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说,把秸秆留在地里,就像给土地盖了一层“被子”,可以让黑土层避免被风吹走、被水冲走以及被其他作物侵害。黑土层就会越来越厚,有机质也会越来越多,就能产出更多更好的粮食。

  保护黑土地为何要采取“懒汉种地”的做法?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说:“自然条件下,草原上的草,无论枯荣都在原地,这样可以保持自然的循环。而从国际上治理黑土地的经验看,只要秸秆离开田地,就会打断自然的循环,进而会导致黑土地退化。同时,翻耕会造成土壤被风和水侵蚀。尤其在我国东北地区,每年春耕前风都很大,会吹走裸露的土壤,使得黑土层逐年变薄。”

  在梨树县,李保国、王贵满和其他同事用了10多年时间,探索出了这套黑土地的保护性耕作方法。

  “保护性耕作,核心是把秸秆全部或尽量留在地表,少动土。这套方法,其实是向大自然学习,尽可能让耕地的状态接近自然。”李保国说。

  王贵满进一步解释道,过去农民种一季玉米,要反复整压耕地4次,会破坏黑土层结构。现在用秸秆覆盖、条带休耕、机械化种植方法,使清理秸秆、开沟、施肥、播种、覆土等工序一次作业即可完成,有效保护了黑土层。

  保护性耕作的成效很明显。秸秆腐烂会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5年可增加20%左右;会增加有益生物,改善土壤结构,例如:每平方米土壤蚯蚓的数量达到60~100条,是常规耕作土壤的10多倍。秸秆覆盖在地表,减少了风对土壤的侵蚀,平均可减少径流量60%、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被秸秆覆盖的地块,水分蒸发和升腾减少,相当于增加了40~50毫米降水量,等等。

  从建立第一块试验基地开始,10多年来,“梨树模式”经历了试验、示范、推广3个阶段,全国推广面积已达5000万亩。“梨树模式”的种子播洒在广阔的黑土地上,梨树县也成为全国粮食生产五强县之一。

  实施网格化管理

  “近年来,虽然黑土地保护利用取得明显成效,但黑土区耕地退化趋势未得到完全遏制,还要加快建立完善黑土地保护长效机制。”吉林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认为,保护黑土地是个系统工程,人人有责,须调动多部门、多层级形成合力。

  为切实保护好黑土地,吉林省全面落实领导干部责任制,健全黑土地保护制度体系,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管理,建立农田布局优化、保护、建设、利用和监管的全流程、全链条、全覆盖农田保护机制。四平市则加快建设黑土地保护示范区,打造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科研高地,建设万亩级黑土地保护核心示范基地。

  “我们充分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广大群众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县、乡、村三级‘田长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力争到2022年底,全面建成责任明确、治理有效、监管到位、奖惩分明的‘田长制’制度体系。”梨树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建章立制的同时,吉林厅全面清理整治非法占用耕地进行非农建设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做到专项整治不留死角。通过边摸排边清理、边清理边查处、边查处边整治、边整治边完善的方式,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耕地保护机制。

  “我们对非法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非法破坏耕地、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挖塘养鱼及从事林果业、‘大棚房’和违建别墅等问题进行了专项整治。在日常执法监察工作中,严格遵守办案程序,依法办事。今年共立案查处非法占地案件220起,涉及占地面积1354亩,有效保护耕地675.16亩。”梨树局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梨树县耕地保护取得实效。全县实有耕地面积比耕地保有量多出2.6万余公顷,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13.172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84.37%;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21份,全县范围内实现了耕地保护网格化管理,对黑土地进行长效保护。

  着眼可持续利用

  未来,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黑土地?

  一些专家建言,基于东北黑土地的珍贵性、特殊性,应完善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研究网络,探索建立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耕地质量提升挂钩机制,围绕规划、建设、保护、监督等方面,明确耕地质量建设保护相关主体权利和责任。还应充分考虑黑土地的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优化东北黑土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合理确定耕地保有量等关键指标。

  一些专家认为,应建立黑土地统一大数据平台,监测预警动态变化。合理选取黑土地监测指标,按照面积比例建立监测点位,利用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全国统一的黑土地动态监测预警网络和大数据平台,对黑土地土壤指标、生态环境、合理利用等情况实施全天候、全覆盖监测;建立全国黑土地质量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划分黑土地质量与生态风险级别,设立黑土地质量与生态风险预警值,构建黑土地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对东北地区黑土地的利用现状、质量、生态及变化、发展趋势、风险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评估和预警管理。

  在李保国看来,还应大力提升耕地保护意识,转变落后观念。“当前,很多地方还在采取资源透支性利用方式,不尊重自然循环规律。但黑土地资源不是无限的,只有坚持保护性利用才能长远。”同时,李保国认为,保护耕地是一件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进行长期探索,虽然仍面临诸多难题,但只要各个层面合力攻坚,就一定能把这件事做好。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