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法制园地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法制园地 > 理论探索 >

守望普氏原羚

时间:2021-08-18 14:48来源: 中国环境报作者:刘晓星

字号:TT
  “现在环境好了,地里的草也多,放牧时经常能看到普氏原羚。”65岁的牧民童学福指着不远处悠闲觅食的普氏原羚满脸洋溢着自豪,“我家有三四十亩地,主要种植油菜,这些羚羊经常来吃菜。”

  拥有一对极为对称的弯角、矫健而发达四肢的普氏原羚,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处于几近灭绝的处境。几十年来,青海省加大力度禁止盗猎野生动物,同时开展严格的保护地管护工作,普氏原羚由2007年的300只左右增加到2020年的2700只左右,14年增加近9倍。日前,记者走近普氏原羚之乡,亲眼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成立特护区,扩大栖息地,提高种群数量和质量

  普氏原羚是青海湖滨沙化草地的代表物种,也是青海湖的旗舰物种。“这里的牧民都叫它黄滩羊。”青海省刚察县公安局的马福德,入职5年来的主要工作就是保护普氏原羚。马德福小时候经常听老一辈人讲,1958年以前达玉草原有上千只普氏原羚,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栖息地的缩小和破碎化、家畜冲突、种群隔离、偷猎等原因,种群数量下降至不足150只,一度比大熊猫还稀少。

  虽然普氏原羚是中国特有物种,但是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它长什么样子。1997年,动物摄影爱好者葛玉修在布哈河口,遇到了7只黄褐色像羊一样的动物,及时按下快门,第一次让世界见到了普氏原羚的真容。“当时,普氏原羚的数量已经低到种群濒临灭绝的程度。”葛玉修补充说。

  21世纪初,根据观测,青海湖环湖11个普氏原羚种群中,8个种群相对独立,生活区域较固定,迁徙范围小。只有甘孜河—哈尔盖河分布区的3个种群可以进行适当迁徙,但也受到人类放牧活动的影响。

  每年2月至5月,哈尔盖区域成为牧民的春季草场,普氏原羚只好迁徙到甘孜河。等到冬季10月至翌年3月,甘孜河又成为牧民的冬季草场,普氏原羚则又被迫迁徙到哈尔盖地区。因此,扩大栖息地、加强退牧还草是提高普氏原羚种群数量和质量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2007年,青海省在青海湖环湖普氏原羚种群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成立了“青海湖普氏原羚特护区”。特护区面积161.8平方公里,包括了刚察县哈尔盖镇、沙柳河镇、三角城种羊场、青海湖农场的部分地段,内有草场、退耕地、沙丘、人工造林、天保林地,是一片美丽广袤的湖滨草原。同时,在这片特护区内,草场和退耕还林地之间的围栏处还试建了一条普氏原羚通道。

  实行省、州、市三级财政补偿机制

  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境内,315国道路边,立着一块大牌子——中国普氏原羚之乡。

  “现在刚察县境内有1800余只普氏原羚,分布的范围东接哈尔盖河,南至青海湖北岸,西至沙柳河,北以315国道为界。目前这个范围之内栖息了5个种群。”马福德介绍说。

  记者站在315国道上,就能看到远处田地里三五成群的普氏原羚在进食嬉戏。当人试图接近时,这些高原的小精灵们机敏地跑开,而田地里是当地人种的油菜花。

  “从春季油菜花发芽到秋收的时候,普氏原羚会在田地里啃食青苗。”马福德告诉记者,被普氏原羚破坏的青苗都可以得到赔偿。

  据马德福介绍,青海省有省、州、县三级财政补偿机制。如果普氏原羚破坏了庄稼,百姓可以向森林公安报案,公安部门会立案核实,根据实际情况完成补偿,所以老百姓不会驱赶或惊吓它们。同时,相关部门通过法律宣传,当地老百姓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深入人心。

  十余年来,这里没有发生过一起非法猎杀捕食普氏原羚的案件。

  从2007年特护区成立以来,海晏县、刚察县、共和县、天峻县和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均在普氏原羚聚居区域兴建了饮水池,留出简易通道,并由专人定期进行蓄水工作,解决普氏原羚过冬饮水和迁徙难的问题。

  各地还在普氏原羚分布区域积极投放饲料,刚察县一年就累计投入资金10万余元,投放草料40多吨,有效缓解家畜与野生动物“争食”的现象。

  草场网围栏的设置,也影响到普氏原羚的安全。据了解,包产到户政策后,老百姓都把自家的地用铁丝围起来,这就导致了普氏原羚的种群交流被隔绝了。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何玉邦介绍说,为改善普氏原羚生存条件,自2009年至2015年底,4个县累计拆除网围栏刺丝51.5万米,网围栏高度从原先的1.5米降低到现在的1-1.2米。

  “网围栏高度降低,方便了普氏原羚迁移和交流,再也不会出现普氏羚羊被铁丝网卡住致死的场景了。”马福德说。

  救护、人工驯养繁殖,种群基因得到最大保护

  进入21世纪,普氏原羚的保护力度持续加大。记者从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2004年青海成立普氏原羚救护中心,通过救护、人工驯养繁殖,到2006年救护中心普氏原羚的数量逐步发展到20余只。2008年至2016年,救护与人工繁殖的普氏原羚数量达到67只。

  自救护中心成立以来,普氏原羚共完成两次迁徙。第一次从救护中心迁徙至青海湖北岸保护站(鸟岛),迁徙距离12公里。2015年以来,随着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青海湖水位不断上涨、湖域面积持续增加,青海湖北岸保护站(鸟岛)普氏原羚驯养繁育草场被大面积淹没和侵蚀,无法满足普氏原羚的救护和繁育需求。2017年12月,青海湖北岸保护站(鸟岛)28只普氏原羚整体迁移至位于青海省江西沟农场的青海湖南岸保护站,至2020年种群数量达到60余只。

  世界上第一只人工饲养的普氏原羚“玲玲”成功产下第一胎“陶陶”,世界上年龄最大(11岁)的普氏原羚生活在救护中心,普氏原羚首次诞下双胞胎……经过长期努力,普氏原羚种群基因在青海湖南岸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近期,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完成了2021年度春季迁徙水鸟、普氏原羚种群监测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记者了解到,此次调查普氏原羚正好处在交配期后,受天气、距离、光线和普氏原羚保护色影响,只监测到2560余只。同比去年,整体数量基本保持稳定,种群发展持续稳定。

  何玉邦介绍,从2019年植被监测结果显示来看,保护区植被平均高度12厘米,生殖枝平均高度22.2厘米,表明保护区植被生长的生态环境状况良好,极有利于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以及当地牲畜生存与发展。

  生存境况得到最大改善,也加强了来自青海湖周边14个栖息地的普氏原羚基因的交流。

  在哈尔盖地区315国道旁,普氏原羚正在田地上奔跑跳跃。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