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环境经济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环境经济 > 产业观察 >

守江河安澜 护一方百姓——气象部门扎实做好七大江河流域气象服务保障工作

时间:2023-07-13 16:49来源: 中国气象报社作者:黄彬

字号:TT
       当前,全国即将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七大江河流域将全面进入主汛期。气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强化主动、互动、联动工作机制,进一步补齐各大流域气象业务短板,增强流域气象保障能力,严阵以待,确保江河安澜。

高位部署 统筹谋划 系统优化流域气象服务保障机制

       7月5日,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振林主持召开党组会,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要求气象部门全面融入防汛救灾决策调度,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此前,中国气象局多次对做好汛期服务进行部署,要求围绕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大灾害,做好防汛抗旱气象服务,开展分时段、分区域、分强度的精细化预报预警,建立完善全流域联防机制。

       早在今年2月,中国气象局就对流域气象服务保障进行部署,推进区域气象中心、流域气象中心和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以下简称“三中心”)调整优化工作,推动区域和流域气象业务协同发展、气象服务协同联动、气象科技协同创新;之后,又统筹部署七大江河流域气象保障和汛期预报服务工作,要求充分发挥流域气象中心业务牵头引领作用、“四大支柱”在流域气象业务中的关键核心作用以及主动、互动、联动机制的支撑保障作用,确保大江大河和中小流域安全度汛。

       谋定而后动。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会同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综合观测司、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和人事司,制定2023年七大江河流域气象保障能力提升重点任务,构建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联动、保障有力的流域气象保障服务新格局。人事司会同有关内设机构落实局党组工作部署,指导“三中心”牵头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编制调整优化工作实施方案并逐一进行批复;同时强化跟踪指导,有效推动“三中心”改革持续深化。

       国家级流域气象水文中心和各流域气象中心牢固树立全流域“一盘棋”观念,持续强化业务组织、服务联动、科技创新、部门合作,着力构建与区域重大战略相适应的流域气象保障体系。各流域气象中心强化组织领导,成立流域气象业务服务协调委员会,优化流域气象保障工作机制和跨部门常态化联防联动机制;联合流域气象中心以外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加强大江大河、中小河流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和服务联动。

夯实内功 强化支撑 为流域防汛争取更大主动权

       今年以来,各流域气象部门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持续改进流域气象业务,修炼内功、强化科技支撑。

       珠江流域是全国最早开汛的地区。今年2月,珠江流域气象中心调研组赴珠江水利委开展调研,深入交流科研和项目合作方式、成果共享机制,健全流域内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和联防联控机制,为防灾减灾提供更高效保障;基于中小流域面雨量气候背景特征、多源数值预报模式,发展基于无缝隙智能网格降水的流域面雨量预报算法,建立中小河流面雨量预报业务,预报产品时效为10天,0至72小时时间分辨率达3小时,72小时至240小时时间分辨率达6小时,进一步满足珠江流域防洪和水资源调度对空中水预报的需求。

       今年,长江流域的防汛抗旱形势也不容乐观——5月,长江流域来水总体偏少近3成;6月以来,因长江上游大部降雨偏少,三峡水库入库流量较常年同期偏少近5成。

       长江流域气象中心强化监测预警、汛旱并防,开展跟踪服务。在三峡水库消落关键期,针对前期来水偏少形势,滚动提供后期降水过程少、雨量小等预报结论,为三峡集团将水库消落水位由常年的145米提升至今年的150米提供决策依据;主动与三峡梯调中心、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会商,发布《长江流域重要气象报告》等决策服务材料15期,有力支撑长江流域水利调度和航运安全重大决策。

       今年3月在武汉揭牌成立的中国气象局流域强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以长江流域为示范,辐射支撑全国七大江河流域,将进一步加强降水和暴雨洪涝预报预警技术研发,实现暴雨洪涝预报核心技术突破及业务应用。

       既要防汛又要抗旱,还要考虑防凌,既是国家生态脆弱区又是生态屏障,黄河流域气象保障服务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凸显。

       今年以来,黄河流域气象中心优化升级流域气象综合业务平台,推动全流域共享共用,实现跨部门多源数据综合分析“一张图”,建立中小河流超警、灾害性天气预警、气象要素极值实时动态监测“一张网”;开展中小流域精细区划,分区精细覆盖5级河流,构建中小流域精细面雨量预报模型;国省协同开展中小流域洪水风险预报技术研发,构建气象水文耦合预报模型,研发重点区域中小流域洪水气象风险预报产品;归纳近30年流域暴雨物理环境特征模型,研制短时强降水阈值指标,研发黄河主汛期暴雨分级订正预报技术。

       同时,该中心持续强化部门合作,融入黄河防总工作体系,全面参与调度决策、工作检查、调研督导、应急演练等工作;跨部门获取使用水利、自然资源等10类共享数据;深度参与黄河实验室建设,融入6大科学任务并联合申报重大项目。

协同联动 守土尽责 着力提升预报预警服务能力

       入汛以来,各地各级气象部门坚持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在全力守护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和流域防汛救灾实践中,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得益于无缝隙全覆盖精准预报体系的构建完善,以及基于智能网格预报的水文气象耦合技术和中小河流洪水风险预警技术的不断发展,淮河流域气象中心开发出流域气象服务业务系统,汇集淮河流域气象站数据和安徽省内雷达、闪电等多种观测数据,以及淮河流域19个主要水文站及大别山区5个重点水库水位流量数据,方便用户根据需求自主设置流域、时间段、气象要素等来查询、制作服务产品。该中心还通过多渠道为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安徽省水文局、流域四省(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气象局及地方政府等单位提供自动化、定制化的流域气象服务,提升专业气象服务能力。

       在太湖流域,做好台风、极端强降水和梅雨暴雨应对,以及流域洪涝风险应对是今年防汛的重点。自3月开始,太湖流域气象中心开展流域及东南诸河气象服务需求调研;与太湖流域管理局建立流域旱涝极端天气联合应急值班机制,强化多部门气象水文信息共享;联合组建太湖流域水文气象技术创新团队,推进水文灾害预报预警关键技术研发;充分发挥国家水文气象团队优势,强化水文气象系统共享。

       今年入汛以来,海河流域降水明显偏少,面对即将到来的“七下八上”降水集中期,防范暴雨洪涝灾害和局地山洪、地质灾害是重中之重。海河流域气象中心持续深化应急联防机制、小流域联防机制和气象保障主体责任制等工作机制,与海河委员会联动开展水情调度应急演练并不断增强服务黏性。海河流域“12+8”业务规范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12项气象服务业务规章制度,形成包括10天降水预报、水情分析、雄安新区服务专报等在内的8大类流域气象服务产品,为流域防汛抗旱提供了有力支撑,促进上下游、左右岸灾害性天气紧密联防。

       松辽流域所涉地区在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以及国防安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针对流域汛期防灾减灾气象服务重点、难点,松辽流域气象中心进一步强化短时临近天气预报预警业务,研发松辽流域面雨量网格预报产品,制作并发布松辽流域10公里分辨率次季节网格预测产品。持续优化、改进监测预警技术、业务系统平台、业务服务流程等,提高局地突发性短时强降水预警制作发布的提前量,为灾害防范应对争取更长的时间窗口。同时,加强与相关防汛部门的会商研判与应急联动,做好面向各级应急责任人、气象信息员以及各级河湖长的“叫应”服务,形成上下互动、左右联动,多方协同的合力。

       (叶萌、高迅芝、周爱春、王兵、陈光舟、邹兰军、张妍、张欣彤对本文有贡献)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