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环境生活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环境生活 > 环境艺术 >

团山春芽香

时间:2021-04-21 16:27来源: 中国环境报作者:王春芳

字号:TT
  昨晚的春雨,像个文静的女人,轻轻巧巧地迈着纤细的步子来到我的窗前,温柔的手抚摸窗棂,沙沙地与我细说细话。我说我明天去黄梅团山村呢,山高路陡的,行车打滑不?黎明时分,这温柔的女子便很善解人意地离开了,天空仍然阴郁着。开车的还是老司机,跑惯山路的。如若是生手,我定然是不敢坐他车的。

  这是我第二次来团山村。沿途泉水叮咚,流水潺潺,交响乐一般。放眼望去,薄雾浓云像帐幔罩住了群山的头顶。山坳里层层梯田里的茶树在悠悠雾气中划着一轮轮曲线,犹如斑马身上的花纹。采茶工穿着显眼的橙红色雨衣,点缀在碧绿的茶田间,分外醒目。

  经过一个冬季的休养、积蓄,再由初春雨水的滋润,茶山上满目翠色,茶的清香已从叶丛中最嫩最碧的叶芽上飘荡出来,暗香浮动,让人如痴如醉。

  第一次来是三年前,专门来寻访黄龙潭瀑布的。那是春夏之交,司机开车像是跟谁捉迷藏似的,一会儿钻进老林,一会儿把自己暴露在云端,一会儿又像过独木桥。我的心啊,一直悬在半空中,打着天鼓,咚咚咚地。后来看到黄龙潭瀑布,感觉一切的惊恐都是值得的。各路涓涓细流集聚在黄龙潭,像决绝的勇士,在这断崖处齐刷刷跳下来,形成绝美奇景的黄龙潭瀑布。然后,这些水流又像志同道合的朋友,手挽手一路高歌向永安水库奔去,像是为了追逐理想,亦或完成自己心中的使命。

  今天来团山村,却是奔着另一道极品,那一碗沁人心脾的团山春芽。

  团山春芽是团山村胡云墩茶叶专业合作社生产的明前茶。明前茶,顾名思义就是清明前采摘的茶叶,又名春茶。

  黄金万两容易得,一泡好茶却难求。在讲究茶道人眼里,喝到一泡绝品好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自古诗人多茶客,清茗一盏酬知音。”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小小的茶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琴棋书画诗酒茶”,人生七雅,不可无茶。

  第一次喝团山春芽是在文友家里。

  那睡在茶荷中的小叶片,犹如害羞中的含羞草,片片闭合,扁平光滑。友人用茶匙拨一撮至透明玻璃杯中,加入80多度的山泉水,茶叶翻腾两圈后,片片直立下沉,像生长在杯底的一棵棵小茶树。展叶吐翠,显得肥壮厚实。茶汤柔和,黄绿清澈,鲜润明亮。

  根根挺立的茶魂,禅定在水下。满屋芝兰之气,一片玉壶冰心的清雅,诠释了茶树的想法。

  轻轻呷一口,醇厚鲜爽,齿颊留香,舌尖微甜。一股茶香慢慢从鼻端沁到咽喉,四肢百骸顿时轻松快慰。

  朋友的一杯茶,留住了所有的念想。仲春时节,这份念想让我再上团山。

  到达团山顶,胡云墩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胡传彪从茶林中向我们走来。他瘦高身材,黑红脸堂,细长眼睛。惯于田间劳作的农人形象。他向我们挥挥手,笑起来眼睛一条缝,一句“走,喝茶去吧”是最好的问候语。

  高山云雾出好茶,茶场就在团山峰巅的四周。

  清冽的山泉水在电壶里咕咕叫的时候,我们的舌尖有些急不可耐。碧波荡漾一抹香,芬芳甘冽,端到我们的面前。一叶一芽,在杯底缓缓舒展,如梦初醒般。我低下头就着氤氲的茶香气,贪婪地深吸一口,茶不醉人人自醉。

  胡传彪向我们介绍春茶为何是佳品的极大优势:在江南茶区,经过漫长的冬季,茶树体内的养分得到充分积累,加上初春气温低,茶树生长速度缓慢,此时的芽质较好。明前茶氨基酸的含量相对后期的茶更高,一些具有清香或熟栗香的挥发性成分含量较高,而具有苦涩味的茶多酚含量相对较低,使得茶叶入口香高而味醇。且清明前气温较低,虫害还没产生,一般很少会受到农药污染,因此诸多明前采制的高档茶叶特别受到茶友的青睐。

  如今,合作社有200多亩茶园,倾注了胡传彪和老伴以及投资者的全部家底。他一心要投资山村,大山里长大的汉子有磐石一样的意志,有青松一样的情感。他舍不得这片故土,舍不得父亲的一片心血。也许这就是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最好诠释吧。说完他转过身对着墙上的那块匾凝视良久,眼神中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我们站起身朝那块匾走去。红色的国徽下面是6个鎏金大字:

  国务院嘉奖令——黄梅县大庙公社团山大队林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成绩优异,特予嘉奖,此令。

  这匾额到现在有42年的时间,是对一代创业者的充分肯定。

  胡传彪的父亲胡春祥生于1935年。苦海里泡大的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于1953年应征入伍,并于当年跨过鸭绿江,参加艰苦的抗美援朝战争。战争结束后,胡春祥继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生。

  1970年,政府委任他担任大庙公社团山大队书记。为了给子孙后代造福,他带领村民在农闲时开垦荒山,植树造林1万余亩。拔掉荆棘丛生的芭茅,栽茶树,留下了大片的茶园。他与村民一起,把荒山剥去了一层皮,换上了翠绿的新装。

  今天,我们站在团山之巅,看着脚下海一般连绵起伏的绿树,惊诧于那绿的无际与连绵,赞叹那绿的鲜活与澄澈,我们可能想不起第一代植树人的艰辛。

  接力棒传到第二代创业人胡传彪手上,他始终记得父亲的初心,让村民吃饱穿暖,过上好日子。这些茶田为当地留守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保证了20多户贫困家庭的衣食住行。

  摘春茶的手工费是50元一斤,一个婆婆一天最少能摘100多元钱。胡传彪说这话,脸上有欣慰的笑容。

  我再看看我杯中的茶,浴火淬炼,浴水重生。沉浮、舒展、奉献,第一口虽然苦涩,第二口一定是香甜。

  作者简介

  王春芳 ,笔名木棉。湖北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散文选刊》《长江文艺》《东坡文艺》等。与人合著散文集《大地的旅痕》。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