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环境生活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环境生活 > 绿色创意 >

“巧绣娘”做花灯,废旧物品迎新生

时间:2022-02-14 16:41来源: 中国环境作者:尚玉 张韵晨

字号:TT
       一张红包封皮儿、一个废旧纸盒、一团不起眼的棉花、一簇红绳,你能想到什么?

       这些我们眼里的废旧物品,原本的归宿大抵是垃圾箱。但在北京市西城区德胜街道裕中西里社区巧绣娘手工坊的老党员志愿者眼里,它们却是“好东西”。

       志愿者们将废旧物品做成精美的花灯、工艺品,让废旧物品焕发了“新生”。近日,为喜迎元宵佳节,志愿者们特意组织开展了变废为宝做花灯活动。

废旧物品如何获得“新生”?

       走进裕中西里社区老年活动站,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有着六个龙头的花灯,整体由红色、黄色的珠子和红绳构成。



图为周兰英展示她制作的花灯 尚玉 摄

       “这么精致,得要花费多少心血啊!”

       这既是手工坊负责人朱建斌看到志愿者周兰英用废旧物品做成花灯时的第一反应,也是记者内心的独白。

       周兰英,是手工坊的志愿者之一。1992年,她就开始用废旧物品进行手工制作。难道30年前就有变废为宝的意识了吗?其实不然。

       那时候,周兰英在北京市西城区老干部局,负责教退休的老同志们进行手工制作。据她介绍:“当时没有手工艺品材料,街上也没有什么小玩意儿,像我们做的西瓜灯、孔雀灯等都是采用废旧物品。”

       如何变废为宝?

       想到什么,就做什么;需要什么,就找什么。从花灯到毛绒玩具,从收纳盒到盆栽,每次都会有新的创意,由简到难,周兰英她们的行为得到了领导和社区的支持,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影响范围逐渐扩大。

       30年积累下来,周兰英在手工制作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为了让手工制作更丰富多样,朱建斌将周兰英请到手工坊担任老师,负责教志愿者们做一些手工产品。

       “很多人家剩下来的东西、年轻人不用的东西,我们捡起来;孩子长大后,表面脏、里面干净的东西、玩具,我们用上。”朱建斌介绍说。

       近几年,全社会都在提倡垃圾分类、变废为宝,巧绣娘手工坊的老年志愿者都是老党员先锋队的,为响应号召、发挥先锋的作用,志愿者们不断开展活动,在她们的带动下,很多人对绿色生活、低碳环保理念有了更深的认同。



图为巧绣娘手工坊的志愿者们正在进行手工制作 尚玉 摄

       如今,手工坊已经发展到20多人,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开展活动,成果也很显著。



图为裴秉珍展示手工作品 尚玉 摄

       在活动站,志愿者裴秉珍向记者展示了一个象征“年年有余”的作品:“找一个比较硬的废旧口袋,裁成两片做正反面,画成圆,用春联等废料做成小圆、对折,按照鱼头的弧线一一对齐,再一点点粘上去做鱼鳞。鱼鳍、鱼尾等也是如此。做好之后,在正反两面中填充棉花,用双面胶粘好,就可以了。”

废旧物品利用有难关,家人反对怎么办?

       “刚开始的时候家人很不支持,觉得这是在捡破烂,做工艺品应该用新的材料。”朱建斌说,家人的反对,成了她们要克服的第一道难关。

       面对观念上的差异,朱建斌实操教学,用每一次神奇的“变装”说服家人,只要发挥充分的主观能动性,这些废旧物品可以做成很漂亮的花灯、装饰品。

       后来,家里人齐心协力,遇到可利用的废旧物品,都会主动带回家,有时间还会和老人一起制作。

       第一道难关攻克了。但取材,成为要克服的第二道难关。

       朱建斌告诉记者:“以前我们可以去外面收集废旧物品。由于不少人对废旧物品的回收利用把握不好,即便有一些漂亮的包装盒、很好的东西,但因为觉得用不到或者不知道怎么用,就扔掉了,我们很心疼,就收集回来。”

       “但在疫情防控期间,大部分废旧物只能由志愿者从自己家里带来。”她说。

       不仅如此,考虑到疫情防控要求,不宜大规模集中,原来每周开展一次的手工制作活动也暂时取消,只能线上通知大家进行制作,然后进行分享。

       虽然无法聚在一起,但也阻止不了志愿者们创作的热情。周兰英回忆到,去年建党一百周年,大家利用废旧材料一起制作手工制品。即使无法到现场展出,但是仍然准备了140多件展品,用照片的形式进行展览。



图为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冰墩墩”“雪容融” 尚玉 摄


图为巧绣娘手工坊的志愿者们集体展示制作成品 尚玉 摄

换种角度看旧物,帮助垃圾减量化

       “响应国家号召,保护环境”,在手工坊的志愿者们看来,并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早已化为真切的实际行动。

       志愿者芦京丽告诉记者,将家里的废旧物品进行二次改造,不仅可以制作精美的装饰品,还会减少垃圾堆积量。许多废旧的纸张、果皮、蔬菜等收集起来,可以做成喝的酵素,从而减少厨余垃圾。

       从“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到“断舍离”理念的广泛传播,生活观念的变化,虽然代表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品迭代的加速更新。但是,在每天扔掉的垃圾中,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的垃圾呢?只要处理得当,不少垃圾也能变成“宝藏”。

       建立健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对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提升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1月17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快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促进二手商品规范流通等。

       相信在政策的推动、社会的倡导下,越来越多的废旧物品将得到再次利用,垃圾中的“含金量”会越来越低。无论是旧物改造,还是二手物品回收,本质都是让旧物重现价值,帮助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也会让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美好。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