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综合新闻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环境时评 >

国家林草局湿地管理司副司长鲍达明:我国湿地保护成效大提升空间也大

时间:2023-01-09 16:26来源: 学习时报作者:鲍达明

字号:TT
       湿地是重要自然生态系统,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发挥着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被誉为“地球之肾”。我国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湿地工作的决策部署,湿地保护取得显著成绩。

       一是法律法规更加健全。2022年6月1日施行的《湿地保护法》,为全社会强化湿地保护和修复提供了法律保障。制修订《湿地保护管理规定》。28个省(区、市)出台了省级湿地保护法规。成立了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全国湿地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湿地保护管理逐步走上法治化、规范化轨道。

       二是保护修复成效更加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大力支持下,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68亿多元,组织实施湿地保护项目3400多个,新增和修复湿地80多万公顷,全国重要湿地生态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形成了全社会支持和参与湿地保护修复的良好氛围。

       三是湿地保护体系更加完善。截至目前,共有国际重要湿地64处、国家重要湿地29处、省级重要湿地1021处。建立了三江源等5处国家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地2200多处,其中国家湿地公园901处,湿地保护率超过50%。13座城市入选国际湿地城市,成为全球国际湿地城市最多的国家。

       四是湿地调查监测更加完善。多年来,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调查监测体系,开展了两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并将湿地纳入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范围,建立了泥炭沼泽湿地碳库调查合作机制,完成了辽宁等6省区泥炭沼泽湿地碳库调查。对内地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进行全覆盖监测,每年发布《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

       五是履约工作更加深化。成功举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多个决议草案获得《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通过,提升了中国在生态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组织实施全球环境基金等双边、多边国际合作项目。

       我国湿地保护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实践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湿地重要性认识不深,部分地区湿地破坏和过度利用现象依然存在,依法保护和管制力度不强,湿地生态修复科学性和系统性有待加强,湿地管理多部门协作机制亟待强化,参与全球湿地生态治理的深度和影响不够等。

       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一是完善《湿地保护法》配套制度。制定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划定规则,科学确定国家和省级湿地面积管控目标,并将其纳入湿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合理划定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湿地范围。严格控制占用湿地,制定占用和临时占用湿地的管理办法、湿地恢复费缴纳和使用管理办法,压实占用湿地单位的责任。形成健全的部门协作、总量管控、分级分类管理、系统修复、科学利用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

       二是落实湿地保护管理体系。组织编制落实全国鸟类迁徙通道保护行动方案(2021—2035),保护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建设好三江源、青海湖、若尔盖、黄河口、辽河口、松嫩鹤乡等湿地类型国家公园。督促地方采取适当形式把更多重要湿地纳入自然保护地,逐步提高湿地保护率。规范国家重要湿地管理,制定国家重要湿地管理办法,指导各地制定省级重要湿地、一般湿地的相关制度,发布湿地名录。

       三是实施湿地保护重大工程。落实《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优先在30个重点区域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对湿地修复实行全过程监管,制定《重要湿地修复方案编制指南》,加强修复湿地后期管理和动态监测,确保湿地修复更加科学有效。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和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完成红树林营造修复、互花米草治理任务。

       四是强化湿地资源监测监管。完善湿地动态监测体系,重点开展国家重要湿地动态监测,继续开展全国重点省份泥炭沼泽碳库调查。加强湿地保护监督检查,制定破坏湿地约谈办法,对相关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严肃追责问责。落实湿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将湿地保护纳入林长制考核评价体系,压实地方政府湿地保护的主体责任。

       五是加强科技支撑。加强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推广,开展湿地与气候变化、红树林保护修复等关键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推进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新增各类湿地科技创新平台25个。完善湿地标准体系,组织制定湿地分级分类、监测预警、生态修复等国家标准,向国际社会推广中国湿地标准。

       六是深度参与湿地保护国际事务。狠抓《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成果的应用,深度参与、务实推进全球生态治理,引领《湿地公约》战略发展方向,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制定《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指标》、国际重要湿地管理办法,扩大国际重要湿地规模。建设好“国际红树林中心”,全面开展技术交流、信息共享、监测评估和援外培训,为各缔约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服务和帮助。

作者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副司长

【延伸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以下简称《湿地保护法》),湿地是指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自然或者人工的、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和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水田以及用于养殖的人工水域和滩涂除外)。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及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全国湿地面积约5634.93万公顷,其中红树林地2.71万公顷,占0.05%;森林沼泽220.76万公顷,占3.92%;灌丛沼泽75.48万公顷,占1.34%;沼泽草地1113.91万公顷,占19.77%;沿海滩涂150.97万公顷,占2.68%;内陆滩涂607.21万公顷,占10.78%;沼泽地193.64万公顷,占3.44%;河流水面882.98万公顷,占15.67%;湖泊水面827.99万公顷,占14.69%;水库水面339.35万公顷,占6.02%;坑塘水面(不含养殖水面)456.54万公顷,占8.10%;沟渠351.71万公顷,占6.24%。浅海水域(以海洋基础测绘成果中的0米等深线及5米、10米等深线插值推算)411.68万公顷,占7.31%。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