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NGO编织民间空气观察网络

时间:2014-02-18 15:45来源: 中华环境网作者:匡春凤

字号:TT
    2013年,中国遭遇史上最严重雾霾天气。
    雾霾波及25个省份,100多个大中型城市,全国平均雾霾天数达29.9天,创52年来之最。
    这对于“民间空气观察”网络创始人、民间环保组织“武汉绿江南”负责人刘峻来说,是喜忧参半。忧的是身处雾霾之中无处躲藏,喜的是他所做的民间空气污染治理工作越来越有现实意义。
    自2011年以来,随着人们对雾霾认识的逐渐加深和公众对空气质量的日趋关注,全国不少地市的环保志愿者开始自行监测并发布PM2.5信息,但受设备、检测标准等因素限制,各自遇到了问题和困境。而2013年下半年以来,这些环保组织正在集结起来,织成了一张民间自测PM2.5的网络。
    尽管困难重重,但民间自测PM2.5的网络正在逐渐壮大成长,力图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推动信息公开,促进公众参与。


    发起记录“武汉空气日记”

    刘峻是一位软件工程师,2003年加入“自然之友”,成为民间环保人士。2007年~2010年,他迷上了自行车长途骑行活动。长途骑行不仅让他见识到不同地方的风景与人文,更让他对空气质量变得敏感。2011年上半年,随着雾霾这个名词逐渐走进公众视野,他在网上读到民间环保人士马军的一份报告,报告提到当时中国官方空气质量披露存在缺陷:不检测最主要的空气污染物——PM2.5。由此,他开始关注空气检测。
    2011年下半年,知名民间环保人士冯永锋在微博发起“我为祖国测空气”活动,刘峻以自然之友武汉小组的名义响应加入。从2012年1月1日开始,刘峻用了两个月时间,向武汉地区的自然之友会员、环保志愿者和普通市民发起募捐,共筹款2.5万元,购买了一台空气检测仪器,从当年3月11日开始记录“武汉空气日记”。为了提高项目的科学价值和公众参与性,刘峻与其他志愿者一起,选择了几个固定检测地点,自主检测PM2.5、温度、湿度等数据,并拍摄现场图片,从中央气象局网站搜集武汉同期气象信息,再从武汉市环保局网站搜集与检测地点最近的官方检测站点的检测数据,再把这些数据合成一张图表,以 “武汉空气日记”的名称发表在微博上。
    由于图表中加入了与官方数据的对比,在坚持发布两个月的“武汉空气日记”后,发生一件令刘峻“惊喜”不已的事——2012年5月25日,武汉市环保局在网站上开辟单独页面,以实验性发布的名义每小时公布一次华中超级站的PM2.5浓度。“这是我们在推动政府改进治理方面取得的最直观成绩。”刘峻这样描述道。
    在2012年5月之前,武汉市环保局发布的空气质量报告,采用的都是“API”(空气污染指数)作为评价标准,这种方法仅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PM10列为污染监测物。刘峻认为这个标准不能反映大气污染的真实情况,所以在 “武汉空气日记”里采用了国际通行的“AQI”(空气质量指数),添加了对PM2.5这一具有更大危害的污染物的监测。2012年11月,武汉市环保局弃用了“API”,全面引入“AQI”,实时发布10个国测点国标“AQI”各项数据。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PM2.5、臭氧和一氧化碳三种污染物指标,发布频次也从每天一次变成每小时一次。

    “民间空气观察”集结环保NGO

    2012年3月11日至2013年3月11日,刘峻和其他四位志愿者共发布“武汉空气日记”972篇,平均每天2.7篇。2013年3月,为更好地开展民间空气污染治理工作,自然之友武汉小组空气污染项目独立注册为环保NGO——“武汉绿江南”。
    随着工作的持续开展,软件工程师出身的刘峻发现了问题。编制发布 “武汉空气日记”非常耗时,一条消息需要30分钟至花2个小时才能完成。为了减少差错,提高效率,2013年5月~7月,刘峻召集IT志愿者团队,以“武汉空气日记”为原型,设计制作了一个软件,称作“民间空气观察”云应用。云应用实现了自测数据与照片上传、官方数据采集、微博合成与发布的自动化,用它发布一条“武汉空气日记”只需要2分钟。
    2013年7月,软件开发完成后,他租赁了云服务器,邀请全国各地拥有空气检测仪的环保NGO试用。目前纳入到他的监测网络中的试用用户,包括上海市民检测团、天津绿领、兰州绿驼铃、重庆青年环境交流中心、深圳王志明、东莞理工绿色环保协会、湘潭环保协会、郑州自然之友河南小组、洛阳志愿者、新乡河南师大、昆明绿色流域和厦门林知远等13个民间环保组织,还有20多个城市的环保NGO表示希望加入“民间空气观察”网络。这些试用单位已初步形成了“民间空气观察”网络,刘峻说:“它最终将形成包含官方气象信息、官方空气质量信息和民间自测空气质量信息的‘民间空气观察’数据库。”
    为检验自测设备的准确性,刘峻把2012年5月至12月的监测数据与官方数据做了比较,结论是:武汉采用的北京某公司生产的设备,在90%的情况下,对空气质量的定性与官方是相同的。而另外一种由深圳某公司生产的设备就没有通过准确性检验,“品质不够稳定,只能作为辅助用设备。”刘峻说。

    项目前景可期资金掣肘

    “武汉空气日记”发布之初,引起了社会不小的关注,也有人质疑过它的准确性和必要性。当时,刘峻曾回应说,志愿者不是专业人士,无法保证监测方式和流程绝对科学合理,仅希望通过这一行动呼吁更多人关心环保问题。
    时至今日,“武汉空气日记”已蜕变为“民间空气观察”网络,而截止到2014年1月,全国已有190个城市实时发布空气质量信息,公众可上网或用手机客户端查询空气质量数据,这个项目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对此,刘峻认为,“民间空气观察”的根本意义在于推动信息公开,促进公众参与,但又不仅限于此。“至少在四个方面能发挥作用。首先是见证,全面、长期记录空气质量信息,掌握第一手基本数据;其次是启蒙,向公众介绍空气污染的危害,宣传节能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第三是揭露,通过信息公开手段曝光企业污染空气事实;第四是诉讼,支持空气污染受害者维权,为他们提供证据和专业帮助。”
    刘峻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让“民间空气观察”云应用成为环保NGO介入空气污染治理的工具;二是通过长期运转,把它扩展成对全社会共享的、涵盖全国主要城市的“民间空气观察”数据库。要完成这两个目标,需要继续完善软件功能,发展更多NGO购买空气检测设备,持续检测并通过该软件记录数据,并请有关研究机构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把数据利用起来。
    “但眼下,最重要的工作是找钱。”刘峻说,他已经获得一笔小额资助,不过维持网络运转、购买设备需要大笔资金,已进入“民间空气观察”试用行列的13个NGO组织的检测设备良莠不齐,还有待加入的20个环保组织因为没有设备而被卡在网络之外。用钱的地方太多,那笔小额资助相当于杯水车薪。
   刘峻目前在武汉某国企工作,并非全职环保工作者。他认为自己活动能力一般,与各方社会力量谈合作、拉赞助,不是他最擅长的工作,但为了推进“民间空气观察”网络的工作,2014年春节前的一天,刘峻向单位请假,从武汉乘高铁赶到北京,短短一天多的行程安排了三次会面。他希望与更多的资助方接触,向他们推介这个项目的前景,以期获得指导和资助。“搞环保不能急功近利,即使一时找不到资金支持,我也会把这个项目坚持做下去。”刘峻说。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