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从需求中来 到产品中去

时间:2014-03-18 11:41来源: 未知作者:吴昊亮

字号:TT
许多“做公益”的人都有个虚幻的想象,觉得自己做的是伟大正确光明的事业,全社会都应当给予支持,不支持是错误的。 
当他们筹到了钱,付诸行动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组织进入社区“做项目”,各种小礼物诱惑,各种求告,吸引居民参与,大家似乎也只是勉为其难地捧场。当然也有的时候,居民主动跑到某一组织办公室,请他们去做活动,参加的人挤得没处落脚。
这中间的差别是什么呢?就在于是否识别出了真问题、真需求。
对前一种情况来说,其实是满足这个组织完成“公益行动”的自身需求;对于后一种情况来说,是因为这个组织帮助社区解决了问题。
所以,一切项目设计的第一步,应当是通过问题调研实现需求识别。而对很多组织来说,第一步被拍脑袋代替了,于是就产生了一个自以为是的需求,即假需求。
对于真假需求的检验,是免费还是收费便是最好的试金石。大量的公益服务由资助方买单时,服务对象的态度处于两可之间,一旦收费,就会用脚投票告诉你需求的真假及强烈程度。
20多年过去了,我国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果,公众环境意识有很大提升。但是面对今天的雾霾,人们等待的不是大道理,而是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法。
对于垃圾围城问题,人们探索了多年,但始终没有找到好的答案。一些环保组织有着似是而非的解决方案,靠小礼物、靠理念教育提升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在社区也确实见效果。可是一旦环保组织撤出社区,成果慢慢就消弭于无形。可见这不是真正的解决方案。
所以,只要是能提出真正有效解决方案的组织,就会成为最具竞争力的组织。
马军带领的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以污染地图作为数据载体,借助供应链管理,通过充分的信息公开,依靠消费者的绿色选择和知名品牌的形象维护需求,来倒逼供应商的环境表现提升,成为一个应对工业污染的有效解决方案。
这个解决方案具象为“污染地图”这个产品。显然即使是公益组织的解决方案,也一样需要具象依托到产品上——虽然背后更多的是知识体系支撑。
对于社会企业类型的组织来说,这比较好理解。因为要销售,没法卖理念,必须卖产品。于是就产生了大量可销售的、足以实现公益理念的产品。大致可以划分为:
服务型产品,即把服务产品化。云南在地自然教育中心努力发展的就是菜单式的模块化标准化自然教育课程,希望以此重建孩子与自然的连结,并和英语培训、钢琴课同台竞技。
实体产品。除了社会企业销售,比如可以撬动森林保护的生态林产之类的实体产品,有些领先的环保组织把捐赠也产品化了,典型的就是创绿中心的“一杯干净水”,将距离遥远的为受污染乡村提供干净饮用水的筹款需求,具体化为摸得着看得见的“一杯水”,可以购买式捐赠,创绿中心还开发提供了测水包、水教育盒子,形成了系列产品。
信息产品。重庆两江中心则开发提供了“环评公众参与网”这个环评大数据库,并实现了产品化,以之为依托推动环评监督,最终提升新建设项目的环境表现。
虽然今天不少环保组织仍然过着不愁资助的舒服日子,但如果不在技术储备和产品设计上建立核心竞争力,那么总有一天,会被那些提供产品和模块化服务的组织所“秒杀”。所以,从需求中来,到产品中去,是公益组织未来发展的新路。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