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78岁环保老人和她的两个“孩子”——记“环境小记者团”、“绿色之家”创建人周美恩

时间:2014-07-16 14:39来源: 未知作者: 尹健 张婧

字号:TT
  古城徐州,一条名叫奎河的人工河穿城而过。
  杨柳依依,见证了奎河数十年来从污水沟变成清水河的治理历程。
  流水无言,铭记着一个曾为奎河心痛、奔走、呼吁的瘦弱身影。
  她就是倾情环保30年的周美恩老人。
  周美恩一生未曾婚嫁,却有两个让她时时牵挂的“孩子”——一个是她当老师时成立的国内首个“环境小记者团”,另一个是她退休后成立的江苏省首个民间环保组织——“绿色之家”。

▲周美恩老师带头为“江苏林”捐款
“小记者团”获“联合国全球500佳”
  周美恩1960年7月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天津市教书。1971年6月,为照顾年老瘫痪的母亲,她回到了家乡徐州矿务局教育处教研室工作。故乡徐州市区内穿城而过的奎河,曾给少年时期的周美恩留下过美好的回忆。五六十年代,河水清澈,鱼虾嬉游,沿岸居民在河里淘米洗菜,而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奎河却成了“龙须沟”——河水又黑又臭。亲眼目睹奎河的变化,周美恩觉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孩子们的环境忧患意识。
  1984年,全国掀起教育改革的热潮。作为老师的周美恩在全局20多所中小学实施渗透教育法,怀着对奎河污染的忧虑,她融环保知识于课堂教育之中,获得成功。周美恩继续追求突破,1985年她从全矿务局20余所学校里选拔学生志愿者,开辟“第二课堂”,成立了“环境小记者团”,她担任总辅导员,带领学生考察奎河。
  他们从奎河源头云龙湖出发,沿河道往下游考察。沿岸居民区和工厂将黄的、红的、紫的、黑的污水日夜排向奎河。历尽千辛万苦,周美恩和小记者们终于绘制出详细的《奎河流域污染图》,又写出洋洋万言的考察报告——《救救奎河》,呈送徐州市政府和环保局。这份报告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当年,市政府专门拨出1500万元治理奎河。看着奎河重新现出水清鱼跃的美景,周美恩感到了欣慰,这里面有她和学生们的一份心血。
  从此,周美恩一发不可收,在随后的十多年里,她带着一茬茬的小记者们,利用夏令营走遍了大半个中国,采访部长、省长、市长等官员达80人之多,写出考察论文2000多篇。
  1989年,在无锡,看到太湖死了那么多的鱼,水变黑了,他们写出《还我太湖美》。
  1991年,在大连,他们考察海洋环境,写出《还我海水蔚蓝色》。
  1992年,在张家界考察森林,周美恩和孩子们在美景中发现了极不协调的一幕:十里画廊一带的松树林大片坏死,他们写出了《救救森林》。
  1993年,在内蒙古巴林右旗,周美恩和小记者们发现美丽的草原黄沙漫漫,清澈的巴林河、古老的巴林桥和邻近的小村庄被黄沙淹没,草原沙漠化触目惊心,而且,沙漠化还在向内地逼近。他们赶往北京,带着报啊,草原》向原国家环保总局告急。
  在环保总局,当时的宣教司司长沈玉成接见了周美恩一行。听着周美恩的倾诉,沈司长非常感动,连连称赞小记者们“人小志大,功荫后世”,并建议环境小记者团申报联合国的全球500佳环境奖。
  鉴于这一绿色青少年环保组织的巨大贡献和影响,199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它世界环保最高荣誉——“联合国全球500佳”。1997年,周美恩个人获得全国首届“地球奖”。
 
“绿色之家”实现“绿色之梦”
  就在获得“地球奖”的这一年,周美恩从教师岗位上光荣退休。她说:“我人虽然退休了,但还要断续为环境保护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早在1995年7月,周美恩曾受邀参加香港“地球之友”举办的环保活动,她亲眼目睹了这个组织在动员群众参与环保监督上发挥的巨大作用。著名环保人士地球之友总干事吴方笑薇女士干练泼辣的工作作风也给周美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其启发,周美恩萌发了在徐州创建民间环保组织的念头。
  1998年春,周美恩把父母留下来的一套老房子粉刷一新,作为环保志愿者的活动场所,捐出地球奖奖励的2万元奖金及个人积蓄,创办了江苏省第一家由私人出资创办的民间环保组织——“徐州绿色之家”。与“环境小记者团”相比,“绿色之家”从校园走向社区,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吸纳更广泛的人群和资源来保护环境。
     “绿色之家”由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环保志愿者组成,现有注册成员一千余人。其中年龄最大的已有80多岁,最小的是8岁孩童。
  他们设“两站”、“一岗”开展环境监督活动:“两站”即奎河水质量监测站、建国小区噪音监督站,做到定人、定时监测并做记录;“一岗”即奎河污染与治理监督岗。他们20余次在奎河岸边进行水质污染考察,向公众宣传“保护奎河人人有责。”
  “绿色之家”在社区、学校、矿务集团、餐饮业厅堂、云龙山等人群集中的地方宣讲环保知识;号召大家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生活,清洁生产,节约能源;倡导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捡起布袋、手挎竹篮子、消除白色污染”。“绿色之家”成员还从小区自家门前拾捡垃圾至各宣传场所。
  经过几年艰苦摸索实践,“绿色之家”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她坚持立足本地区,胸怀全中国,放眼全世界的大环境教育观念;她扎根于小区基层,团结了一批批环保志愿者,有医生、教师、记者编辑、科技人员、干部,有社区主任、热心的居民代表以及源源不断的大中小学生。“绿色之家”已经成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民间环保组织,在推动省、市的环保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影响。
  在“绿色之家”的影响下,如今徐州关注环保的普通人越来越多。“绿色之家”已经成为周美恩和一群环保志愿者实现“绿色之梦”的人生舞台。
 
十几年建立近千亩生态林
      “绿色之家”成立多年来立足徐州,面向全国开展环境保护宣传和植树活动。在周美恩的努力下,如今,经过多年植树护绿,已经在全国各地种植近千亩、六片生态林。
  2001年,周美恩带领志愿者在滨湖公园种植银杏树,到2010年共种植573棵。2011年5月,她将这片树林迁移到珠山风景区,占地6亩的银杏林初具规模。
  2001年,周美恩筹资1万元,购置5000株树苗,组织1000人到蟠桃山植绿,建成蟠桃林。
  周美恩老人除了在徐州倡导环保,还面向全国植绿护绿。
  2002年6月,她筹集捐款1万元购置云杉,由西宁北山绿化指挥部种植在西宁北山,如今已是绿树成荫。
  2003年,她拿出共青团中央颁发给她的2万元奖金和江苏省环保厅支持她的5万元宣传经费,三赴陕西壶口,在光秃秃的山坡上种下5000棵江苏林。
  当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消息传来时,她不顾年老体弱,三次奔波于北京与徐州之间,在中华环保基金会的帮助下,“绿色之家”在北京近郊的平谷县黑豆峪村种下了300余株申奥树,建成“徐州绿色之家”申奥林。
  2014年五一期间,78岁高龄的周美恩老人带领“绿色之家”志愿者,乘坐25个小时的火车,来到甘肃武威民勤县,在沙漠中种植4000余棵梭梭苗,建成占地50亩的治沙生态林。
  这些年来,周美恩开展植绿护绿活动得到社会肯定,共获得4项大奖:1997年获首届地球奖、2001年获首届母亲河个人奖、2002年获福特环保奖、2008年获母亲河集体奖,四项大奖的奖金15万元全部用于植绿护绿活动。“这些荣誉带不走,”周美恩老人说:“钱得留着继续投入环保”。16年来,周美恩获得的奖金、全部退休工资收入,都无偿投入到了她毕生追求的环保事业。
 
两年调研秸杆综合利用
  “绿色之家”除了宣传环保、植树护绿,更不忘关注环境热点问题。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文件禁烧秸秆,而农民出于经济、农时的考虑,偷偷焚烧秸秆的现象时有发生。变堵为疏,如何让秸秆既能创造经济价值,又能环保无污染呢?周美恩带领“绿色之家”志愿者,在徐州市环保局的支持和指导下,历时两年,赴田间地头、与秸秆利用企业、高校等单位一起,在2014年4月发布了详实的秸秆综合利用调查报告。
  今年4月18日,“绿色之家”在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报告厅成功举办了徐州市首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研讨会。这也是徐州首次由民间环保组织牵头,并在行业主管部门、公众力量、相关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对环境热点问题进行持续深入的调查,并形成有效解决方案的成功尝试。
  在这次研讨会上,周美恩提出,希望能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把企业新技术与大量秸秆资源对接起来,使秸秆综合利用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以大量高效的回收和利用秸秆为目标,最终消除秸秆露天焚烧对环境以及对人们生活造成的危害,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今年7月,周美恩将迎来78岁寿辰。老朋友们问她有什么生日愿望,她却感慨时间不够用,还有很多事等着她去做,“明年三四月份,我要组织志愿者到家乡周边地区荒山植树造林,到青海、壶口等地区继续开展植绿、护绿活动。”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