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参与环保,心甘情愿才好

时间:2014-12-17 11:26来源: 未知作者:秦萍

字号:TT
如何让更广泛的公众参与环保、参与公益?不同领域的专家应声上阵把脉开药,法学家说要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说要大力扶持第三部门、社会组织,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在各种专家队伍中少有心理学家。同样的,在国内各种公知的领奖台上,皆无心理学家的身影。这不由得让人生疑,心理学家都是私人心理医生吗?与公共话题无关?
 
心理学家更应参与公益设计
在中国人的认知地图中,心理学家是怎样的一个群体?这个话题蛮有意思。倘若我问你,中国最优秀的心理学家是谁,可能会有一大批人说是李子勋、杨凤池,还有一大批人说是乐嘉、雷明,心理学家被等同于心理咨询师。当然民间还有一种普遍说法是搞心理学的就是神秘的算卦先生或催眠大师,总之整天与心理问题打交道。
这种误读,不仅由于媒体参与了大众认知的构建,也在于中国心理学家这个群体较少参与社会活动,对社会重大问题和事件缺乏声音。由此导致的一个后果是让中国百姓对心理学的神秘和禁忌加个“更”字。另一个就是心理学学术界对国家和社会的重大制度设计以及文化道德建设缺乏可操作性和有影响力的贡献,要知道合理科学有效的制度必须建立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而心理学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是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
心理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宏观的制度设计,还在于其对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互动状态的细微体察,而后者更是决定和影响人行为的重要因子。因此,破解发动公众参与环保、公益的难题,我们完全可以从心理学的微观视角找到良方。
 
公众参与的“动机”良方
发动公众参与,换个说法就是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我国环保志愿者的数量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很多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活动是靠行政手段来展开的,而民间环保组织发动起来的志愿者数量也极为有限。志愿者的基本要义是自愿,强迫不来,更不受钱权的诱惑,那该如何发动公众参与?很少有人知晓心理学的研究已经为我们找到了答案。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一切影响人行为的因素中,占主导的是动机和需要。出于什么样的动机,满足什么需要,才能带来持续的、自愿的志愿行为?这种持续的行为来自于享受行为和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因他人要求被迫而来,这在心理学中叫做人的内部动机。内部动机来自于需要的满足,唯有满足人的重要需求才能刺激内部动机。
自我决定的动机理论研究发现,当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浮现出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即归属感、自主感和能力感。
首先,人都有归属的需要,归属感让人感到安全、踏实。其次,自主感,是说可以自主决策、有一定自由创造的空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不自由、勿宁死”都表达了自由的金贵。最后,能力感,是说自己的特长得到展现,有一种胜任感和成就感。当一个人所处的环境能满足这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就能激发这个人的内部动机,其就愿意持续在这个环境中,工作绩效就会高,满意度也会很高。
这种理论实际上强调了环境的作用,给组织管理者带来重要启示。对民间环保组织来说,加强对志愿者的管理,在满足志愿者三大需要方面做足功课,是吸引更多公众,并且把志愿行为持续下去的重要策略和法宝。
 
别让志愿者无感
满足志愿者三大基本心理需要,有如三大法宝。
第一大法宝,要让志愿者有归属感。不能对志愿者“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有活动时才联系,活动完就解散,志愿者被当作过客,会产生“被利用”和“过河拆桥”之感。民间环保组织应与志愿者建立长期的联络和互动,通过各种沙龙、俱乐部活动、讲座培训、文化福利等,让每一个志愿者被关注、被尊重、被关爱,不被忽视。目前,民间环保组织的“服务”意识和细节意识普遍缺乏,可以引入一些商业管理中的客户服务模式。
第二大法宝,要让志愿者有自主感。如果仅仅让志愿者做苦力或简单的工作,就会令其慢慢失去兴趣、感到乏味,但若在一定范围内给其自由、自主,让他享有策划权和决定权,就会增加吸引力。当然,这需要民间环保组织创建平等、多元、包容的文化,一个专权的领导和组织是没有希望的,要鼓励大家发表不同的声音,敢于给志愿者赋权,容忍志愿者在最初可能的失败,带领志愿者成长。
第三大法宝,让志愿者有能力感。民间环保组织对志愿者要有一个判断和评估,分派给志愿者做的工作,最好是其能够胜任的。比如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让其管理网站;一个组织能力出色的人,就让他负责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在展现其优势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和本领就变得轻松,整体是一个享受胜任感、自我价值感、成就感的过程,自然开心,可持续。
目前,我国很多民间环保组织都没有专人管理志愿者。究其原因,一是资金缺乏,二是志愿者随机性大,自愿行为偶然性大,作为管理者不好把控,也不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去培育志愿者文化,认为得不偿失。其实这是低估了心理学中吸引和激励的作用,排除偶然因素,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掌握了人性的规律,就可以控制和影响人的行为。
有句话叫“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正是我国环保志愿者队伍的真实描述。但这种现象也正源于我们大多数民间环保组织是留不住志愿者的,再加上工作、学业、就业等外力对志愿者的拉力,导致志愿者队伍的不稳定和流失。但如果民间环保组织能通过有效的志愿者管理,让志愿者有归属感、自主感、胜任感,就可以激发其内部动机,带来持续的志愿行为。
在这样的愿景下,一个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大三了准备考研或者即使毕业后不会选择NGO,也会在忙碌之余对曾经的组织流连忘返,通过各种方式助力组织,因为这个组织让他有家的感觉,赶都赶不走。所谓没有时间都是借口,不愿意来的,有时间也会没时间,愿意来的,没时间也会挤时间。如果我们的民间环保组织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打造成一块块魅力无穷的磁铁,环保的公众参与难题将迎刃而解。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