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未来

时间:2016-09-27 10:53来源: 未知作者:张风春 李俊生

字号:TT
    生物多样性包括了地球上所 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 们所组成的生态系统。人类的衣 食住行,包括粮食、药品、淡水、 木材、服装、皮、毛、肉、蛋、 乳、日常用具以及适宜的居住环 境等等,都全部或部分地依赖于 生物多样性所赐,生物多样性对 人类的重要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 系,就像联合国在生物多样性年 的口号所说的:“生物多样性是 生命,生物多样性就是我们的生 命”。
    中国的一些植物学家就生物 多样性对人类的作用有过精辟的 概括:“一个基因可以影响一个国 家的兴衰,一个物种可以左右一 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一个优良的 生态群落的建立可以改善一个地 区的环境。”也就是说,失去了生 物多样性,人类也不能独善其身, 人类会随着生物多样性丧失,逐 渐失去自身生存的条件。
    了解了“生物多样性就是我 们的生命”的含义,对人类为什 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为什 么必须对生物资源进行可持续的 利用这些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因为人类不仅要维护自身的生存 和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创造更 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因此,保护 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就是为人类的子孙后代创造更好 的生存条件。只有实现了人与生 物多样性的和谐共存,互相促进, 人类才能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
    生物多样性是如何影响人类 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呢?
    首先,世界上的动植物都是 环环相扣、相互依赖的。看上去 在大自然中毫不相干的两个物种, 很有可能存在着某种紧密的相互 依存关系,往往是一个灭绝,另 一个也不能独生。据研究,在自 然界中,每一个物种的灭绝,都 会引起与其相关的大约20个物种 的灭绝,甚至产生目前知识难以 解释的连锁生态负效应,造成生 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影响人类 的福祉。
    传粉动物和有花植物之间的 关系,就是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研究发现,有花植物的授粉媒介 中,动物传粉占主导地位。据不 完全统计,地球上的传粉动物总 数超过4万种,75%以上的主要农 作物和80%的开花植物都依赖于 动物传粉。正是因为有了传粉动 物的多样性,才保证了植物的多 样性,有花植物也才得以一代一 代地繁衍下去,同时也保证了人 类的粮食安全。任何一个传粉动 物的灭绝,在植物界都可能会引 起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反过来 也一样,有花植物的变化也会影 响到传粉动物的生存条件,可以 说,这种动物和植物的多样性一 个也不能少。



珍稀动物锐减,使很多人只能通过标本认识它们。 张旭辉摄
 
    一个食物链或者食物网上所有物种之间的关系,也是这种环 环相扣的关系,一旦食物链某处 断裂,就很难恢复,甚至永远无 法恢复。生物物种之间的这种依 赖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很容易让 人类当前对生物多样性的所作所 为影响到子孙后代。这一代一些 不经意的行为,造成某些“不重 要”的物种的灭绝,其影响往往 会经过几代人的时间才会显现。
    这就是说,一棵对人类来说 无足轻重的小草,在自然界中很 可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平时保护生物多样性,不能 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一些旗舰物种 和一些国家重点保护的物种身上, 必须保护所有的物种,包括那些 毫不起眼的小草。对这些普通物 种的保护可以通过对生态系统的 保护来实现。因此,我们对生物 多样性的保护,必须是保护所有 的动物、植物和生态系统,保护 区内与保护区外的物种同样重要。
    有些物种,可能当下并没有 什么作用,看上去人畜无害,可 有可无,但说不定哪一天,随着 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就会发现, 它对人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橡胶草就是这样一种小草。
    橡胶草的发现和开发就是 一个典型当代保护、造福子孙的 例子。橡胶草,属于菊科蒲公英 属一个匍匐于地面的草本植物。 千百万年来,橡胶草在寒冷的气 候中默默地生息繁衍,在芸芸众 草之间无足轻重。直到1931年的 某一天,橡胶草成为天然橡胶来 源之一,顿时使之成为与钢铁、 石油、煤炭并称的四大工业原料, 也由此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 础产业、具有战略意义的经济资 源,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安全起着 举足轻重作用的植物。如果前人 因为橡胶草没有什么作用,破坏 并使之灭绝,也就没有作为后人 的我们来享受其带来的巨大效益。
    其次,农业缺少多样性将产 生深远的影响。缺少多样性的单一作物种植或树种栽培,从表面 看,会造成收益不稳,缺乏抵御 自然灾害的能力。尤其是遇到适 宜于病虫害大规模爆发的气候条 件的时候,单一种植方式为病虫 害的大规模爆发提供了天时、地 利,大面积单一种植往往会带来 灾难性的后果,这样的例子不胜 枚举。
    但从深层上看,这还不是农 业多样性面临的主要问题。农业 多样性当前的主要问题是遗传资 源正在悄悄地流失或丧失。由于 近年来大量引进优良品种或外来 物种,而这些品种或外来物种无 论在质量、产量还是生产经营难 度上都具有优势,使得很多地区 传统养殖的家畜或种植的作物正 在迅速减少或消失,造成了宝贵 的遗传资源丧失。
    在安徽阜阳,自上世纪80年 代末引进杨树以来,由于杨树生 长速度快、树干通直、材质优良, 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当地很快 便形成了一种“种杨树,发杨财” 热潮。伴随“杨家将”的大举进 军,本地树种迅速退出了竞争行 列。经过近20年的发展,阜阳已 形成了“杨家将”一统天下局面, 使当地传统乡土树种比重只占10 %左右。过去中国是北方“杨家 将”,南方“沙家浜”,现在变成 了,“东西南北中,全是杨家兵” 的局面。
    缺少多样性的大面积单一化 种植造成的灾难,不仅是在林业 生产中,农业生产的灾难也比比 皆是。“马铃薯大面积单一种植与 爱尔兰大饥馑”就是一个典型的 例子。1845~1846年,爱尔兰境 内大面积暴发马铃薯晚疫病,四 分之三的马铃薯被摧毁,使爱尔 兰人遭受了一场灭顶之灾。这次 被称为“爱尔兰大饥馑”的灾难 最终导致100多万人饿死,150余 万人移民国外。还有很多类似的 例子也都能说明缺少多样性的大 规模农作物单一种植的危害。如 二十世纪北美小麦杆锈病大流行; 1946年美国350万亩燕麦叶枯病大 流行,造成经济损失20%~25%; 1970年美国大面积种植T型玉米杂 交种达690万亩,小斑菌T小种大 流行,减产330亿斤,损失1亿美 元。
    和种植业一样,养殖业的日 趋单一化,遗传资源的丧失,也 已经带来了很多灾难性后果,疯 牛病和家禽的各种传染病,已经 给我们发出了严重的警告。我们 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报道,某地扑 杀了大量的家畜或家禽,这些扑 杀,都会给一些地区或某些经营 者带来灭顶之灾。归根结底,遗 传资源丧失的养殖是造成这种悲 剧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这 种遗传资源丧失带来的后果非常 严重,但遗憾的是,这种灾难性 后果在短时间内很难显现出来, 有时候需要几代人甚至数百年的 时间才能显现出来。例如,当马 铃薯于16世纪末被首次引入欧洲 时,爱尔兰人很快就发现马铃薯 的优点,几乎所有耕地都用来种 植马铃薯,当地的其他作物近乎 绝迹。这毫无疑问是人们有史以 来尝试过的最大规模单一作物栽 培,但19世纪的灾难性的后果也 有力地证明,遗传资源丧失和缺 少了多样性的农作物栽培所造成 的恶果也同样是史无前例的,而 且是前人的错误由后人来买单。
    栽培品种的多样化,是抗御 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天然防护壁 垒。虽然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了 单一化栽培的危害,但仍有很多 人终究抵不住单一化、大规模栽 培高效率的巨大利益诱惑。因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悲剧还将 会不断出现。但受害者不会是我 们这一代人,而是由我们的子孙 后代去承受。
    事实上,我们日常食物多样 性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口味上, 还与我们的健康密切相关。如果 一个人经常吃玉米,由于玉米缺 乏色氨酸,就会发生赖皮病;同 样,长时间食用单一食用油,就 会引发营养失衡。因为有很多人 体必需的物质,是人体自身无法 合成的,必须从食物中摄取,这 就需要食物的多样性来调节了。 同样,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如 锌、钙、铁等主要来自肉食,人 体如果缺少了锌、钙和铁等微量 元素就会换上因缺乏微量元素而 引起的一些疾病。



8 月26 日,云南玉溪抚仙湖管理局组织千余名工作人员对抚仙湖全流域34 条主要入
湖河道进行清理,并集中销毁了一批违规渔具,以保护抚仙湖生态环境。CNSphoto 供图
 
    地球上所有的动物和植物, 不论它们目前对人类是否有用, 不论大小,也不论简单还是复杂, 都是人类的朋友。每一个物种都 是这个地球上生物链条上的一个 环节,缺少了任何一个,都会伤 及整个食物链,就会引起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后果。一个物种的作 用,也许在它灭绝后才会显现出 来。据研究,上世纪九十年代, 印度的秃鹫减少了95%,导致野 狗和老鼠大量繁殖,结果印度的 鼠疫爆发和狂犬病肆意流行,这 说明,一个物种出了问题,最终 一定会危及到人类自身。
    如果把地球比作一架飞机, 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就像飞机 上的每一个螺丝钉或其他零件, 每一个物种灭绝, 就像从飞机 上掉下一个小螺丝, 如果这架 飞机上的螺丝掉得差不多了, 那离这架飞机坠毁也就不远了。 因此, 为了保护人类自身, 更 为了我们子孙后代, 我们就必 须保护好生物多样性。我们不 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架摇摇欲 坠的飞机。
    (张风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 院研究员; 李俊生,中国环境科学 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员、首席专家)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