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中华环保联合会:十二年磨成公益之剑

时间:2017-02-17 16:48来源: 未知作者:冯应馨

字号:TT
    目前,CCTV2016 年度十大法治人物在京揭晓, 中华环保联合会作为新环保法实施后的首例大气污染公益诉讼案件发起人和推动者,获此殊荣。中华环保联合会秘书长张永红在领奖时表示:“奖杯是沉甸甸的,荣誉属于所有关心环保公益事业和关心环保法律服务事业的人。”

德州案件,扳倒“污染钉子户”
    如果不是2014 年污染投诉网上一条关于山东德州振华玻璃厂(以下简称“振华”)的投诉信息引起了中华环保联合会法律中心工作人员的注意,2015 年或许也不会成为大气污染公益诉讼的破冰之年。
    投诉信息来自振华玻璃厂区周边的居民,工作人员经过多方查证后发现,该企业竟是名副其实的“污染钉子户”。诸多的处罚记录显示,该企业的两条现行生产线并未启用任何有效的污染防护措施。近年来, 振华曾多次被附近居民投诉。山东省环保厅和德州市环保局也曾多次对其进行行政处罚,要求其停产整顿并处以罚款;而在APEC 期间,振华还曾被环境保护部点名批评。但区区5 万、10 万的罚款并没起到什么震慑作用,此外企业还会找出诸多借口以推脱停产整顿的责任。多年以来,虽然屡罚屡停,但振华始终不曾安装任何有效的污染防护措施,始终“裸奔”于国控重点污染源行列。
    “一根烟筒里冒着大黄烟,一根烟筒里冒着大黑烟。”中华环保联合会法律中心一线工作人员魏哲首次去该现场调研,看到眼前的情景,初步判定该企业存在超标排放。玻璃行业的生产线若是在没有污染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生产,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必定严重超标。“一层灰”“咳嗽”“气味刺鼻”,走访中, 周边的居民反复地向调研人员诉说着自己常年深受的烟尘侵害之苦,可除了个别环境意识强烈者,多数居民只能无奈地倒倒苦水,再无他法。
    当行政手段失灵时,需要用司法的途径筑起最后一道防线。根据各环境主管部门对振华已有的污染处罚记录,已具备了提起公益诉讼的条件,2015 年3 月19 日,中华环保联合会一纸诉状将德州晶华集团振华有限公司告上法庭。次日,德州市市长约谈企业负责人,污染行为当即停止。
    2015 年3 月24 日,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受理此案后,依原告中华环保联合会的申请,进一步向德州市环保局调取了振华更为详细的污染事实和数据,并委托环保部环境规划院进行损害评估。德州市中院最终于2016 年7 月20 日宣判,被告振华公司赔偿因超标排放污染物造成的损失2198.36 万元,用于德州市的大气环境质量修复,并在省级以上媒体向社会公开赔礼道歉。
    至此,被民众广泛关注的空气污染,在环境公益诉讼领域,也有了先例可寻,该案件的胜诉,对未来的大气环境治理和公益诉讼事件亦有借鉴。

环境维权,步履艰难
    事实上,2015 年,在准备振华大气污染案件的同时,中华环保联合会还在着手两起危险废弃物类案件的公益诉讼。据统计,中华环保联合会自2005 年成立至今,12 年来,共介入处理环境问题近千起,其中,联合媒体曝光等形式对120 起典型环境问题进行监督,对80 起环境纠纷提供法律援助,开展环境公益诉讼实践38 起。
    魏晓娟是中华环保联合会法律中心综合部的负责人,2005 年,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她便进入刚刚成立的法律中心工作,到现在已经十一年有余。“当时没有想太多,谁受到了环境的污染,我们就想帮助谁。”“有法学背景的人,多数还是想做案子。”当时, 同年4 月刚刚成立的中华环保联合会尚未建制完全, 虽然环境维权是在创会伊始,便由宋健、解振华、曲格平等多位领导共同谋划以确立的重要职能,但对于一个新的机构,一个在当时还不被公众所理解的NGO 角色下,这项工作具体怎么开展是个难题。
    魏晓娟回忆,当时大家想做环境维权案件,却苦于没有案源。怎么办?去报纸上登广告,告诉大家如果受到环境侵害,可以去找中华环保联合会。再后来,中华环保联合会开通了污染投诉热线,又去报纸上登广告,告诉大家发现污染现象可以打010—— 51230019。群众投诉日渐增多,加上秘书处也在协调环境保护部政法司等机构,案源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日渐积累起来。
    环境案件毕竟属于新生事物,遇到专业或疑难法律问题该向谁求助?中华环保联合会又发起成立了法律专家委员会,逐渐吸纳马骧聪、吕忠梅、蔡守秋等一线法律专家进入。案件代理需要律师,中华环保联合会便开始招募环境志愿律师和志愿律师事务所,从2007 年的37 位律师,10 家律所,积累到如今,已经有覆盖全国的378 名志愿律师和108 家志愿律师事务所参与其中。
    由于案件的增多,法律中心最多时曾有17 名专职负责的工作人员。环境案件发生地多在野外,条件恶劣,诉讼部门通常每人每月都要接手2 ~ 3 个出差调研任务。基本每次外出,都要一周左右的时间来搜集证据、向环保部门了解情况或是跟企业对质。部门里有人曾半开玩笑地调侃:“出差就意味着上战场!” 此话一点不掺假。
    2012 年底,内蒙古某大型药厂在污水处理厂未运行的状态下直排制药废水。为了采集排污水样,中华环保联合会督查诉讼人员选择半夜出动。内蒙古高原的12 月,夜里的温度会骤降到零下20 摄氏度以下, 外地人常形容那是冷得恐怖,连流出的鼻涕冻在脸上都不会察觉。据调研人员韩宁回忆,同去污染前线的人们无一例外都感冒了,在那几天里,每天的节奏就是出门调研,回家吃药。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