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打好环保攻坚战,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时间:2017-12-19 16:35来源: 未知作者:李庆瑞 中国生态文明

字号:TT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是人类文明继工业文明之后发展的一个新的文明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发展情况
    一是顶层设计已经形成。《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部署和制度构架, “十三五” 规划纲要提出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举措。
    二是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修订《环保法》《大气法》等。生态文明体制“1+6”改革方案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八方面的制度, 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组合拳”。目前已出台40 多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
    三是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进程加快。《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坚定决心和扎实行动推进环境治理,促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下降,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四是开放格局和发展方式不断优化。坚持预防为主、守住底线,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同时,预防是环境保护的首要原则,通过主体功能区、生态红线、战略和规划环评、环境标准等手段,推动绿色发展。
    五是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明显增强。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与信息公开,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和参与范围等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责任意识明显增强。此外,公众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行为更加自觉。

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和目标
    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主力军。十九大报告指出:到2020 年,特别是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到2020-2035 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2035-2050 年, 生态文明水平将全面提升。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向好但形势依然严峻
    地表水水质稳中趋好,2016 年,Ⅲ类及以上水质比例比2011 年提高11.1%;部分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近八成劣Ⅴ类水体集中在海河、 淮河、辽河和黄河流域;城市黑臭水体大量存在;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主要污染因子出现分化,总磷浓度已成为地表水第二超标因子。
    大气环境质量总体呈改善趋势,但污染水平仍较高,75.1% 的城市空气质量仍然超标;颗粒物为主要污染因子,臭氧污染问题日益增多。
    土壤环境形势总体状况堪忧,部分地区污染较为严重。一是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不容乐观,耕地点位超标率为19.4%、 林地为10.0%、草地为10.4%;二是工矿企业及其周边土壤环境问题突出,抽样显示, 污染企业及其周边点位超标率为36.3%、工业废弃地为34.9%、工业园区为29.4%;三是土壤环境压力持续加大。

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地表水方面:到2020 年,水环境质量阶段性改善, 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到2030 年,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到本世纪中叶,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大气方面:到2020 年, 未达标城市PM2.5 下降18%;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达80% 以上。
    土壤方面:到2020 年,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 左右,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到2030 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 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 以上。

打好环保攻坚战
    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打好环境保护攻坚战,重点是要围绕环境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其中包括水、气、土三个“十条”的贯彻落实,改革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实施费改税,改革环评制度,改革总量控制制度等。
    一是监测体系垂管改革,严控环境质量监测有效性,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实施监测垂直管理改革,上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实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统一监测布点规划、技术规范,推动数据共享与信息公开,提高预报预警水平,建设卫星监测,严查严惩篡改伪造数据行为;按照《土十条》部署,开展全国土壤环境质量详查。
    二是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分析原因,制定减排路径。环境质量管理要做到分类指导,对重点污染物、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在减排方面,对固定源、面源、移动源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更多地运用市场化手段,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采取绿色税收、绿色财政、绿色证券、绿色基金、排污权交易、碳交易、生态补偿等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
    三是以环境质量改善为出发点,开展环境治理与监督。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制度,是企业守法、政府执法、社会监督的依据,也是其他各项固定源环保制度的统领与基础。改革现有行政区层层分解总量指标的机制,通过实施排污许可,建立完善的企事业单位总量控制制度。
    四是综合运用市场政策,强化经济激励手段。实施差别化的经济政策,奖优罚劣;对于在履行法定义务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排放的企业,给予价格、税收激励政策;通过排污收费调节企业排污行为;制定产品标准的环保要求,源头削减污染物排放;深入实施“环保领跑者”制度;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根据跨界断面水质考核情况进行生态补偿。
    此外,还需要改善环境质量的保障体系,实施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许可制度改革、推动信息公开等, 完善环保攻坚战的制度保障,更好地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