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海绵城市在生态公园中的用武之地

时间:2018-03-13 15:13来源: 未知作者:马博妍

字号:TT
    海绵城市这个叫法源自于业内和学术界的一个表达方式,用海绵来描述一些具有吸收能力的城市, 这几年更是用海绵这个概念来形容城市或土地具有吸收调节能力。
    海绵城市是一个比喻,用来形容可以合理开发利用城市降雨的一个系统:有雨水的时候,城市就如海绵吸水一样,可以对雨水进行接收、保存、过滤,并使雨水更加干净,这样就可以对地下水进行自然补给, 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在干旱季节,通过排放地下水库的水,达到缓解干旱、补充城市水资源的功能。原有的城市雨水排放,主要是采用排水管和集中污化处理的方式来处理雨水。新型海绵城市更注重于采用多种方式排放回收雨水,比如采用绿地排水沟、凹式绿化带和其他更自然的方式来促使雨水的快速消散和回收利用。
    绿色环保建筑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石。从每个小区开始,建设各种下沉式绿化带和雨水排放花园,房屋屋面也可以设置排水收集系统,同时辅助建设各种小型储水装备,这些都有助于促进雨水的排放回收, 达到对地下水进行补充的目的,总之就是利用各种方式把整个城市建设得更为绿色环保,更好地对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
    “海绵城市”理念是使城市雨季吸收雨水,旱季将雨水排放,并且对吸收的雨水进行净化的过程。城市绿地是建设“海绵城市”和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重要场地。城市绿地、广场及周边区域的径流雨水通过有组织地汇流和运输,将城市降水进行了分流, 提高了城市防治内涝的能力。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能够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山地生态公园以自然山体为依托,以生态优先为原则进行设计和建设,山地生态公园是城市发展的产物,其与城市联系紧密,一般紧邻住宅区,能够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由于依山而建,山地生态公园也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山地生态公园一般有着较多坡度较大、流程短的冲沟,在降雨持续较长或比较急促时,很容易加速雨水的汇集,快速涌入临近市政管网,加大雨水管网的负荷,其携带的泥沙及杂物很容易淤积并堵塞管网,形成严重内涝。而在雨季过后, 雨水排出容易形成干河沟,影响了公园周边的人居环境。此外,山地生态公园,其地质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表层土下往往是透水性不良的岩石,这也对其排水功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此可见,将海绵城市应用到山地生态公园中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
    从海绵城市和山地生态公园的特征来看,我们可以很好地把海绵城市的原理运用到对于山地生态公园的保护建设中。
    应用一:铺装。
    可以采用碎石或透水型混凝土来进行道路铺装和广场铺装,以此来提升雨水渗透能力。如果一些场地铺装采用花岗岩,则可以应用破碎化理念,增加花岗岩铺装砖块之间的间隙,将不可渗透的硬质铺装转换为可渗透性,解决不透水地面在雨天出现雨水径流的问题。
    应用二:下凹式绿地。
    绿地是山地生态公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绿地的设计过程中,可以设置为下凹式绿地的形式,相较于周边的路面来说,可以将绿地高度设置得低一些, 一般低于路面15 厘米~ 30 厘米即可。此外,在公园道路与绿地的连接处,可以采用平道牙的设置方式, 这样一来,在雨天周边道路上的雨水会流入下凹式绿地中,实现对雨水的吸收和渗透。
    应用三:将多功能调蓄池作为公园中心水景。
    在山地生态公园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多功能调蓄池作为公园中心的水景,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休闲、游憩的空间,还可以作为生态化调蓄池及山林消防水源。在出现持续降雨、暴雨等极端天气的时候,降雨量会猛增,此时中心水景可以作为一个储水装置实现雨水的存储,中心水景周围蓄积的雨水都可以通过径流引入到中心水景中进行存储,这不仅能够解决山地公园内部雨水聚积的内涝问题,同时能够有效保证雨水质量。中心水景可以通过沟渠、水道等与湖泊、河流等相连,可以在系统中增加过滤器和水泵装置,能够有效保证水质,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保证湖水、河水的清澈,实现环境保护。
    在山地生态公园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非常必要, 将为相关城市山地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实践提供参考,为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现代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已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得到使用,并且取得相对较好的效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设计理念在景观设计中也将得到有效应用,促进景区建设更为科学合理。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