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互联网+”助力社区战“疫”防线建设

时间:2020-03-31 14:34来源: 未知作者:李孟

字号:TT
    2020年1月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持续蔓延, 疫情防控日渐形势严峻。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检查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防疫的第一线,没有比守护市民群众健康安全更重要的事,要抓实社区环节,做到科学防控、精准防控、全民防控,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毫无疑问,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社区成为最前沿的防控力量。农历新年伊始,各大社区居委会便开始了全员停休、全员到岗的防疫模式。
    北京市T社区,管辖面积约80000平方米,管辖人口约5000人,属于典型的老旧型社区,缺乏物业管理, 社区老年人占比超过25%,社区服务和健康卫生资源不足。北京应物弘益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为“应物弘益”)是陪伴社区,赋能社区,用“互联网+”方式解决社区问题的社会企业。2019年以来,应物弘益以“社区小帮手”为定位,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参与北京T社区的治理。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肆虐期间,通过以“调研-规划-增能-反馈-调整”五步法为工作方法,助力T社区建立线上线下疫情防控机制,促进社区疫情管理工作效率提升,切实减轻基层多线条沟通的压力。

极速调研,精准捕抓管理盲区
    社区工作者在腊月二十八午夜接到通知、腊月二十九凌晨便返岗抗击疫情。这些基层的“战士们” 舍弃了团聚的春节时光,冒着被传染的风险奔波在一线,但工作仍时常被误解。社区居委不足20人,面对社区5000多位居民,排查和宣传工作的繁杂、细碎程度可想而知。面对这样的情况,应物弘益也在第一时间主动请缨,配合居委会保护好每一位社区居民的健康和安全。
    在社区“两委”班子的支持下,应物弘益通过社区线上问卷调研的方式,及时掌握社区居民在疫情期间的动态信息。基于此前在社区参与方面的工作经验、此次调研数据和政府最新发布的信息,我们发现社区防疫工作中独居老人成了空白区域,且老人是易感群体,需与家人确认其健康情况、日常生活保障等;社区返京计划因政策变化而变化,返京高峰集中在2月下旬,社区防疫必须做好延长工作的人力投入和物资投入准备;对于非高发区域返京的居民,以线下工作无法实现点对点的自行隔离监测;居民因疫情引起的焦虑情绪明显,但社区目前没有心理咨询师给予专业建议等。这让社区本身就捉襟见肘的人力储备压力倍增。

合理规划,多方动员,全面参与
    在掌握社区居民的需求后,我们与社区居委会迅速开展行动,整合现有资源,安排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完成社区疫情防控线上小程序的开发,帮助社区运用科学便捷的工作手法,借助信息手段,运用信息技术,与管理对象互动信息,及时推送疫情防控、健康教育信息。小程序含疫情资讯动态、健康状况打卡、疫情线索征集三个主要功能。通过点击“疫情资讯动态”功能,社区居民将能够获取一手的官方疫情动态资讯,查看全国疫情状况、所在城市疫情状况、疫情小贴士等信息,及时掌握疫情变化。通过“健康打卡”功能,居民可以在线填写身体状况讯息,以便社区根据特定的状况提供相应的服务,有效避免了线下摸查可能带来的传染风险,也提高了社区工作效率。通过“疫情线索征集”功能,居民如发现社区内出现与疫情防控阻击战相悖、社区疑似病例等情况,可随时登陆小程序在线上提报,同时也可以向社区提供防疫的意见与建议,每一位居民都能够参与到防控疫情中来,实现居民与社区的互动。“社区疫情防控小程序”上线,简单明了的设计,便捷的操作方式迅速获得了居民,尤其是独居老人家属的“点赞”。信息反馈迅速,社区居委才能快速调整工作计划,合理安排人手和物资,做到一户不漏。
    同时,由应物弘益引进专业心理服务机构,每周通过小程序定时输出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居民缓解心理压力,减少焦虑,舒心顺气。同时对社区志愿者提供线上培训,初步培育、孵化社区心理健康支援志愿者队伍。

社区疫情防控小帮手,助力社区卫生健康服务发展
    疫情防控期间的有效参与与助力,是应物弘益长期以来参与社区治理与社区健康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以及新的起点,为众多企业有效参与社区治理、社区防疫提供经验参考。企业参与社区治理既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也是对于十九届四中全会社会治理新体系建设倡导的回应,同时也是企业和社区发展的实际需求。未来,应物弘益也将长期陪伴社区,以互联网+ 的方式赋能社区,为社区的健康服务发展提供线上支持,提升社区健康服务成效。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