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守护四川生态家园

时间:2023-03-22 16:57来源: 中华环境作者:佘红英 谢强 王忠

字号:TT
       四川省地处青藏高原向平原、丘陵过渡的地带,地貌复杂奇特,气候类型多样,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珍贵物种基因库。四川省有高等植物一万余种,占全国总数的1/3以上,仅次于云南, 居全国第二位;拥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30余种,约占全国的46%,居全国第二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57种,其中,脊椎动物1300余种,占全国总数的45%以上,野生大熊猫数量为1387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74.4%,居全国第一。同时,四川雉类资源丰富,雉科鸟类有24种,占全国雉科总数的38.7%,素有雉类乐园之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好四川的绿水青山是四川人民肩负的历史责任。

多措并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四川省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以建设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和“美丽四川”建设,多措并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强化规划引领
       201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审议通过了《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和主要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十四五”开始,四川省积极组织修编《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规划》。

       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政策体系
       四川省相继颁布实施了《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办法》《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四川省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办法》,印发了《贯彻落实 〈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责任分工方案》。目前正在推动出台《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

       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1998年以来,四川省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湿地保护、中国林业持续发展四川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等一大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这些重大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变了全省的自然生态面貌。2022年,四川省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启动实施,这将为四川省川西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积极作用。目前四川省正在编制《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十年规划》,《规划》将以物种为核心,推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全面、平衡发展,进一步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严格落实监管责任
       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日常监管,实行最严格的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制度;深入推进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绿盾”行动、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遥感监测工作;结合中央和省级生态环保督察,推进生态环境问题及时整改。为及时掌握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四川省常态化开展了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目前,已完成对36个自然保护区的评估工作。作为全国首批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试点省,四川省在生态环境部的统一部署下,于2022年启动了生态保护红线人为活动遥感监测工作。此外,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工作已纳入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年度目标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水平评价考核。

       加强部门协作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责任分工方案》(川环委办〔2022〕18号),从9个方面部署了23项重点任务,提出了68条工作举措,明确了省生态环境厅、省林草局、省农业农村厅等32个省直部门和各市州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责任,以切实推动四川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大力推动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
       为进一步摸清生物多样性家底,四川省正在开展森林、草原、湿地专项调查监测,完成全省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以及全省第一次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在全省重点江河水生生物调查的基础上,积极配合生态环境部开展了横断山南段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和评估工作。2022年起,省生态环境厅积极组织在“五县两山两湖一线”(黄河流域5县,青藏高原贡嘎山、海子山,泸沽湖、邛海,川藏铁路沿线)等重要区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同时积极推动生态遥感观测平台建设,并与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等单位开展深度合作。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四川省先后与德国、日本、美国、泰国等国家政府以及GEF (全球环境基金)、WWF (世界自然基金会)、CI (保护国际)、WI (湿地国际)、世界雉类协会等国际组织合作,为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贡献。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保护体系不断优化
       四川省积极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各类保护地间存在的空间重叠、多头管理等问题得到逐步解决。近年来,包括大熊猫国家公园、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在内的受保护地面积持续增长。其中,整合优化后全省自然保护地共有391个,总面积为11.80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24.25%;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4.87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30.59%;全省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9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以及近50%的自然湿地面积被纳入了保护空间体系,依法实施严格保护与管理;大熊猫、川金丝猴、达氏鲟、攀枝花苏铁等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生态屏障建设成效显著
       四川省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发源地。1998年四川省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并率先启动退耕还林(草)工程。二十多年来,四川省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5.8个百分点,2022年达到40.2%,森林蓄积增长了5.3亿立方米,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双增长。川西北高原是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通过大力实施退牧还草、鼠虫害治理、湿地修复等工程,2022年该区域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5.3%,自然湿地保护率达57%。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四川省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质量不断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显著提升,生物物种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切实落实了上游责任,筑牢了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明显恢复
       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四川省现有野生大熊猫较第三次调查新增181只,栖息地及潜在栖息地增加25.3万公顷,大熊猫野外种群得到有效恢复。若尔盖湿地内活动的黑颈鹤种群数量由2004年的320只上升至2022年的近2000只。从2011年启动抢救性保护至今,“植物界的大熊猫”——距瓣尾囊草的种群数量从2026株恢复至如今的4800余株,灭绝风险大大降低。极度濒危植物——尖齿卫矛,在消失百年后再度出现。随着小水电站的有效整治,消失多年的鳗鲡、红唇薄鳅等土著鱼类也重新出现在了赤水河流域。

进一步提升保护水平任重道远

       生物多样性本底有待查清
       四川省部分县市开展了以县域和市域为范围的生物多样性评估,系统评估了行政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现状。例如,成都市率先完成全省市域范围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康定市作为生态环境部试点市(县)完成了县域生物多样性调查。目前开展这些工作的主要是生态资源丰富和经济条件较好的行政区,大量的普通市(县)长期以来对区域内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重视不够,研究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外来物种防控力度有待加强
       四川省在主要城市和海关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外来物种防控体系,对重点物种和危害较大的物种防控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县(市、区)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到2023年年底前将完成外来物种入侵普查,为科学防控外来物种入侵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但是受专业能力不强和经费不足影响,部分县(市、区)的外来物种入侵普查与防控工作稍显滞后,同时在外来物种入侵机理和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面研究较浅。

       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生物多样性监测已经与高通量卫星系统融合组网、遗传标记、3S、高光谱遥感以及大数据、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始结合。目前较为成熟的是地理信息系统相关技术在生物多样性监测及保护规划上的应用。但是,这项工作仍然存在着观测站点较少、监测体系仍不完善、存在较多盲点区域,以及不能涵盖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全部生物多样性优先区域等问题。同时,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频率和深度也有较大不足,部分重点区域还存在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现象。

       研究投入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最新的计算机及人工智能技术在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工作上的研究投入和相关成果较少。总体而言,生物多样性评价体系还较为简单,处在描述性的传统科学阶段。充分挖掘生物多样性数据潜力,利用大数据技术、数学建模及精算、智能预测及评估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于下一步工作的对策建议

       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法规
       根据有关国际公约、国家和四川省现行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与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政策法规,特别是强化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的法规体系建设至关重要。《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条例》《四川省外来物种管理条例》《四川省促进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办法》等的制定亟待加速。

       着力于黄河流域与成渝双城经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
       响应国家黄河流域大保护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按照不同区域发展与保护的要求制定差异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策略。黄河流域以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草原湿地生态保护绩效评估为着力点,切实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落实生物多样性与外来物种调查,完善生态空间管控机制,推动盆周山区各市州编制并组织实施辖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体系
       以四川省具备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优势为突破口,逐渐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体系。对拟进入国家公园的川藏铁路、绵九高速、夹金山隧道等重大项目,严格落实环评要求,努力降低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在城市生态系统、重点保护动植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长期动态监测与评估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创新建立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模式
       探索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模式,推动生态农林业提质增效。发展电子商务及“互联网+”模式、农旅文工融合发展产业模式等。探索建立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社区共管模式,助力乡村振兴,让当地群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享受到更多实惠。


【佘红英、谢强,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所;王忠,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处】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最新推荐

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的浙江实践

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的浙江实践

1992年诞生的《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了三大目标:保护生物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