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推进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23-12-13 15:40来源: 中华环境作者:黄慧诚

字号:TT
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发展的基本情况

       自1998年起,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并持续推进环境教育基地建设,截至2023年年初全省已命名220个省级环境教育基地(含16个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示范单位)。

       根据环境教育基地在资源禀赋、教育方式、建设主体、接待对象上的侧重与不同,全省220个省级环境教育基地大致分划为四种类型:展示场馆类环境教育基地(29个),生态保护类环境教育基地(84个),环境治理类环境教育基地(75个),绿色创建类环境教育基地(32个)。

       环境教育基地发展的作用
       各类环境教育基地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开展富有特色的环境教育,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公众生态环境素养、推动环保公众参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基地是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示绿美广东建设成效的重要窗口。各类环境教育基地立足全省或本地,发挥资源优势,结合各自特色,向公众生动展示了广东省及各地市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积极成效和生态环境质量发生的巨大变化,不断增进公众对绿美广东、美好家园建设的关心与热爱,对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决心与信心。

       基地是提高公众生态环境素养、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的创新平台。各类环境教育基地有效运用各类传播手段,让公众在“好看又好玩”“有趣又有味”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环境教育,教育引导公众把绿色理念“植”入心中、落实到行动中。

       基地是促进创建单位优化环境管理、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载体。随着社会各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重视,许多环境友好型企业和单位,以及一些污染治理的大企业大单位,都把环境教育基地建设与单位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同步实施,取得了“外塑单位形象、内强发展品质”的良好效果。

       环境教育基地发展的特征
       20多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变化,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发展也呈现如下特征。

       基地建设动力不断增强,实现“要我创”向“我要创”的转变。申请创建的单位数量逐年增加,并呈稳步递增态势;基地命名种类日益拓展,从早期以生态保护类环境教育基地为主到现在实现四类环境教育基地全覆盖;涌现了一批创建内驱力强的环境教育基地。

       基地建设水平日益提升,实现“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的转变。2020年全省首次集中取缔淘汰一批环境教育基地(共取消31个单位基地命名),全省环境教育基地整体水平得到提升。2021年全省首次开展环境教育基地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并纳入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内容之一,打造环境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升级版”。全省涌现出一批颇具影响力的环境教育基地,东莞市东实新能源有限公司、瀚蓝绿电固废处理(佛山)有限公司被生态环境部评为“2022年十佳环保设施开放单位”;深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被生态环境部评为“2023年十佳环保设施开放单位”。

       基地建设内涵更加丰富,实现了环境宣教工作“辅阵地”向“主阵地”转变。广东省坚持“开门建基地”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各行各业具有环境教育功能、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新领域新战场的单位或地方纳入环境教育基地建设范畴,不断丰富环境教育基地的内涵。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加强对环境教育基地的联系指导,无论是宣传内容展示还是宣传活动开展,都更加紧密联系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在推动环保工作过程中,基地自身建设也得以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的发展进入了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换的机遇期、从创建普通基地到打造示范单位的品质提升的攻坚期、从主要开展环境教育到推动环境治理全民参与的大有可为的窗口期,基地发展和建设既面临重大战略机遇,也存在诸多现实挑战。

       基地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基地发展提供新契机。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指出,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省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新时期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环境教育基地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基地发展注入新动力。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要突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引领,围绕品质提升抓绿化,围绕啃硬骨头抓治污,围绕结构优化抓“双碳”,这些工作广泛、深入、有效的推进,为新时期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更丰富的资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入了更强的动力。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基地发展拓宽新空间。广东省在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特别是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韶关南岭国家公园、广州华南国家植物园、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等的建设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这些都为新时期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的发展拓展了空间、拓宽了渠道。

       基地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
       基地建设面临统筹协调不够、聚力发展不足的挑战。目前,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建设在工作协调和聚力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生态环境部门作为环境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主管部门,与宣传部、文明委、自然资源厅、教育厅、团委、妇联等相关部门联系沟通协作需进一步加强,跨界合作、资源共享、基地共建、展馆联动等工作有待深入推进。二是部分单位对环境教育基地工作了解不多或重视不够,一些具有较强环境教育功能的场地未能申报环境教育基地。三是环境教育基地工作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市环境教育基地仅为个位数且长期未有新的增长。四是社会公益基金或社团组织对环境教育基地的关注、参与和支持的程度,与其他行业其他领域基地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五是环境教育基地自身相互联系、学习借鉴不够,不利于基地的合作交流与取长补短。

       基地建设面临分类施策不细、特色发展不明显的挑战。当前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建设呈现主体多元、种类多样、发展水平多层次的诸多差异。如何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特色发展,这无论是对基地建设管理还是对基地自身发展,都提出了现实的挑战:其一,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环境教育基地建设管理还需进一步细化,在分类施策、精细管理上需进一步加强理论探索与研究。其二,部分基地建设对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缺乏系统规划、科学设计。其三,部分基地建设“同质化”现象较突出,地域化、行业化、特色化特征不明显。

       基地建设面临与时俱进不强、纵深发展不够的挑战。环境教育基地发展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提高基地自身建设能力与水平,持续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把基地打造成公众“爱看”“爱去”的“打卡地”。目前,基地在加强自身建设、持续提升品质中还存在工作保障不足、专业人才不足、工作创新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基地向纵深发展。

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发展的目标与建议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科学引领,以建好用好基地为目标,以基地品质提升为重点,以基地示范建设为抓手,推动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高质量发展。

       高举旗帜把方向。围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中心任务,指导环境教育基地结合全省及本地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和群众生活实际,向公众深入浅出地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讲述广东省各地及基地的生动实践,让环境教育既“高大上”又“接地气”,更好地发挥基地教育作用。

       加强领导抓落实。一是依据2024年1月1日即将实施的《广东省生态环境教育条例》,保障和推进环境教育基地建设工作。二是省、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把环境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纳入全年环境宣教工作要点,并在政策、资金、工作等方面给予保障支撑。三是坚持“开门办基地”理念,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与协作,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同推进环境教育基地工作。四是定期组织抽查复查、指导帮扶,确保基地建设质量。

       突出重点强示范。一是抓好示范地区建设。选择基地数量较多、具有较强特色的若干地市,省市联合开展环境教育基地示范市建设。二是抓好示范单位建设,持续开展“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示范单位”命名工作。三是抓好示范行业建设。以环境教育基地中环境友好型单位或企业、污染治理类环境教育基地中大企业大单位,以及生态环境部门主管的环境监测站为重点,不断提升基地工作水平。其中,可选择部分地市、部分单位或企业,新建或共建生态文明教育场馆。

       搭建平台促交流。一是定期组织举办全省环境基地建设研讨会或培训班,同时配套开展理论研究或优秀案例征集活动;视情况组织赴外省考察学习,学习借鉴外省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二是在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公众网、微信号等开设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专栏专题,搭建全省环境教育基地信息开放共享平台,向公众权威、及时地宣传介绍基地建设动态信息。三是省市生态环境部门特别是基层生态环境部门要加强与基地的联系与交流,用好基地资源,打造基地品牌,定期联合组织宣传活动。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定期通报表扬环境教育基地工作突出的优秀单位和个人,不断激励基地建设工作开展。

       走特色发展之路。各类环境教育基地通过强化基地的差异化发展理念,发掘基地的特色特点,走“环境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展示场馆类环境教育基地应发挥优势,探索“环境教育+公众参与”联动发展之路;生态保护类环境教育基地利用天然优势,探索“环境教育+自然教育”深度发展之路;环境治理类环境教育基地要面向公众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探索“环境教育+绿色影响”协同发展之路;绿色创建类环境教育基地要与单位发展目标紧密结合,探索“环境教育+环境管理”绿色发展之路。

       走内涵发展之路。深化环境教育基地内涵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打造基地品牌,丰富宣教内容。结合自身特色开展品牌宣传活动,讲好基地故事,提高环境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二是创新宣传方式,延展教育渠道。全面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不断开辟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传播形式与渠道。三是加强人才培养。注重环境教育人才培养和志愿者等团队的挖掘,通过以旧带新、以专扶弱等管理方式,让环境教育基地的理论与实践发展齐头并进。

       走联动发展之路。一是贯彻共建共赢理念,基地可自发组建由从事环境教育基地建设与发展的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社会组织和基金会组成的非营利性多主体联盟,通过相互交流与学习,不断延展环境教育空间。二是拓宽基地间交流学习渠道,基地可自发组织基地间的参观交流与学习。三是打造区域科普联盟,做好联动发展工作,聚合基地优势,发挥集群效应。打造特色参观学习路线,实现基地环境教育资源“1+1>2”。

       走产业发展之路。有条件、有资源的环境教育基地,可积极探索产业化发展之路,增强基地造血功能及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做好主营产业,持续建设基地。打造基地文化,开发文化产业。依托环境教育基地,开展研学等活动。


       【黄慧诚,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调研组】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最新推荐

建设“零碳”海岸带 助力实现碳中

建设“零碳”海岸带 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要挑战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