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自然生态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自然生态 > 生态旅游 >

安利!走进大自然,开启生态研学之旅

时间:2023-07-19 10:27来源: 中国环境作者:肖琪

字号:TT
       与很多家长带着孩子逛博物馆、进名校不同,这个暑假,来自湖北的王女士选择和孩子一起前往青海湖南岸普式原羚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研学基地(以下简称“普式原羚研学基地”),过一个不一样的假期:既能沉醉于高原湖泊——青海湖的独特自然风光,又能近距离接触高原精灵普氏原羚,了解它背后的保护故事,给孩子别样的自然教育体验。

       近年来,自然教育、生态研学获得越来越多家长的青睐。走进大自然,不仅能看见美丽的风景,还能走进自然这个最好的课堂。

近距离接触普氏原羚,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

       最近颜生云有点忙,忙着为来“普氏原羚研学基地”过暑假的家长和孩子们讲述普氏原羚的保护故事。她是境尚自然普氏原羚研学营的导师,十多年来一直坚持拍摄普氏原羚,同时也是《普氏原羚》纪录片的导演及摄影师。自从2022年,青海湖南岸普氏原羚保护站正式成为首批建立的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自然教育基地之一,来这里体验自然教育课程的游客渐渐变多了,颜生云的生态研学课堂也有了更多听众。

       境尚自然所打造的普氏原羚一日自然研学营包括自然课堂和自然艺术两大主题,其中包括专题讲座课堂——探索普氏原羚及青海湖野生动物,以及观测实验——近距离接触普氏原羚、了解基地植被等。


       “青海湖是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我们的课堂以保护生态,保护野生动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颜生云告诉记者:“‘普氏原羚研学基地’有三大特点和优势:其一,这里有全国唯一的普氏原羚救助、人工驯养繁殖保护站;其二,这里位于前往青海湖二郎剑景区的必经之路上;其三,青海省目前正在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有普氏原羚这样备受关注的珍稀野生动物,也让基地成为生态旅游的最佳目的地。”

       在“普式原羚研学基地”,家长和孩子有机会邂逅特色的高原野生动物,红耳鼠兔、黑颈鹤或者藏狐和猞猁等,探秘植物王国,了解珍稀动植物的保护现状。颜生云告诉记者:“我们设计和打造的活动及课程突出生态环保理念,以生态研学+体验之旅的新模式,融合多元化课程,倡导和引导家长和孩子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告别“自然缺失症”,每个孩子都是独立探索家

       好的自然研学诠释了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既是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方式,也是对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途径,同时还是环境教育的实用手段。在自然研学中,家长和孩子都可以亲密接触自然、了解自然,进而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经常有家长告诉我,听完普氏原羚的保护故事收获满满,基地也渐渐吸引了海内外的游客前来体验。”家长的认可给了颜生云很大的鼓励。

       你好大自然创办人、鸟兽虫木联合发起人彭宇在自然教育领域从业十余年,在他看来,在自然中,会淋雨、会摔跤、有可能被虫咬……但也可能见到彩虹,要面对黑夜的恐惧才能发现萤火虫的美好。因此,经常参加自然教育的孩子,遇到困难会比较淡定,抗挫折能力更强。

       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走进自然、学习自然,站在自然与人类共同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这是自然教育的现实目标。“现在的孩子走进自然的机会太少了,我们期待通过不一样的动物保护故事,传递生态保护理念。引导孩子们成为独立探索家,告别‘自然缺失症’。”颜生云说道。

       如今,中国自然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从事自然教育的机构快速增长,旅游、教育、户外拓展、健身、营地等行业纷纷涌入,期望借助自然教育蓬勃发展的态势,为传统行业转型发展注入新活力。


       行业专家认为,从行业实践上看,从民间发起、自民间开始繁荣是中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的独特性,而如何实现行业从繁荣起步到规范稳定,推动我国自然教育行业走向理性、规范发展之路,则是当前自然教育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中国自然教育还存在缺乏立法与规范、专业机构规模小、专业人才不足等现实问题。尤其是在人才建设方面,高端研究型专业人才极度缺乏,一般从业人员也大都缺乏专业基础和教育背景,部分自然教育机构探索建立自己的人才培训体系,但不成规模。

       专家建议,必须加强规范制定的顶层设计,大力推进自然教育行业标准、指南、规范等制定,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布局,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同时,积极鼓励多元化的社会参与,充分调动各有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的积极性,形成政府支持、社会广泛参与、行业自律规范、资源共享的自然教育发展新格局。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