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自然生态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自然生态 > 生态示范 >

修复栖息地,建立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

守护高山“毛孩子”

时间:2021-08-25 14:52来源: 中国环境报作者:肖琪 单良 龙勇诚

字号:TT


滇金丝猴。龙勇诚摄



丽江老君山自然保护中心。龙勇诚摄



社区巡护员在检查红外相机。单良摄

  清早5:30起床,上山。追寻猴群留下的痕迹,观察并记录相关数据。下午待猴群入睡后,下山。这是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巡护员和德旺的一天。在刚刚结束的拉沙山片区调查工作中,和德旺与同事们一起,对滇金丝猴开展了长达两个月的全方位跟踪调查,他们是离猴群最近的人。

  仰天鼻、粉红唇、大眼睛的滇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一级珍稀濒危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海拔分布最高的灵长类动物之一,它们生活在海拔2700米至4500米的高山森林里,是三江并流区生态健康和生态安全的标志之一。

  如今,滇金丝猴保护工作在云南已开展多年。最直观的保护成效体现在种群数量上:从2005年的1800只增长到现在的3000多只。

  搭建保护网络,建立持续多元参与机制

  对于猴群的生存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的工作人员靳彤博士给出了一个答案——栖息地的完整性。这也是滇金丝猴保护工作发展到现在,依旧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40年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滇金丝猴的生存状况及其栖息地的完整性得到了显著改善。“但仍然面临着保护投入不足、部分栖息地存在保护空缺、各保护管理单元缺少交流合作、栖息地破碎化严重等问题。”靳彤介绍。

  实际上,栖息地的完整意味着滇金丝猴可以获得丰富的食物、水源以及基因交流的机会,实现繁衍生息。如果猴群面对的是一片片破碎的栖息地,那情况则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为了推动滇金丝猴及其栖息地的整体保护,云南省首个野生动物及栖息地保护网络——“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于2019年应运而生。保护网络具体针对滇金丝猴栖息地恢复和廊道建设、填补保护空缺、完善公益保护地建设和社区综合保护,以及全境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等方面开展工作。

  全境保护网络的出现,让保护工作有了统一架构。“对不同区域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变得更有针对性,更加注重全局性和策略性。”靳彤打了个比方:一些级别比较低的保护区往往得到的关注和资源较少,全境保护网络则有助资源平衡和沟通效率提升,搭建起信息共享的平台,分享好的经验和方法,激发基层活力。

  如今,政府主管部门、保护管理机构、公益组织、科研机构、社区、公众和企业等不同社会主体,都参与到全境保护网络的建设中来,网络成员单位增至27家,共支持9家单位开展了14项优先保护行动。

  全境保护网络的力量逐渐壮大,也为保护工作带来了更多积极的改变。例如在监测工作中,统一了红外相机的布设标准和数据的记录标准。“这大大提高了数据收集的有效性。”靳彤说。

  建立公益保护地,开展栖息地修复和廊道建设

  今年在拉沙山开展调查工作的两个月里,和德旺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滇金丝猴。“它们吃嫩叶,所以长期生活在树上。”和德旺介绍道,“猴群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共同生活,一个猴群有可能就有三四个家庭。”

  巡护员都知道,猴群不亲近人,如果人离得太近,它们就会回避。所以开展工作时,大家都要背着望远镜,在离猴群一二十米的地方“数猴子”——分别数清母猴、公猴、小猴的数量。

  “如果人类的活动影响区域进一步扩大,猴群的生存空间势必将会越来越小。”靳彤说。

  过去,受人类活动影响,云南地区的大片森林被分隔成小片,这就意味着猴群栖息地范围的缩小。栖息地碎片化还阻碍了猴群的迁徙,引发更多问题。例如一旦一片栖息地的嫩叶被困守于此的猴群吃完,就会出现“粮食”危机。

  这让开展栖息地修复和廊道建设变得势在必行。去年,在全境保护网络的支持下,云南共实施了3242亩的滇金丝猴栖息地廊道修复造林,共种植云杉23万棵、华山松10万棵,涵盖了云龙天池保护区的龙马山、天子山,云岭保护区的拉沙山、长岩山、白马雪山保护区维西片区柯那村等5个滇金丝猴种群的栖息地。

  “廊道修复是一个持续而漫长的过程,当下我们先将破碎化最严重的森林恢复起来,为滇金丝猴的迁徙提供条件。”靳彤介绍。

  如今,云南省已在滇金丝猴分布区域内建立白马雪山、云龙天池、兰坪云岭、丽江老君山4处保护地。不过,仍然有部分滇金丝猴已知种群、猴群历史分布区及潜在栖息地尚未被纳入自然保护区体系。

  “我们应用公益保护地的模式,建立政府监督、民间管理的公益保护地,希望能覆盖这样的保护空缺。”靳彤介绍。

  探索绿色经济模式,设立滇金丝猴友好社区

  地处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响古箐,生活着由10个“家庭”、60余只滇金丝猴组成的特殊种群,这里是目前云南唯一可供游客近距离观察滇金丝猴的地方。

  朝夕相处之下,巡护员们和这些滇金丝猴建立起特殊的联系:在他们的呼唤下,滇金丝猴会从深山密林现身,这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啧啧称奇。

  “补食的方式,让这一种群的活动范围固定在了较小的区域内,也使它们习惯了人类的存在。” 靳彤介绍,“科学管理下的生态旅游种群,对于保护、研究及公众认识滇金丝猴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开展长期的科学研究及观测。”

  滇金丝猴生态旅游为当地生态效益转化提供了思路。然而探索远不止于此。2020年,在全境保护网络的支持下,滇金丝猴全境保护友好社区项目启动,聚焦研究发展滇金丝猴友好社区和保护品牌产品。前期以丽江老君山的利苴村为切入点,打造生态友好产品品牌,将友好社区理念推广出去,再结合当地民俗文化,进行更多元化的品牌及产品创造。

  而在云龙保护区,绿色友好经济则体现在木栅栏替代项目中。过去,为了防止牲口和野生动物入侵农田,这里的人们靠砍伐周边树木制成木栅栏作障碍物。如今,木栅栏被经济作物木瓜和花椒树代替。随着木瓜和花椒进入成熟季,农户增收有了新路子。

  不仅如此,老君山还建立了滇金丝猴自然中心,开发以滇金丝猴为主题的自然教育课程和体验活动。“这个中心未来可以不断复制到各个猴群分布的区域中,让当地老百姓从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的服务中获得新的发展机会。”靳彤介绍。

  “我有很多机会接触猴群,也见到了猴群之间相互帮助的画面,这让我感觉它们跟人很像。”和德旺充满信心,“我要好好保护它们,也要把猴群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