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自然生态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自然生态 > 优美乡镇 >

从一杯橙汁到一座生态城市,忠县绿色基底滋养出“甜蜜”产业

时间:2023-08-17 10:03来源: 中国环境APP作者:余常海

字号:TT
       盛夏时节的重庆市忠县,一望无际的柑橘林随山势起伏,清新的果香、花香混合着泥土的芳香弥漫山间田野。经过20多年的接力发展,重庆市忠县已从农户零星种植柑橘发展为拥有近40万亩柑橘海,被授予“中国柑橘城”的称号。

       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是忠县柑橘产业的核心区,如今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立足柑橘产业,塑造特色化、品质化的生态产品,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再到一座生态城市,忠县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与绿水青山的高颜值相得益彰的田园生态路径,探索出了一条柑橘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也成功入选第四批重庆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以草治草”的生态智慧

       “在果园种‘野豌豆’,提高了柑橘的含糖量,还免除了施肥成本,减少了水土流失,一举三得。”在忠县石宝镇太平村种植大户贺金生的果园里,种植着这种俗称“野豌豆”,又名苕子、巢菜、蓝花草的草本植物,这是忠县探索出的适合本地化肥减量及有机肥替代化肥,可复制可推广的“苕子绿肥+”模式。


       “用生态制衡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实现绿色发展。”忠县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种植“苕子绿肥”最大优点是“以草治草”——苕子绿肥长势旺盛,可排挤杂草生长空间,从而减少除草剂使用,节约购药成本和人工除草成本,更重要的是苕子绿肥不仅不会与农作物争夺营养,反而实现“两降两升”:降低土壤农残和污染,降低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提升果实品质。

       如今像贺金生一样,忠县有超过110家农业企业种植这种俗称野豌豆的苕子绿肥5万亩。此外,以草治草,以色诱捕、以虫治虫、诱蝇球除虫、太阳能紫外灯灭虫等绿色种植技术也在忠县的田间、果园间大力推广运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明显,为全县山地铺起了一张生态防护网,“绿色基底”也更加夯实。

从果肉到果皮的焕发新生

       位于忠县的重庆派森百橙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派森百”),新鲜柑橘源源不断地进入国内第一条NFC橙汁示范生产线,在经过清洗、分级、榨汁等程序后,变身为原汁原味的“零添加”鲜橙汁。

       事实上,橙汁只是柑橘加工产业链的起点。在派森百的生产线上,柑橘变成了20余种产品:果肉制成橙汁、果酒、橘蓉等,果皮提取制作成精油,还有橘花茶,柑橘酒等。

       更为精妙的是,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研究团队掌握了真菌发酵、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柑橘皮渣处理成适合果蔬生长的有机肥,甚至从皮渣中提炼出抗癌药物原料——橘皮甙。

       如今,科研团队更是采用“好氧”和“厌氧”菌种发酵低能耗处理技术,进一步提升了皮渣饲料和肥料的效能,果渣有机肥还田到果园能有效改良土壤结构,饲料则充分利用橙皮药用价值增强猪禽免疫力,取代抗生素并替代50%粮食喂养猪禽,解决了柑橘皮渣污染环境制约柑橘橙汁加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忠县也开启了“种养结合、资源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依托柑橘发展起了林上蜂、橘园鸡、橘香猪等养殖产业,吃橘饲料长大的橘香猪,肉质清新甘甜,比普通猪肉贵4倍以上,有力推动了柑橘产业的绿色发展。

多元融合收获的“甜蜜产业”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良的体育设施,如今,忠县新立镇成为市民乡村旅游打卡地,彩色马拉松赛道上,跑步、骑行的游人络绎不绝,万亩橘园里的农家小院里,坐满了休闲品茶的人群,置身于天然“氧吧”,感受山水果园魅力。

       在新立镇邹家院子片区,“农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已成为现实。紧邻田园马拉松廊道的一家餐馆生意红火,而这座二层楼房原本属于本村村民张红,不久前一个运营团队找上门来,希望与张红合开餐馆,张红以房产入股,运营团队负责经营管理,双方一拍即合。

       “我出房子,他们出运营技术,大家互利共赢。”张红告诉记者,村里面不少村民都拿出闲置的民房入股,政府则整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将其改造成青瓦白墙的民宿,交由民宿运营团队经营,村民既能当服务员拿工资,也能坐享股东收益。

       如今,依托稻梦空间、橘乡荷海等热门旅游景点,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内开发出农家乐、餐馆30余家,酒店、宾馆及民宿20余家,乡村文艺演出工作室2家,充分展示原自然风光、本地居民风俗、原民居特色,为到来的游客提供新鲜柑橘观赏、特色民宿、橘艺手工等旅游产品,并积极培育“休闲采摘”等新业态,依托四季采摘园、生态蔬果园,还有序推进了桃李、猕猴桃、蔬菜等多种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实现了农业、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也成就了村民的幸福“甜蜜产业”。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