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杂志网移动版

主页 > 公众参与 > 绿色行动 >

科普中国星空讲坛邀公众解码科学世界

  今日,“迈向高水平自立自强”科普中国星空讲坛全国科普日特别活动在京举行。讲坛邀请了五位来自航天科技、海洋资源、水利水电、超导技术、气象预报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带领公众感受我国科研工作背后的精神图谱和智慧力量。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罗会仟从近期火爆全球的“室温超导”入题,讲述了我国科学家在超导领域攻坚求索、守正创新的故事。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科研条件较为落后,彼时国内几乎没有与超导相关的研究。直至上世纪80年代,在高温超导领域才有了液氮温区的突破。而如今,我国已在铁基超导为代表的系列超导材料、机理和应用研究位于国际最前沿,在该领域从“并跑”升级为“领跑”,为世界超导研究开辟了新方向,且设计和预测新型超导材料也在近期成为可能。

  超导研究之路没有终点,因其有绝对的零电阻、完全的抗磁性和宏观量子现象,而被人类赋予了无穷无尽的想象。“未来,如果可实用化超导材料得到广泛应用,那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罗会仟畅想,在超导材料的加持下,在空中建房、会飞汽车和超高速交通都或将成为现实。

  当前,在对外太空生物探索能力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还有一群科学家把目光投向南极,尝试在地球探索地外生命。据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何剑锋介绍,南极冰下湖泊中的生态系统,在数百万年的相对孤立中进化,可能会提供地球上独特的生命形态。有朝一日,冰下湖泊或成为在太阳系乃至外太阳系发现生命的路标。

  何剑锋表示,多年的南极冰盖深部钻探技术装备积累,为我国冰下湖钻探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将在“十四五”期间,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南极考察后勤保障的支持,优化现有的无污染冰下湖钻。且拟通过热水钻钻穿冰盖的上部冰层,利用无污染冰下湖钻,钻穿下部冰层到达冰下湖,获取冰下湖的基础环境数据和样品,为探秘地球古老环境和极端环境古老生命做出中国贡献。

  同样是探索未知,“靠天吃饭”的气象预报工作也面临着重重挑战。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研究员陈明轩回溯过往,自2001年开始,中国气象局联合多家单位,自主研究并初步建立了新一代多尺度通用资料同化和数值天气预报系统GRAPES。“取意中文‘葡萄’,正是希望葡萄能酿成美酒,支持我国的天气预报事业发展。”二十多年后,我国已基本建成12.5公里分辨率全球模式及集合四维变分同化系统,并构建了从全球到区域一体化的数值预报业务体系,“尽管仍与发达国家有差距,但我们一直在迎头追赶”。

  在陈明轩看来,今后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极端天气挑战,也要迎接空间精细到十米级、米级,甚至时间精准到几分钟、几十秒的“窗口期”的预报。唯有加强基础研究、加大科学试验力度、用好数值预报模式和人工智能新技术,实现“双轮”驱动,才能一定吃好“靠天”这碗饭。

  另悉,主题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的2023全国科普日活动,将于9月17日至23日在全国各地集中开展,主场活动将于9月16日至24日在北京石景山首钢园举办。届时,展览汇聚全国104个单位、360个展项,囊括科学技术惠民生、科学普及嘉年华、科学教育做加法等五大板块,以及户外应急科普体验区、国际科学传播交流区和元宇宙VR体验空间。 (责任编辑:w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