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环境经济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环境经济 > 环保技术 >

内蒙古持续推进荒漠生态气象工作——气象科技赋能生态治理

时间:2023-08-25 16:37来源: 中国气象报社作者:刘蕊

字号:TT
       8月15日,我们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生态保护问题,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他强调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近年来,内蒙古持续推进荒漠生态气象工作,完善生态气象观测体系,攻关荒漠生态气象科技,助力开展“飞机播种造林”“一亿棵梭梭”等防风固沙项目,自觉担起“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责任,特别是针对近两年沙尘天气明显增多的现状,在沙尘移动路径上新规划一批沙尘专项监测站网,并计划开展沙尘源区普查工作,以实实在在的作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

荒漠区气象和生态同址监测 筑牢科学数据根基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内蒙古有大好的草原风光,但也有成片的荒漠、戈壁,如何科学治理生态问题,建好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治理必须以基础气象要素数据为依据,精密监测对于掌握沙漠气象条件及其发展演变至关重要。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减灾处副处长王鹏飞提到,自全国首个荒漠生态气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荒漠生态气象中心成立以来,气象部门不断优化观测站网建设,重点加强针对山地垂直地带环境变异、沙漠腹地环境特征、戈壁气候特征等科学研究方向的观测;将生态气象观测空白区和关键区作为重点,实现气象和生态要素同址精密观测,建设生态野外科学试验基地。2018年以来,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以及贺兰山等重点区域陆续布设了38个六要素自动气象站。

       针对沙漠、沙地的气象及土壤要素观测,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已建成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74个,针对地下水位、沙尘天气、土壤风蚀度、植被和物候等均布设了监测系统。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科研所副高级工程师苗百岭基于实地调查和卫星遥感技术开展的荒漠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估工作,为把握沙地空间分布情况提供依据。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科研团队在动态监测研究过程中,提出“明安沙地、川井沙地”等未被关注的沙化土地区域,并为土地沙化形成机理、土地沙化生态效益、生态系统演化评估等方面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通过对近年来持续扩张的巴彦温都尔沙漠进行实地监测,分析了小规模沙被的特殊性和重要价值,助力山地沙被的形成机理研究。

生态系统协同研究 支撑生态治理及效果评估

       近年来,我国北方生态治理效果显著,荒漠区有暖湿化发展趋势,植被盖度和草产量大幅度提高。然而,现阶段急需开展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工作。为此,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气象局工程师汤永康提出相应解决方案,认为当地气象部门应以地面生态调查为基础,可结合遥感和数学模型,定量评估近10年该区域稳固沙尘功能、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及水资源调节功能的变迁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定量研究彼此间的协同关系,同时开展 2050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预测研究。上述研究成果对当地生态系统管理、风沙源治理、生态治理绩效评估与决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科学支撑价值。

       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尤为敏感,开展降水变化对地上、地下生物多样性及二者级联效应对土壤多功能性的研究十分必要。当地气象部门积极开展降水变化对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多功能性影响及其潜在驱动机制的研究,这一研究成果对今后阿拉善荒漠草地养分管理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十分重要。

       另外,当地气象部门也与环境保护组织在腾格里沙漠边缘共建自动气象站,为其荒漠化防治示范基地、“一亿棵梭梭”项目等提供基础数据。

瞄准防沙治沙发力 服务生态工程项目

       面向生态治理背景下的生产需求,气象部门的荒漠生态气象监测及研究工作以防沙治沙工程为切入点,重点解决荒漠生态气候条件下适合种什么、如何规划植被密度、什么时候种、在什么地方种等问题——

       在“飞机播种造林”防风固沙项目中,当地气象部门结合降水量、空气湿度、风、温度等要素,并考虑灾害性天气,为项目组提供适宜期预报,为防风固沙造林项目实施提供依据。

       在“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库区生态治理工程”项目中,针对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投入运行以来乌海湖周边区域裸露河床上淤积粉尘遇风造成扬尘污染问题,充分发挥气象站网优势,靶向开展乌海湖库区局地沙尘天气起沙源区及裸露河床情况监测,分析局地沙尘天气起因,为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治理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近十年来,我国生态治理不断取得新成效。一座沙丘的治理与消失,一片沙柳林的绿意盎然,其背后都有气象工作者辛勤的付出,正是他们在荒漠生态气象观测、科学研究、预报预警服务等方面的持久耕耘,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气象根基。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