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环境教育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环境教育 > 环保百科 >

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国际日|我们为何要保护“海上森林”?

时间:2023-07-26 16:09来源: 中国环境作者:肖琪

字号:TT
       如果这几天,你走进一片红树林,会看到招潮蟹在泥泞的滩涂上机敏地爬行着,弹涂鱼在小水坑里突然地跳动。一抬头,比人还高的秋茄正开着花或结了果。

       如果你没有走进红树林,只是远远地看着它,它茂密的树冠上有可能栖息着水鸟,当鸟儿扑腾一下飞向远方时,一片壮阔的海上森林就呈现在眼前。

       今天是“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国际日”,在这个为保护红树林而设置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走进红树林的世界,了解它的重要生态功能及保护现状。


是“海岸卫士”“海洋绿肺”,更是珍稀濒危水禽的重要栖息地

       在海陆交界的冲积滩涂上,生长着由木榄、秋茄、桐花树、白骨壤等组成的木本植物群落。这些植物因植株内富含单宁酸,裸露在空气中的木材会氧化后变红,故得名“红树林”。

       红树林是滨海社区抵御气候灾害的关键屏障,同时作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固碳效率最高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之一,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稳定全球气候,意义重大。

       在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红树林像母亲庇护孩子一样,维持着一个食物链复杂的高生产力系统。这里有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涵养着红树植物、半红树植物、红树林伴生植物及水体浮游植物,以及鱼类、底栖动物、浮游动物、鸟类和昆虫。

       潮起潮落间,生命生生不息。每天,当潮水静静涨上来时,几乎全部淹没红树林枝干,只露树冠,让红树林宛如海上的“绿岛”;当潮水退却时,栖息于红树林内种类繁多的鱼、虾、蟹、贝、浮游生物及鸟类纷纷“登台”。一涨一退之间,来自陆地和海洋的物质以及能量就此交流。

       作为生物多样性丰富、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红树林生长茂密的地方一般都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不仅为其他生物也为人类提供着食物。

       红树林的另一重要生态效益是它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能有效地滞留陆地来沙,减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茂密高大的枝体宛如一道道绿色长城,有效抵御风浪袭击。

       然而,红树林湿地也是受到严重破坏的生态系统之一。20世纪后半叶,全球的红树林消失了35%,而中国更是损失了73%的红树林面积。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已知的红树林仅270平方公里,见于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澳门、香港和台湾,浙江南部是其分布的最北端。

       当前,气候变化的影响不断显现,保护和恢复红树林湿地对减缓气候变化,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影响至关重要。


成功恢复红树林需遵循“基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理念”原则

       红树林对保护海岸、改善渔业有重要作用。世界需要红树林,但许多地方的红树林已经消失或正在退化,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恢复。按照目前修复的现状来看,种植是普遍的恢复措施,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一味地推崇人工修复,而是要持续探索自然恢复与适度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来说还需要提供有利的生物物理和社会经济条件。

       首先,确保生物物理条件适合恢复红树林。红树林的消失和退化可能是由于红树林地被转为其他用途、水文条件变化、外来物种入侵或其他原因。国内除了港口河道工程建设之外,还有20世纪大规模的围垦养殖造成的红树林面积锐减,这两者都是很重要的红树林面积减少的原因。

       要恢复健康的红树林,就需要恢复有利于红树林生长的生物物理条件。比如水产养殖塘的红树林恢复需要平整地面、恢复水系连通,通过有策略地打破塘堤,恢复原有的潮沟系统来实现。其次,要确保社会经济条件允许红树林恢复。

       此外,在可能的情况下,需要持续探索红树林的可持续资源利用方法方案。如果红树林恢复较好,海岸的安全性、渔业、水产养殖和固碳功能都能得到提升和改善。那什么才是成功的红树林恢复?

       从实效性的角度,目前国内的许多红树林修复工程成功与否,主要看成活率和造林面积是否达标。此外,也可以评估其环境指标,如水质、沉积物;生物指标,如植被、鸟类、底栖生物等。这些指标能反映出红树林的生态环境是否改善、生物多样性是否提升等。

       近年来,我国对红树林的保护越来越重视,通过严格保护和大规模人工造林,2000年以来我国遏制了红树林面积下降的趋势,红树林面积稳步增加,建立了52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地,55%的红树林被纳入保护地范围。

       未来,我们将重建海上森林,让更多人了解红树林、保护红树林。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