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1.7万亿能否让中国挥别雾霾围城

时间:2014-02-18 15:48来源: 法制日报作者:郄建荣

字号:TT
    进入2014年采暖季之后,本已冲出雾霾的北京在1月16日这天再次被雾霾包裹,中央气象台为此发布霾黄色预警,提醒呼吸道疾病患者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可带上口罩。
    “打开窗户,啥也看不见,还以为自己眼睛瞎了。”这句黑色幽默留给人更深的记忆是过去一年挥之不去的雾霾污染。来自环保部的消息称,2013年12月16日至24日的9天中,有45个城市发生了重度及以上污染。
    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国十条),“国十条”明确了大气污染防治的时间安排:力争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具体指标是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
    据环保专家预测,要实现“国十条”提出的大气污染治理目标,需要投入资金1.7万亿元。2013年10月13日,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周长益呼吁,既要关注发展,又要关注其中所付出的代价。
    1.7万亿是不是发展的代价?治理雾霾污染应该算算经济账。
 
    45个城市连续9天遭遇严重污染
 
    2012年2月,国务院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环保部提出了分阶段实施的要求。根据环保部的要求,2013年元月一日起,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等共74个城市,应按照空气质量新标准要求,开展监测并实时发布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臭氧(O3)、一氧化碳(CO)和细颗粒物(PM2.5)等6项基本项目的实时监测数据和AQI指数等信息。
    雾霾来袭选择了与新空气质量标准实施同步。
    2013年1月13日上午9时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显示,北京市除定陵、八达岭、密云水库外,其余区域空气质量指数(AQI)全部达到极值500,这也是六级严重污染中的最高级。
    其实,这还只是序曲。接下来的半个多月,雾霾持续疯狂。1月29日,环保部有关负责人通报说,中国部分城市近日受大范围雾霾天气影响,空气质量明显下降。截至29日上午10时,在过去的24小时内,我国中东部地区受雾霾天气影响逐渐扩大,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等城市空气质量为六级,属严重污染;郑州、武汉、西安、合肥、南京、沈阳、长春等城市空气质量为五级,属重度污染。
    2013年1月24日,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会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脱稿对雾霾污染给予了回应。周生贤说,近日出现的长时间大范围雾霾天气,影响17个省(区、市),约占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受影响人口达6亿。
    2012年3月3日,就新颁布的空气质量新标准,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曾在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新标准仅仅与世界‘低轨’相接。”
    虽然新标准连接的只是世界低轨,但是,吴晓青坦陈,新标准实施后,全国将有2/3的城市达不到空气质量要求。
    当时,吴晓青的这番警告对于公众来说不过是个数据。超乎人们的想象,10个月后,当天安门广场在雾霾中若隐若现,当四分之一的国土被雾霾笼罩的时候,人们似乎才从数据的警告中醒过神来,雾霾原来如此威猛。
    事实上,雾霾发威并不仅仅是在冬天采暖季。秋季是北京最美的季节,然而,雾霾的不断骚扰彻底颠覆了北京秋天的美丽,最美的季节在2013年的北京没有出现。
    进入2013年12月以来,全国大部分城市再次进入采暖季,雾霾也随之而来。面对持续重度污染,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江苏省南京市先后做出中小学生停课的安排。12月15日,环保部有关负责人向媒体通报称,16日以来,我国部分城市持续出现空气重污染过程,多个城市连续多日空气质量属重度污染或严重污染。 
    这位负责人表示,根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监测结果表明,12月16日至24日的9天中,有45个城市发生了重度及以上污染。其中,石家庄、邢台、衡水等3个城市连续9天发生重度及以上污染;哈尔滨、西安、武汉、邯郸、保定等5个城市发生了8天重度及以上污染;郑州市发生了7天重度及以上污染;长春、合肥、淮安等3个城市发生了6天重度及以上污染;沈阳、长沙、沧州、廊坊等4个城市发生了5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津、济南、太原等3个城市发生了4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南京、南宁、唐山、连云港、徐州、宿迁等6个城市发生了3天重度及以上污染,主要污染物为PM2.5和PM10。 
     1.7万亿是不是发展所付出的代价
 
    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十条”提出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目标。“国十条”提出的奋斗目标是:经过五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具体指标是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早在“国十条”正式发布前,据媒体报道,环保部即对治理大气污染所需要投入的资金进行过测算。
    据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在7月27日报道,7月24日时任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司长赵华林在举行的环保产业政策报告与服务业发展研讨会上透露,2013-      2017年间,我国将投入1.7万亿进行大气污染治理。
    1.7万亿也就是完成“国十条”五年目标所需要投入的资金量。
    1.7万亿在资深环保人士看来并不算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环境服务业商会秘书长骆建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明就表示,要实现国家层面“国十条”规定的目标,5年1.7万亿元投入并不算多,可能还远远不够。
    骆建华以治理“黄标车”为例称,目前,我国急需淘汰的“黄标车”约1500万辆,以年均淘汰300万辆算,完成全部淘汰需要5年。“按照淘汰一辆‘黄标车’需要1至2万元补贴测算,1500万辆黄标车需投入2000至3000亿元。” 骆建华说,这仅仅是“国十条”五大治理措施的一个方面。
    5年治理大气污染需要投入1.7万亿,平均每年大概需要投入0.34万亿。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GDP的总量大约可以达到62万亿。如果以2013年GDP总量算,我国每年治理大气污染所投入的资金量占到了当年GDP的千分之五。
    显然,对于一年的GDP总量来说,每年治理大气污染所需要的资金投入量并非小数目。
    有关部门亦关注到了治理大气污染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2013年10月13日,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周长益在《环境保护》杂志召开的以“聚焦雾霾,改善空气环境质量”为主题的论坛上提出,既要关注发展,又要关注其中所付出的代价。
    周长益说,目前,我国二氧化碳减排压力非常大,中国已成为二氧化碳排放全球第一的国家,而且,全球二氧化碳70%的增量是在中国增加的。在披露了这一组数据后,周长益警告说,“既要关注发展,又要关注其中所付出的代价。” 
    当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1.7万亿投资或可拉动2.5万亿GDP的增长。
    那么,这1.7万亿大气污染治理资金到底是经济发展所付出的代价还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这个问题值得相关部门仔细论证。不能只管投入,不问为何投入。如此下去,我国经济持续为环保埋单的局面何时终结?
 
    “先污染后治理”道路未能幸免
 
    “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从中国提出污染治理的那一天起,这句话便一路伴随。
    如果说,在雾霾大范围来袭之前,我们似乎还无法判断我国是否已经重蹈西方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那么,去年开始的愈演愈演烈的雾霾污染则毫无疑问证明,西方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中国未能幸免。
    据专家介绍,雾霾的形成除了天气条件有一定影响外,与污染物持续聚集密切相关。针对去年1月初,北京发生的严重雾霾污染天气,专家就分析称,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等这些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量大,是造成2013年1月北京空气严重污染的根本原因。
    说到雾霾污染,环保部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专家曾透露,“十一五”特别是“十一五”后期,国家就污染减排上了很多治理设施。之所以没能治服雾霾,主要是经济结构问题没有解决的同时,工业的重型化也逐步加剧。比如,“钢铁和水泥产能过剩主要是‘十一五’提速的”。这位负责人说,在“十一五”初期,燃煤只有20亿吨,现在已经接近40亿吨。    
    环境保护部华北督查中心原主任、现环境保护部科技司司长熊跃辉说,2013年年初,华北督查中心对华北地区的钢铁企业进行了全面排查,“可以说是家家必到,一共走了298家钢铁企业,通过排查发现,华北地区70%以上的钢铁企业都存在超标排污的问题。”熊跃辉表示,一些钢铁企业根本就没有污染治理设施。
    2014年1月14日,包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在内的数家环保组织联合人民大学环境政策研究所发布了《蓝天路线图II启动实时公开》报告。这份报告称,山东、浙江以及河北省的一些企业在重污染的天气情况下仍然严重超标排放大气污染物。
     2006年9月7日,原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曾首次发布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也称绿色GDP报告。根据这份报告, 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
   以雾霾污染为例,我国亟待重启绿色GDP研究,只有算清楚了经济发展背后的代价才能减少代价的付出;才能认清“先污染后治理”道路不能走的原因。
这一次来袭的是雾霾,对付它需要付出投入1.7万亿。下一次来袭又是谁?又需要投入多少治理资金?再下一次呢?……发展的代价仅仅是钱吗?不是,还有十几亿人的健康!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