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破解生计与景观的纠结

时间:2015-11-19 14:25来源: 未知作者:冯应馨

字号:TT

北京市密云水库上游密云县冯家峪镇帽石沟村实施保育工程前后对比图。
    “从北京市区开车往北一小时,就像是从第一世界到了第三世界。”这话虽是戏谑,却极为贴切地形容了大都市与其水源地之间的经济差距。
    密云水库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湖,总库容43.75亿立方米。水库流域地跨河北省滦平、兴隆、承德等9个县市,以及北京市密云、怀柔、延庆等4个区县,总面积15788平方公里,是中国最重要的水源保护区。  据统计,水库每年向北京市区供水量达到4.8 亿立方米,担负着北京市1700万居民80%的饮用水供给重任。考虑到众多人口对其的巨大依赖性,因此密云水库流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都市饮用水源地。
    长期以来,为了保障饮用水供给的安全稳定,水源保护地和保护区以内,树不能伐,地不能耕,楼不能建,更不必说工业的发展在整个上游地区都有诸多的限制。
    在北京市2014年7月出台的《进一步加强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显示,保护区内共计10.33万亩耕地被要求恢复原状,17家养殖场将全部被关闭,同时,一级保护区内严禁无证捕捞,严禁从事垂钓、烧烤、观光、游玩等活动,严禁新建与水源保护无关的各类设施,严禁区域内村庄接纳外来人口,最终密云水库将实现全封闭式管理。
    可以预见,这些强有力的政策必将获得较好的生态效益,但无疑也使得流域内居民的生计受到影响。“靠山不能吃山,靠水不能吃水”,水源地保护与当地村民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

生计、景观共同发展
    “生计与景观战略(LLS)”项目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针对当前世界面临的贫困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两大紧迫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启动实施的项目,其目的是从景观角度认识并解决森林与生计关系问题。这也正是密云水库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2007年9月,北京林学会联合IUCN中国代表处,在密云水库流域实施了“森林景观恢复与生计改善项目”,以此来探索在景观尺度上推动林业社区生态保护和生计改善协调发展。
     密云县新城子镇的花园村是此次项目的示范区之一,地处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麓,同时也属于密云水库二级水源保护区。花园村总面积796.4公顷,其中林地面积700公顷。全村共658人,2006年人均总收入约4500元,仅占北京市人均收入的12.5%。
    “示范区人均收入增加25%”,这是项目实施的明确目标。为此,项目组采取了增加林副产品进入市场的机会,制定多方参与的合理森林经营方案,对生态公益林进行近自然经营,开展利益相关方能力建设,促进跨区域、跨部门间的合作等多项措施。
    在山区,青壮年多数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和妇女无法实施森林经营。项目组则通过培养林务员的方式来吸纳劳动力,42位村民接受专业技术培训后正式上岗。村民一来有了每月的固定收入,二来森林经营间伐的木材由村民自行支配,成为新的收入来源。此外,林道的修缮为今后开展森林经营和民俗旅游活动创造了条件,间接促进了社区居民收入的提高。
    另一方面,森林经营还拓展了林木生长空间,既保护了乡土树种,还丰富了生物多样性,促进了森林景观恢复。
    如今的花园村,原先被破坏的森林景观已经逐渐恢复,小山村在绿色掩映下,充满诗情画意。在这里,美丽乡村梦想正在变为现实:山村美了,游人也多了,村民有了新的生计,生活一天天富裕起来。
    “我一天的劳务补助有50多元,如果一年参加森林经营的时间有3个月,就能挣到4000多元,还不耽误自家的农活,这事多好!”参与森林经营的花园村林务员表达了自己对项目的认可。
    密云水库“生计与景观恢复”项目共研发出植被恢复、近自然森林经营、中幼林抚育、封山育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果园等6 种饮用水源地保护综合技术模式,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 15189.9 公顷。同时,建立了跨地区、跨部门合作交流的平台,提高了流域综合管理水平;建立流域内不同利益相关群体的对话交流机制;开展能力建设活动,提高当地农民的环境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与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开展多项水源保护和森林水文的技术试验和研究。

多方伙伴共同保育
    大都市饮用水源地安全问题事关民生和社会安定,近年来,也是都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扩张,导致城市用水数量“爆炸式”增长,加之气候连年干旱等自然因素,从而引起大都市饮用水短缺和污染等问题。目前,北京人均可用水量是135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全球水平的1/30。此外,还衍生出上游水源涵养林质量功能不足、饮用水源地社区贫困等一系列自然和社会问题。
    但是,水源地保护既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也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跨区域、跨部门,涉及行业部门和专业领域众多。全球范围内,都急于寻求一种创造性解决大都市用水源地保护问题的有效举措。
    2013 年5月,北京林学会联合世界知名环保组织森林趋势(Forest Trends)、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在北京发起成立大都市饮用水源地保护伙伴关系(PMWP),致力于建立解决全球都市饮用水源地保护问题的合作交流网络,通过技术合 作交流、政策调研、信息分享和能力建设等机制途径,采用跨学科、多视角的方法, 创造性地解决饮用水源地保护中出现的各种自然、社会和经济问题,保障全球都市饮用水安全。
    截止目前,该伙伴成员包括北京、天津、重庆、深圳、武汉、石家庄等16 个城市以及来自 15 个国家的 25 家国际机构,并已在亚、非、拉美等多个国家地区,成功实施了多个饮用水源地保护项目。
    其中,大都市饮用水源地保护伙伴关系着重引入了“流域服务投资”这种具有更多成本效益及公平的方式来管理水资源,以确保清洁、安全、充足的水源。
    流域服务投资是指一系列财政机制,如直接的现金补偿、可交易的信及技术支持等,主要为在自然基础设施投资上提供激励,旨在利用市场机制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为传统管理提供补充机制。如今,这种方法的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2011 年流域服务投资超过了 81 亿美元。

保护基金做后盾
    2015年8月28日,大都市饮用水源地保护伙伴关系成员北京林学会、中国绿发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6家单位联合美国知名环境咨询公司共同发起成立“大都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基金”。
    “谁受益,谁付费”是水源地保护基金的核心理念。通过合理政策、机制设计,通过社会融资的方式,鼓励企业、个人参与水源地保护工作,最终实现都市水源地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球已有100余个正在运作之中的水源地基金。
    “用水和保水人的经济差别是巨大的”,北京林学会秘书长王小平介绍,该基金将通过下游企业、个人向基金捐资,以投资上游水源地保护项目的形式,实现下游使用者向上游农户和社区购买水量增加、水质改善等流域生态服务,最终实现都市饮用水源地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发起成立后,将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用于密云水库上游水源地保护、水源地基金平台建设、下游监测和意识教育三个领域,并随着基金的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复制推广密云经验至全国,乃至其他国际都市。此外,基金创造性的引入了投资效益核算。所有基金投资的水源地保护项目都会采用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并结合水文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让投资人清楚地了解到每一元钱取得的保护效益是多少,以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
    启动仪式当天,中国绿发会、蒙草抗旱等五家机构共同向基金捐赠10万元。一个共同协作多方参与的水源地保护机制正在形成。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