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服务乡村, 先送“软资产”

时间:2016-04-25 14:43来源: 未知作者:蒋好书

字号:TT

 
RCR 乡村志愿服务缘起
    2 013 年5 月,受北京光华设计基金会理事长张琦老师之邀,我作为一名志愿者,参与策划了2015 年世界绿色设计论坛扬州峰会中的首届“世界乡村设计(ruraldesign)分论坛”公益活动。在那场以绿色设计为主题的峰会主会场上,我们那个以“农村范儿”为标志的分会场,前来参会的中外嘉宾出乎意料的多,讨论也格外热烈。“乡村设计”这个主题,因为切题及时、学术视野宽阔、外延丰富和“接地气”的公益视角,还获得了包括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路甬祥等领导和专家在内的诸多知名人士的关注和鼓励。
    当时,我们邀请了一批长期从事中外乡村研究和设计的专家与会, 如来自美国的DeweyThorbeck、来自台湾的谢英俊和来自内地的张安蒙、孙君等。这些老师不约而同谈到了传统乡土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谈到了乡愁,谈到了蒋好书
生态保护,更谈到了中国乡村发展之路上的诸多困惑与挑战。
    在很多专家看来,“乡村问题”不是小问题,尽管现代化改善了大部分中国城乡居民的生活,但中国乡村文化特色以及与之相关的记忆的消失,就像生物多样性消失一样,一旦失去就将难以恢复。而由于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对于乡村的看法和期待都不一样,在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乡村之美注定不会被所有人所理解和认知。而任何一个人要了解乡村、服务乡村,必须有知行合一的决心,跨学科交流的视野,甚至产学研上下游打通的能耐,要“上得了厅堂、下得了泥塘”,回到乡村去改变这一切。
    乡村发展到底还需要什么呢?作为一个曾经在乡村度过美好童年、对乡村抱有难以割舍情怀的“乡愁者”,我也被这次活动深深打动,陷入了思考。中国很多乡村在卫生和居住条件上为什么难以改善?乡村的污染该怎么治理?为什么乡村产业常常十分脆弱、收入微薄?为什么乡亲们常常是自卑、沉默、难以自我表达?乡村的传统文化到底还有没有生命力?传统社区关系改变后将如何实现有效的自我治理? 那些面临转型时期无所适从的老人们,以及那些漂泊打工的农二代,他们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于是,我向张老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发起一个志愿行动,与更多在城市发展的青年知识分子一起,努力从世界乡村发展的优秀经验中汲取养分,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回头反哺自己的家乡、帮助更多中国乡村和乡亲们过上更加有尊严有品质、不亚于欧美日韩的现代乡村生活?能不能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好参与、有成果、能运用的乡村文化志愿服务之路?
    说起志愿者来,人们并不陌生。以我本人为例,在2014年前,我也做过很多“次”的志愿者,有养老助学的、有捐款捐物的、有大型赛事的、有培训讲课的,甚至还有很多到村里去“调研”,也就是“写感想”的。但很多志愿服务却是走马观花,并没有真正触到基层社会的本质。而这一次想到乡村志愿者时,我却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也给自己下了一个任务,那就是:乡村文化志愿服务不同于以上任何一种,它要求的素质必须是“专业”,而且,乡村文化志愿者的核心价值就在于“造血”,其服务不仅仅需要有“次数”的衡量,更应该有“程度”、“深度”、“价值”、“贡献”的衡量。只有像专业人士那样,和真正的专家一起,认真地研究、思考、关注、参与乡村建设,并且扎扎实实地探索乡村发展的内在规律,把自己的知识结构调整到符合乡村需求的目标上,才能真正从老百姓角度出发,为乡村带来专业化的、按需提供的资源,为乡村自我发展带来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乡村志愿服务,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人的“第二职业”。
    我的这些理念,很快得到了张琦老师的认可,于是,在朋友们的帮助下,2014年4月23日,在北京中科院图书馆会议厅,我和张琦老师,与一群同样有志于推动乡村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老师、朋友、青年志愿者们一起,共同发起了RCR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行动(Rural Culture Renewal,乡村文化的修复、传承、振兴与再生,简称RCR),并向社会发出了一份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倡议书。随后,很多朋友纷纷加入,而借助这些朋友,我们又惊喜地发现,在全国各地正在悄然兴起的“返乡新农人”、“乡村设计师”们,仿佛涓涓细流,也开始从四面八方向我们靠近。

形成乡村志愿服务体系
    RCR志愿者行动在2014年4月发起后,在各界老师、专家、朋友支持下,很快形成了一批学术、活动、项目公益策划团队,推出了“乡村文化人”公众号和“乡村360”网站,开始组织每月一期的知识沙龙及乡建培训,以及多期下乡实践服务活动。愿意扶持乡村“创客”发展的中关村创业机构“洋葱投”为志愿行动筹集了下乡服务和日常工作的基本经费,几位愿意参与此项工作的专职骨干也加入进来。
    在学术策划上,来自北大的考古学博士候选人杨兆凯、来自《建筑技艺》杂志的编辑杨永悦、以及后来的社科院宗教学博士陈进国等,不遗余力地为构建一个跨学科的乡村文化视野奔走,推动了RCRA(北京志愿者联合会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简称RCRA)每月一期的学术沙龙先后在中科院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落地,形成了一系列的学术研究成果,并于2015年10月促成了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WRDC)的成立及首届“世界乡村发展论坛”的举办。 目前该委员会由中国三农“名家”温铁军老师任主任,阵容包括了国内诸多重点高校的环境、乡村相关学科资深专家,已成为世界乡村跨学科研究对话的一个良好平台。
    在RCR志愿行动的初期,如何具体为乡村提供有用的服务呢? 理论和方法的梳理极为重要,在短短的两年之内,在众多专家的引导下,RCR乡村文化志愿者们也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一套工作原则,这一套原则主要包括志愿服务“以人为本、文化先行、因地制宜、务实持续”的原则,公益服务流程“六步走”方法、乡村发展“六主体”分析、乡村潜力“四资源”分析方法等。
    RCR乡村志愿服务“以人为本、文化先行、因地制宜、务实持续”的原则,是区别于一般意义上人们提到“乡建”或“扶贫”时容易直接搞物资捐赠和硬件设施建设的做法,因为那样反而容易撕裂乡村社区,导致乡村地区不团结、民心浮动,工作更难做。而如果调研优先、人才优先、文化优先,先从“轻资产”进去,人心齐了,事情反而更好做。
    RCR乡村公益服务的“六步走”,指的是公益咨询、实地调研(资源梳理)、文艺创作(品牌推广)、文化培训(社区建设)、乡村设计、产业扶持这六步。这六步的时间逻辑一般是从外到内,从远到近,一步步接近乡村发展的核心,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有所侧重。
    第一步公益咨询和线上沙龙(包括未来可能在北京组织的线下沙龙),可以最快邀请基层干部参与到一个专业人士较多的平台上进行交流,提出他们的发展理念和需求,请大家结合各地经验进行分析,目前RCR已举办了包括甘肃、安徽、湖南等多个村庄的线上沙龙,为志愿者参与服务打下了基础;
    第二步实地调研与资源梳理,可以最精准地匹配熟悉相关地域的知识专家对该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及优劣势进行调研和分析,为未来乡村发展指明道路,避免弯路;
    第三步文艺创作和品牌推广,可以组织最热爱相关文化的艺术家(包括本地艺术家)作为志愿者对该地文化艺术资源进行创作,使之传播力更强,从而提升本地人对自身文化的自尊和自信,提升其自我创新的动力,也为其核心品牌寻找灵感;
    第四步文化培训和社区建设,由核心志愿者(包括村官等)为当地组织管理好服务群、乡友群、创业群等社交平台,有条件时推动当地文化协会和合作社的建设,以使乡村人才协作更加顺畅,自我管理能力增强;
    第五步乡村设计和“样板间”改造,组织设计师等专业人士为村民改善环境、居住、景观条件普及意识、打下基础;
    第六步通过乡村创业项目的扶持、培育、市场对接和策划引导,让村民创业激情和才能得以发挥,形成“供给侧改革”,让乡村有能力和资本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为其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在乡村资源调研方面,则主要包括“四资源”,即生态资源(生物多样性普查及拍摄)、社会资源(社会学调研与社会治理优势分析)、特产资源(主要特产,包括村民习以为常但对于其他人具有潜在品牌优势的本地特产、美食、手工、节庆、旅游、已有企业以及本地走出去的“能人”等),和文化资源调研(文化故事及外化的文艺表达形式及器物,包括“传奇故事”和“家乡故事”两种,可组织专家联合创作,以促进乡村记忆代代相传)。
    RCR乡村“六主体”,指的是影响任何一个乡村或小镇未来发展的六个主体,因为六个主体的诉求和期许时有不同,必须加以详细分析,以确保决策的前瞻性与可行性,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退步。这六个主体分别是:
    一、政府主体。主要包括村两委、乡镇、县三级政府,以及各政府部门(如水利、住建、农业、林业等)。尽管同为政府部门,各级各部门的思路也会有所不同,新一届和老一届也会不同,会导致乡村发展政策经常变动,需要纳入考虑。
    第二个主体是企业。如果企业要投资乡村,其投资目标是什么?诉求是什么?稳定性如何?如果县、乡镇、村为外来企业建了平台,此平台是开放还是封闭?准入规范如何?退出机制如何?当企业利益和村民利益矛盾时,政府站在何等位置?如何让企业有助于扶持真正“有料”的产业链,提供就业机会,帮助村民长期增值?
    第三个主体是农一代。岁数在六十以上的农一代,一般很难实现思想、技能转型,主要需要解决养老、家庭团圆等问题。现在中国约有4600万50岁以上的农民工,他们中有很多人想回到老家养老。农一代同时也往往是家族记忆、村史村志的活字典,是非遗传承人,对村里的情况也很熟悉,在乡村发展中应该得到更多尊重,并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个是农二代,也包括从本村出来、已在外地工作的人。他们现在不住在村里,不等于未来不住村里,不回来创业。他们有的人已经在县里买房,但对村里的项目也有一定兴趣,很多乡建工作的成功标志,似乎就在于“倦鸟归巢”。
    第五个就是文艺青年和创客。越来越多的城里人人希望周末住在郊区,自己种菜,还有很多艺术家下乡写生,客观上带动了乡村发展,这些人也是最希望把城市先进的环保理念带到乡村的人。但他们的“入村”能否带动当地服务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摸索。
    第六个就是纯消费者,目前也越来越细分。例如为了美食而消费乡村产品的,为了休闲运动、旅游而来乡村的,他们的需求、期待,也分为很多层次。他们的消费习惯也会改变乡村文化,而村民的传统文化和封闭社区的打破,利弊如何、怎样引导等问题也需要分析解决。
    有了以上的基本服务理念,RCRA才算形成了乡村志愿服务的基本“套路”,尽管在现实生活中,各个乡村服务需求不同,显示出来的工作形态不同,但从志愿者内部来说,我们在哪里,要去哪儿,能做什么,怎么做,就比较清楚了。

服务模式可复制推广
    作为一个志在打造可复制、可持续“志愿服务模式”的社团,RCRA以上这一整套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也是RCRA组织志愿者到一批乡村去做具体服务的探索过程。为了实现人人公益、接力公益、造血公益、长效公益的理想,RCR行动积极利用新媒体网络等手段,积累出了一套既可复制推广,又能因地制宜的乡村志愿服务模式。
    截止到2015年底,RCR行动已吸引了全国各地数千名热爱乡村、关心乡村的公务员、学者、专家、设计师、志愿者和基层人士关注和参与。目前全国已有100多家机构、组织、高校、社团以及70多家媒体参与或关注RCR行动,RCR志愿者已走进1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基层乡镇。
    在刚刚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里,推进农业现代化(第四篇)、改善生态环境(第十篇)和实施脱贫攻坚(第十三篇)三个部分十四个章节成为不可忽视的亮点,RCR作为一个年轻的志愿者社团将在乡村建设、环境保护、精准扶贫与绿色发展领域继续深耕,力争圆一个许多中国人藏在心中的“田园乡村梦”。
(作者系RCR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行动联合发起人)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