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用村庄共同体文化培养新乡贤

时间:2016-04-25 09:49来源: 未知作者:何慧丽

字号:TT
    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由新乡贤促动或者带头的综合的乡村建设,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多元化表现的有利于新乡村建设的群体,就是当代的新乡贤群体,包括从各阶层中涌现出来的群体力量,一切推己及人、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的城乡普通人,其共性是均有家国情怀有担当行动。
    时至今日,保育乡土文化、建设美丽乡村,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发展初期阶段的潮头,仍然是现代化制度变迁进程中的小众行为。某程度上而言,新乡贤不只是发现出来的,更是引导、转化出来的。
    笔者认为,当代新乡贤群体的出现,是村庄共同体文化滋润生长出来的。村庄共同体文化正是新乡贤产生的土壤和环境。如何发掘和培养村庄共同体文化,是当代新乡贤涌现的关键。由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同一姓氏或不同姓氏比邻而居的一群家庭,长期生产生活繁衍下去,形成了村落共有的土地、祠堂、庙宇以及建立其上的礼俗制度,形成了与其相适洽的生活样式、生产方式、生计方法,是谓村庄共同体文化。这种沿习久远的共同体文化体现了乡土的本色,只是,它在从乡村社会汲取资源的现代化损蚀作用下,日渐残缺并遭受瓦解。
    然而,随着新世纪启动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战略部署,如何发掘或者激活既有的村社共同体意识,使村民滋生成员身份的自豪感,形成“团结起来有力量”的村庄凝聚力和吸引力,这是在新的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背景下乡村复兴的机会。可持续地激活和复兴村庄的共同体文化意识,这是持久建设村庄家园的内在动力,也是激发各种新乡贤爱故乡的源头活水。
    那么,对于现实中的普通村庄而言,这种村庄共同体文化意识得到激发并可持续增强的经验是什么呢?河南灵宝市素有正月十五出社火的习俗,今年春节期间,笔者有幸参与观察了灵宝市焦村镇罗家村弘农盘鼓队从动员、排练到现场表演的全过程,感受和收获颇多,在此主要谈及两方面。

    从情感体验到意识升华
    第一,谈谈包括村干部在内的村民体验和经验表达。
    明显地,村民的村社共同体情感得到了高度的升华。整体上,人人都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村庄成员的意识,激发了自己的活力和潜力。换句话说,都在集体中超越了作为单个人或家庭中一名成员的自己,体验到了强大的集体力量和集体荣誉感。训练时,村干部带头,一些年纪大的老队员遵守时间,其熟练技术和敬业精神感染了还略显生疏的新手——年轻人和妇女们,这使大家憋足了劲,发自肺腑地要打好盘鼓。正式表演时,面对万人空巷的广大灵宝市民、农民观众,“我是焦村镇罗家人”、“我是弘农盘鼓队一分子”的社区成员集体意识倍增。整个出社火的路程有七八里地,包括15名妇女在内队员们腰挎16斤大鼓,除了表演路鼓之外,还有几次全程式表演,大家一鼓作气打了下来。
    其中,有一67岁李老伯,平时腿关节疼痛,干农活时都显得步伐不稳,可是在盘鼓训练和表演过程中并不比他人逊色。更有一些男队员,本来是要结队去外地打工,只因为接到了村干部希望为出社火出力的电话, 就将打工时间向后推迟。看来,村民身上的集体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尚存!这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一加一大于二的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
    而且,几乎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就村庄整体层面上的文化或者利益建设的可持续性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思考。这次表演的成绩背后,有着怎样不足?如何使村里文艺队可持续发展下去?如何以参与文艺活动的热情和信心体验参与到村里的经济社会建设中去……这样的思考,不只发生在村干部身上,或某位关心乡村建设的专家学者身上,而是发生在全体参与表演者的身上,显示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民众主体性意识的萌芽。
    借着出社火的机遇,村干部进行村民总动员,以低成本、高成效的文艺活动方式激活村落共同体意识,确实是一个好办法。然而,面对乡村经济萎靡不振,大多青壮年外出打工谋生的状况,如何使打盘鼓的文化活动内在地成为罗家村人生活、生产、生态建设中的一部分? 罗家村村支书总结认为,要完全把大家的心拢在一起,除了文化建设之外,还要靠更为系统的综合的长远的村庄建设。要让村民对村庄的整体全面发展有信心,对村里新建设的苹果新品种示范园有信心,示范园不只是靠卖苹果,而是依靠小秦岭的自然地理优势,搞旅游、休闲、采摘,发展二三产业。应该把村民从打盘鼓中获得的热情和信心移到搞村级合作经济和生态经济的经济建设上来。

    新乡贤产生的三个关键
    第二,谈谈提高村庄共同体文化以利于新乡贤产生的三个关键。
    像罗家村这样的缺少村级“公共财源”的贫穷山区村庄,如何使一盘散沙的村民们联合起来,不断地增强村庄文化共同体意识,从事以增加村庄利益共同体为目的的乡村建设呢?就村民参与打盘鼓的经验过程谈开去,笔者总结了三个方面的关键:
    一,党政主导下的实践机会不可缺。普通村庄的共同体文化(包括利益)系统的发育和建立,离不开国家党政主导力量的指引、导引。如果没有灵宝市委、市政府“文化兴市”战略下对当地古老的社火文化在新时期予以继承和发扬,并以全市市镇村三级的党政力量来引导,那么,本质上,像罗家村这样的普通山区贫穷村庄,便失去了体验“弱者联合便可以强大”的这种新集体荣誉感的宝贵机会。弱者联合的练习机会,以及他们共同实践过程的机会,显得尤为重要。
    二,以增强村庄共同体文化为目标的村民体验领域,是“中和”式的。村民体验领域的“谐调适度”地逐渐增加、加深或者拓展,就叫“中和”。各种增加村庄文化共同体的体验有了,而且日常化了,便会逐渐形成具有村庄共同体意识的习惯。在村民的日常生活、生产、流通、嫁娶等领域中,有这样的可能性机会吗?比如村庄整体规划,村庄村志村史的参与性撰写,村庄古戏、古庙会的某种程度上的恢复和生发,村庄层面上的信息合作,统购统销合作,资金互助合作,学习合作,老年人互助合作,社区儿童课外辅导,移风易俗项目,环境污染治理项目等等事情的开展,似乎都是深入、互补、渗透式的集体体验。这些体验活动或事项在“中和”的原则下越多越好,越积累沉淀越好。这样便会把村民的运动式的或者阶段性的共同实践,转化为扎根的、有着日常生活、生产内容的、自然而然的长期共同实践,这是具有着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等全方位的、实质性变化的、社区民众的共同实践。
    三,以增强村庄共同体文化(包括利益)为目标的不同群体动员特点,是“位育”式的。这里的位育,指的是村庄中多元群体参与的各守其份,适应处境的动员过程和生成过程。 从历史上看,罗家村的文化传统是参与人数较少的大鼓,而非盘鼓。就现实看,罗家村属于多片型村庄,姓氏很多,缺乏能超越片区、姓氏、信仰的村庄共同体实践体验。
    如何动员呢?就实际发生的过程来看:一是村两委干部肯下功夫做群众工作; 二是村里积极分子的带动示范作用;三是本村中青年村民的参与;四是村庄外力的参与,包括中原油田的退休工程师亲自教,在弘农书院学习的外来大学生积极参与,他们形成了良性诱发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互相感染,共同的实践不断升级。以至于后来原本只有盘鼓队员的“美丽罗家人”微信群,三天内吸引了30多位居住在村内、城市的的罗家村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加入。大家身份、年龄、兴趣、认识可能有区别,但心是在一起的,都愿意为美丽罗家村建设共同努力。
    试想,这样的村庄共同情绪或意识,随着各种通讯手段不断地发酵、蔓延下去,生成多利益相关方合作、参与式学习和共同实践的共同体文化或利益系统,便会形成类似罗家村这种普通类型村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的活水源头。
    在这个过程中,村内村外的新乡贤们,是村干部借以获取各种资源的延伸力量; 而村干部则是村内村外各种新乡贤们回报乡亲们的重要靠山。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