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城市:与黑臭水体说再见

时间:2019-01-18 10:30来源: 未知作者:admin

字号:TT
    城市黑臭水体顾名思义是城市建成区内那些泛着黑色、散发着恶臭的水体。近年来,由于城市快速发展,一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导致污水未被处理就直接被排放到水体中,再加上垃圾入河,河里的底泥污染严重,城市水体出现黑臭现象。黑臭水体是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和群众日常生活。整治黑臭水体是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的客观需要, 也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消除黑臭,提升居民幸福感
    2015 年,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要求整治城市黑臭水体。3 年来,全国各地在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方面雷厉风行,取得积极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2018 年6 月24 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到2020 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90% 以上。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城市建成区尽早全面消除黑臭水体。
    2018 年9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 明确用3 年时间使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明显见效, 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根据实施方案明确的治理目标,到2018 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高于90%,基本实现长治久清。到2019 年底,其他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显著提高, 到2020 年底达到90% 以上。
    为加快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2018 年5 月以来,生态环境部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对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0 个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2018 年7 月26 日,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水环境管理司司长张波介绍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保专项行动有关情况。《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以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整治黑臭水体方面总体上非常重视,下了很大的力气,列入国家清单里面的黑臭水体, 上报已经完成的黑臭水体当中的消除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占92.5%。但是督查还发现新的黑臭水体274 个。
    此外,在督查中发现黑臭水体治理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黑臭水体排查不认真,二是控源截污不到位,三是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处置措施不到位, 四是内源污染未得到有效解决,五是部分地区治标不治本。

黑臭治本要综合施策
    黑臭水体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考虑、综合施策,若是仅仅就水治水,就会很容易反弹。为此,《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明确了多项任务: 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尽快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完善污水处理收费政策,各地要按规定将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尽快调整到位,原则上应补偿到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置设施正常运营并合理盈利。加强城市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有效减少城市面源污染等。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明确了“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 的技术路线和治理工程要求。强调严格考核问责, 城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制定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部门责任清单、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对于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
    实施方案指出要强化监督检查,生态环境部与住建部每年开展一次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加强监管,按照排查、交办、核查、约谈、专项督察“五步法”,实行“拉条挂账,逐个销号”式管理。
    黑臭水体治理资金需求对于当地政府来说是另外一个考验。解决资金问题,政府需要做一个智慧、有担当的政府,把潜在的环保市场变为现实的环保市场。黑臭水体治理不能单靠财政的钱, 地方政府应该理顺政策加强监管,有效激发和保障市场的作用。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完善污水处理政策。同时,要加大生态城市的宣传力度, 黑臭水体整治完之后,不仅改善环境质量,还会拉动周边的地产、房产、人气,推动城市转型发展。要充分调动市场力量,发挥市场积极性,同心协力解决城市黑臭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