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社区垃圾分类教育初探 ——以北京市昌平区街道实践为例

时间:2019-12-04 15:02来源: 未知作者:孟晓飞

字号:TT
    垃圾分类的社区教育服务是龙泽园街道办购买专业社工服务的项目内容之一,从0-1搭建城市社区垃圾分类教育机制,在《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正案》正式实施前做好居民教育尤为重要。项目从2019年7月开始筹备,9月启动至今, 社区的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则随着社区活动的开展逐步建立起来,对社区的志愿者进行有效的培训。然而社工并不是社区内生性的力量,这意味着社工在一开始快速加深对社区的了解程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项目启动的时候,我们总共发动了20多位志愿者对3个典型社区进行了定点观察,形成了观察报告,对社区垃圾的种类、产量和居民投放垃圾的规律都有所掌握之后,才制定了志愿者的培训方案。培训的方案除了最基本的北京生活垃圾四分法, 最重要的还有根据社区特点拟定的社区教育落地机制, 社工手把手带着志愿者一同为居民持续进行垃圾分类的教育。
    龙泽园街道常住人口在12.3万左右,下辖社区为回迁户以及购房业主为主,租房的人口以在中关村、西二旗上班的IT族为主,受教育程度比较高,人群结构相对稳定,居民对于开展垃圾分类的态度很支持。但是每个社区的垃圾投放设施、清运机制是不一样的。为了避免和过往一样只做蜻蜓点水的垃圾分类教育,社工将每个社区的设施、清运方式等都融入到志愿者培训当中,帮助志愿者减少认知误区,避免给居民传达错误的信息。每个社区的志愿者队伍规模在50~80人左右,志愿者的培训总共分为3~5次,除了知识讲解外,社工还会利用半天的时间带着志愿者进行小组实践,实践的内容主要是以楼门为单位进行宣传,让志愿者在实际情景中收集居民在垃圾分类中的主要疑惑,并在志愿者微信群中发布自己的总结和解决办法,社工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引导员的角色, 让志愿者之间能够快速整合经验。目前完成培训的志愿者有将近300人,分布在6个社区。
 
   
    在完成志愿者培训之后,志愿者会在社区各个楼门设点持续宣传一周的时间,包括邀请居民关注垃圾分类的小程序、现场体验垃圾分类小游戏、告知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的投放点,并提供垃圾桶,尽量让居民现场尝试将垃圾分类等。志愿者借助现有的互联网工具可以让居民更便捷地了解正确的分类方法,相对于口口相传大大提升效率,等居民需要用的时候一翻手机记录就可以。派发宣传单的方法本身就在制造垃圾,不符合项目出于环境治理的初衷,在开会的时候被团队成员一致否决。而垃圾分类小游戏的道具也是网上可以轻松买到的,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小孩子,都能够进行体验。小孩子更多的是家长陪着玩,寓教于乐,孩子一边玩游戏,我们一边教家长怎么利用小程序学习垃圾分类。志愿者在现场记录接受教育的户数,普及率达80%即可将教育点推进到未进行教育的单元门。

    在社区里面,垃圾分类的主责落在小区物业公司。但是由于物业费用十多年来没有涨价,人员薪酬随着发展而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业主迟交、拒交物业费的情况非常常见,物业公司则陷入了经营上的恶性循环。面对每天满满的清理工作量,清洁工人称只能保障垃圾清理,目前没有时间、人力对垃圾进行再分拣。面对即将实施的垃圾分类措施,物业公司的经营者则期望能够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快速解决问题,弥补本身机制存在的不足。
    作为政府引入的社会力量之一,芳草社工在了解清楚物业公司的情况后,结合社区观察的结果, 对社区需要补充的后端回收、处理机制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联动社区居委会,通过楼门宣传栏、入户宣传等方式为居民连结资源,进一步巩固此前志愿者对居民宣传教育的效果。在社工的角度来看, “教育”不等于讲解,最好的教育来源于生活本身, 正所谓听到不如看到,看到不如做到,只有社区居民真正开始从生活中思考哪些东西可以回收再用, 哪些东西只能扔楼下垃圾桶,并且按照这样的思考去做了,社区教育的目标才算初步实现。作为服务提供方,社工有责任去让居民了解回收的渠道和方式。而经过筛选,现在已经对接到的回收渠道包括环保酵素制作、旧衣物、大件垃圾以及废旧电子产品等。社区内有些居民会每天捡拾纸箱、塑料瓶等进行变卖,因此没有拓展这方面的渠道。社工认为这部分居民也是垃圾回收生态里很重要的参与力量,是社区本身垃圾处理生态里自生性的力量,没必要去打破它。而在龙泽东社区,社区还举办了旧物置换、变废为宝等活动,让垃圾变资源,让物件提升使用价值。社区居委会更是进一步通过争取民政局的支持,对接贫困地区的政府部门,对口捐赠衣物。一个星期下来,参与活动的居民已经超过40 人。由此可见,物业、社会组织、志愿者、居民、居委会都是社区垃圾分类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居民虽然是接受教育的主要对象,但只要环节设计合理,为居民创造足够的参与空间,居民则能够通过实际的行动感染更多身边人参与垃圾分类,这比其他外界力量介入更有效,更具有生命力。
    这样的垃圾分类教育方式还不够细化,从1-N 的探索仍有待实践。目前6个社区的推进程度不一, 这与社区的规模、社区原有的垃圾分类基础有关。持续推进需要社会组织持续投入人力进行监测,一旦发现问题则马上协调解决。但由于项目经费有限,难以支持持续驻点的人力开支。所以目前只能在6个社区进行试点。在社工看来,垃圾分类的工作最重要的是政府重视,能够持续投入人力物力搭建平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当然,自回龙观镇“一拆三”成立龙泽园街道后,街道第一批购买的服务项目就含有垃圾分类的内容,行动之迅速是值得肯定的。后续的服务购买机制将如何完善,可以进一步共同探讨,垃圾分类已经开了一个好头, 成为了居民参与社区很重要的渠道。此外,配套的设施和后端的处理一定要跟上。长期以来,居民都认为后端处理将垃圾混装,社区内部的分类垃圾桶设置缺少规划等,都会大大削弱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仅仅对居民进行教育而忽视配套跟进和后端处理的对接,居民则会认为活动只是流于形式。所以,基层政府是资源规划的最后一道关口,只有这个关口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才能将整个机制协调畅顺。我们都希望,在新的生活垃圾管理措施实施之际,这里的居民都能胸有成竹地说:“不用告诉我是什么垃圾。”
    (作者为北京市昌平区芳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