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绿色浙江:助推环境治理多方参与

时间:2020-04-21 10:21来源: 未知作者:廖思难

字号:TT
“吾水共治”的起因与背景
    2013年2月,温州商人金增敏因家乡河流污染严重悬赏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引起悬赏游泳热潮。紧接着“两会”期间,河道治理广受热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也表示“现在网民检验湖泊水质的标准,是市长敢不敢跳下去游泳”。
    从2013年4月起,绿色浙江联合浙江卫视共同策划推出大型新闻行动“寻找可游泳的河”,总共报道136期系列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期间,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亲自给各市县委书记写信,要求各地高度重视曝光的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保护问题, 必须举一反三,立即整改,务求实效。2014年,绿色浙江发起了“吾水共治”行动,为杭州市47条黑臭河招募了56位“民间河长”。

“吾水共治”如何助推环境治理多方参与?
    绿色浙江发挥自身优势,以圆桌会为核心工作手法,建立民间河长并与官方河长形成有效互动,全面动员青少年群体参与河流保护,推动多方参与助推环境治理。
    首先,力推多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圆桌会。圆桌会是绿色浙江非常核心的工作手法之一,圆桌会旨在通过政府、专家、公众、企业、社会组织、媒体等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讨论,从不同视角解读探讨“河长制”的提升空间和方式。在绿色浙江提供的《圆桌对话工作手册》中提到:作为一种平等、对话的协商会议形式,圆桌会议是对治理理念的一种充分诠释,相对传统的座谈会、听证会等协商形式依旧是在政府占据主导地位的前提下,邀请其他治理主体共同参与,事实上依旧存在参与主体所处地位不平等的情况。相比之下,圆桌会塑造出了一种更为平等、轻松、压力更小、更易激发各主体的参与热情的协商氛围,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各主体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利用各抒己见、开诚布公的平等对话形式,推动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目标的实现。
    为此,绿色浙江联合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我们圆桌会》栏目等,让圆桌会议形式在浙江各地被应用起来。绿色浙江负责人忻皓认为,通过“圆桌会”形式召集利益相关方参与,平等而理性地交流,让一批水环境问题的民意得到有效表达, 让一批难点热点治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进而以“治水”为突破口,政府主导、企业提供治理技术解决方案、专家学者提供咨询服务、媒体和公众参与监督、社会组织协调,多方参与共同提供治水解决方案,推动浙江水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
    其次,建立民间河长委员会和民间河长制度与官方河长形成有效互动。为发动河道周边的社区居民和机构能够投身于河道监督和保护工作,将民间河长规范化、标准化,共同治理杭州黑臭河道,绿色浙江构建了民间河长委员会和民间河长制度。在绿色浙江的统筹下,民间河长与政府河长、河道管理部门建立起联系沟通、工作会议等工作机制,并设计针对综合治理效果的工作标准、完善考核制度。民间河长通过参与治水的“四问四权”(具体指: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干不干”让百姓定,“干什么”让百姓选,“怎么干”让百姓提,“干得好与坏”让百姓评,切实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做到“大家的事大家来办,杭州的事杭州老百姓来办”),建立问题快速反应机制,民间河长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可通过电话、邮件、面谈等方式直接与责任河长联系,或向各区河道管理部门反映。民间河长的工作内容从最初的河道巡查发展到了劝阻污染,并在更大范围内引导市民群众,如热心居民、社区离退休人员、楼道小组长、党员代表等,构筑起地方河道治水工作的社会参与平台。
    最后,动员和培育青少年为主体的公众参与河流保护。绿色浙江启动“小河长”青少年护水计划,发动青少年群体以家庭、少先队团队、假日小队、社团等为单位,确定责任河段,担任“小河长”,通过行动、传播、研究、创想,四大模块培养青少年成为“家乡河流的守望者、自然讲解的志愿者、治水方案的创想者”。同时,绿色浙江牵手杭州市体育局坚持五年开展“横渡钱塘江,畅游母亲河”活动;联合江干区人民政府以及钱塘江管理局连续8年共同组织“海塘彩绘”保护母亲河主题儿童彩绘;携手杭州歌舞剧院大型舞剧《走近大运河》、杭州市滑稽剧院治水儿童剧《新小蝌蚪找妈妈》共同合作;邀请综艺节目邀请艺人参加,在《王牌对王牌》《奔跑吧》等现象级综艺节目先后植入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内容,获得明星人物的积极参与。

“吾水共治”的成效
    绿色浙江助推环境治理多方参与的案例荣获首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奖”优胜奖,总结出绿色浙江助推环境治理多方参与的成效,主要表现如下:
    与多利益相关方联动,直接助推浙江“五水共治”重大决策
    2013年春天,浙江卫视联合绿色浙江共同在《浙江卫视新闻联播》中发起“寻找可游泳的河”大型新闻行动,连续136篇报道,引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助推浙江省委“五水共治” 重大决策。
    为响应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 行动,绿色浙江发起以“家园之水是吾水,五水共治是吾责”为主题,联合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共同推出“吾水共治”行动。此后,绿色浙江又先后联合浙江、杭州更多媒体开展一系列活动和报道。2017年7月28日,浙江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浙江省河长制规定》,这也是国内首个省级层面关于河长制的地方性立法。
    全面发动公众参与治水,助力浙江环境治理
    2013年起,绿色浙江参与杭州市体育局组织的横渡钱塘江活动,并坚持五年组织钱塘江护水者队。2014 年,绿色浙江助力杭州市河道监管中心推出杭州“民间河长”,涌现了 “无声河长”张海清等优秀的民间河长。绿色浙江联合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区域专业中心为平台,协同杭州30多所学校共同开展“小河长”青少年护水计划,并由各学校的老师共同参与整个体系的开发。绿色浙江助力推广杭州歌舞剧院大型舞剧《 走近大运河》、杭州市滑稽剧院治水儿童剧 《新小蝌蚪找妈妈》,让文艺作品影响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在杭州,你还能看到钱塘江边上有绵延10.7公里的保护母亲河主题儿童彩绘,这更是“绿色浙江”坚持8 年,联合多利益相关方的典范。
    创新环境治理机制,推动政府和公众民生领域沟通成常态
    绿色浙江联合本地媒体将圆桌会引入到了环境治理领域中,形成了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圆桌议事模式,在推动浙江省水污染治理以及地方跨界环境治理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圆桌会为当地治水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直接助力推动浙江水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到2017年底,浙江在原环保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考核结果中,超过海南、西藏,位列全国第一名。
    2014—2015年,由绿色浙江、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联合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共同组织的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吾水共治”圆桌会,在《范大姐帮忙》《新闻007》等以新闻、特别节目等形式报道播出20余期。
    2015—2018 年,绿色浙江、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与《我们圆桌会》节目,合作近10期关于环境治理的节目。
    2019年11月23、24日,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以黄金时间连播两期《我们圆桌会》节目的方式全面回顾杭州“河长制”实施五年来的成果。杭州电视台《我们圆桌会》节目在2019年11月初揭晓的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评一等奖、新闻名专栏。

吾水共治面临的挑战
    基于绿色浙江对杭州河长制的研究,梳理出民间河长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和挑战。
    公众反馈的问题未见实效,跨区跨级协同能力不强
    浙江的河长制目前比较健全,但仍有上下权限不清, 河污治理不力的现象,甚而有民间河长反馈了问题但未见实效的现象。同时,民间河长间缺乏区域联动、政府河长部门职责交叉。河长虽然是河流的第一负责人,但人单势薄,若不与河岸边社区、街道、公园、村落的安保人员或警力保持密切联系,对驱散、警告、追查非法垂钓、排污排废等不环保行为很难具有威慑作用。
    激励机制缺位,参与护水的意识不尽如人意
    目前河长的绩效评估上仍有不足,尚未有完善的河长职务评估量表,细分的考核指标体系也未建立。对于民间河长而言,激励机制缺位,大多凭借其自身的公益热情和社会使命感,可持续性较差。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与信息的快速传播使民众能够通过互联网的渠道快速获取有关环境污染、环境治理的相关信息,但是民众对环境污染事件的关注度虽高,却对环保工作的参与度不足。绿色浙江在最近一次针对河长制的民意反馈中,民众对于治水工作的认同度很高,但是满意度和参与度却不尽如人意。如何调动民众参与护水的积极性是一个重要课题。
    未来发展:推动河长评估机制完善,机构转型实现自我造血
    绿色浙江并没有将民间河长项目作为机构核心业务来发展和运营,而主要是搭建民间河长平台并推动机制完善。
    未来, 计划通过提案建议等方式, 推动政府完善各级河长的绩效评估机制,建立第三方考评机制。同时推动省(区、直辖市)、市、县各级河长办出台具体的巡河员管理办法,制定巡河工作经费和巡河员薪酬分配方案。让各级政府将巡河员的薪酬列入每年度政府财政预算。
    同时,通过对自身发展的反思和梳理,团队找到了“绿色浙江”的核心竞争力,即跨界资源整合能力、创新策划能力、国际协作能力。团队将发挥核心优势来开展相关业务,向创新社会企业方向发展,转型实现自我造血功能,让机构可持续发展。
    (廖思难,长沙绿色潇湘环保科普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