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适应气候变化

时间:2021-04-25 10:48来源: 未知作者:霍莉 吕若平 张小全

字号:TT
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和规划框架

  了解适应气候变化的概念,需要简单地认识适应和韧性(Resilience)的区别和联系。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将韧性定义为:某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处理灾害性事件、趋势或扰动的能力,包括系统在响应或重组的同时保持其必要功能、定位及结构以及保持其适应、学习和转型的能力。适应是指人们对现在(或者预期中)的气候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及后果做出调整与响应的过程。因此韧性的关键词是一种能力,而适应是一种过程,韧性可以被看作是适应的结果。


  气候变化不仅只有负面的影响,也会带来机遇,需要正确辨识,加以区分。本文更加关注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即风险。风险可表述为:灾害事件或趋势的发生概率(或可能性)乘以这些事件或趋势发生后产生的影响。风险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危害、脆弱性和暴露度(见图1)。其中危害是指可能发生的自然或人为物理事件的趋势或物理影响,通常指的是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或强度。暴露度是指人员、生计、环境服务和各种资源、基础设施等所处位置受到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大小。脆弱性是指易受不利影响的倾向或习性。例如,同样的病毒可能使老人和孩子患病,而青壮年人群却较难被感染,这就体现了受体脆弱性不同而造成完全不同的结果。对于适应和风险的了解有助于认识如何科学主动地开展适应行动以降低可能的影响或损失,同时还有利于积极主动地利用气候变化带来的有利条件或机遇。


  基于证据和研究的合理规划在适应行动中必不可少。根据全球目前普遍的实践经验来看,适应气候变化主要规划步骤包括问题或范围确定、风险分析/评估、实施和监督评估等三大主要环节(见图2)。其中,风险分析,亦即通过了解和总结气候变化给过去造成的影响预估出未来的风险,给实施和监督评估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设计的适应行动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且更容易评估出适应工作的成效。
  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适应仍存在诸多的挑战。我国学者许吟隆认为由于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以及可量化的目标和清晰的路径,目前很多地区采取的适应措施多是自发的、被动的,缺少系统的规划和科学支撑,导致适应行动非常容易和常规的工作混为一谈,难以辨别出这些行动提升适应能力的路径和成效。

什么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NbS)是近十年来由国际组织先行倡导的一个新兴的概念和解决方案,最早出现在2008年世界银行发布的《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和适应:世界银行生物多样性项目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报告中。此后,包括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在内的机构对NbS的定义、内涵、功能和标准等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推进工作。例如IUCN将NbS定义为通过保护、可持续管理和修复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从而有效和适应性地应对社会挑战,并为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带来益处的行动。
  2017年,TNC联合15个机构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自然气候解决方案》(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指出NbS能够帮助各国完成2030年减排目标的30%以上;此外,该研究也表明合理有效地实施NbS可以发挥过滤水源、提供洪涝缓冲地带、改善土壤健康、提高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以及提升气候韧性等生态功能。
  2019年9月,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确定“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全球九项重要行动之一,由中国和新西兰作为NbS行动的联合牵头国。随后两国共同发布的NbS气候宣言指出,NbS是全球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整体策略和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NbS对于实现碳中和、降低气候变化风险以及提升气候韧性具有重要意义,自此NbS开始进入更多中国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视野。
  针对气候变化领域,TNC认为NbS通过对自然或人工的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可持续管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这里的生态系统包括农田、森林、草地、湿地、荒漠、海洋和城市生态系统等。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提升适应能力

  NbS可以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服务和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系统对极端气候事件或是缓发事件(高温、干旱等)的暴露程度和脆弱性,从而降低气候风险。但是NbS不是万能的解药,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综合地评价其作用和效果。总体来看,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Ecosystem-based Adaptation,EbA)和绿色基础设施等,是未来NbS在不同行业和领域提升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所谓EbA,是指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和功能,帮助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EbA需要综合利用多种技术与管理手段,包括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可持续生计评估等。我国学者王国勤、付超等指出,从全球的发展来看,EbA的推广还存在多重挑战,尽管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有所提及,但是缺乏清晰的目标,在迄今为止所有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中,仅有24个缔约方明确地提及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作为适应手段。
  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跨尺度、多层次、相互联系的绿色空间网络,是以绿色技术为手段对场地进行人居环境的综合设计以恢复和完善生态系统服务,包括绿道、湿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具体措施。它包含国家自然生命支持系统、基础设施化的城乡绿色空间和绿色化的市政工程基础设施三个层次,提供全方位的生态系统服务,且能促进提升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的韧性,是城市发展与土地保护的基础性空间框架。
  NbS在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潜力不容忽视,然而由于适应领域研究的不足,在全球和国家层面,适应气候变化领域尚缺乏可量化的指标,且目前关注度还有待提高,导致很难对NbS在适应领域发挥的成效进行量化。

中国开展的适应行动简要回顾

  全球层面,适应的发展速度和受关注程度远不及减缓。从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国际社会对于适应领域的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为什么要适应”到“如何适应”的演变过程,而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已经承担了重要的国际角色。2018年成立的全球适应委员会(Global Commission on Adaptation, GCA),是由国际组织和各国高层领导人组成的专门关注适应领域工作的国际机构,中国是17个发起国之一。2019年,GCA在北京发布的全球旗舰报告《即刻适应:呼吁全球领导力加强气候韧性》号召各国加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与全球领导力,指出未来五年开展适应行动应该重点关注的五大关键领域,包括加强早期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具有高风险抵御能力的基础设施、优化旱地耕作方式、保护红树林、改善淡水资源管理,其中多项都与NbS有关。


  我国学者付琳、曹颖等对于国家适应战略的演进进行了简要的梳理,指出2007年我国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首次提出了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2013年发布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提出要将适应气候变化的要求纳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并且设立了到2020年的工作目标,包括适应能力显著增强,重点任务全面落实,适应区域格局基本形成等。我国于2014年发布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和2016年颁布的《林业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16—2020年)》都强调对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对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有效治理;此外,在城市层面,2017年年初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联合相关部委,确定以全面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为核心,以实现城市的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启动了气候适应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NbS在重点的适应行动中得到体现,例如增强城市绿地、森林、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方面的功能。在此期间,我国也在各个领域开展了一系列与适应气候变化有关的研究或试点项目,如2014年原农业部和世界银行共同实施的由全球环境基金资助的气候智慧型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项目等。
  尽管相关工作取得了部分进展,但需要意识到,目前我国适应工作存在科学认识欠缺、工作制度和配套保障不完善、跨部门协作机制不健全等不足,以上种种不足给NbS在适应领域的推行带来诸多的挑战。

中国32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案例分析

  2005—2008年,TNC参与了由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主持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利用“系统保护规划”方法体系,确定了32个中国陆地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对优先区的有效保护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这些区域都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且保护代价相对较低。但是随着气候变化的发生,这些优先区或多或少都将受到影响,所以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优先区保护行动计划尤其重要。
  该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中国32个优先区进行全面的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示范和推广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提高适应能力,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该项目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9—2010年):对32个优先区进行气候变化影响的宏观评估,分析气候变化对32个优先区中大的植被/生物群区的影响以及产生影响的严重性排序;针对这些影响,分析相应的适应措施。
  第二阶段(2010—2012年):选择四川作为具有代表意义的优先区进行深入研究,了解气候变化对保护对象(生态系统层面和物种层面)的影响,以及物种和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识别出物种为适应气候变化所需的迁移廊道,建立气候变化下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Conservation Portfolio)。保护对象上,除了物种、生态系统的当前分布外,增加了未来物种、生态系统的分布,以应对气候变化对物种生态系统分布的影响;最后还增加了连通廊道,以应对气候变化下物种的迁移需求,提高保护网络之间的连通性,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套能够在全国推广的系统方法。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进行成果推广。该项目在全国层面建立了“气候变化暴露度—敏感度—影响评价框架”,全面评价了我国32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气候变化脆弱性并进行排序,识别出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剧烈的优先保护区,同时发布了《中国32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方案、案例和保护网络识别工具集等,为《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此外还开发建立了气候变化数据集和ClimateWizard气候向导公众网站,为政府制定气候适应策略和行动提供技术支持。

结语与建议

  为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以及我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除了需要在化石燃料和多个领域深度减排,应尽早开展适应行动,以避免影响和损失减排成果。为充分发挥NbS在适应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并及时付诸行动,笔者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视角提出如下建议。
  优先支持发展中国家/地区开展NbS行动:发展中国家既是NbS减排潜力最大的国家,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脆弱的国家。因此,在气候变化国际资金机制中,应优先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NbS行动;在国家层面的行动也同样需要优先考虑在欠发达地区优先支持开展NbS行动。
  推动多领域NbS协同治理和激励政策研究:基于NbS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其他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多重效益,建议评估气候变化下NbS优先路径对适应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生态文明建设、减灾防灾、扶贫减困的协同效应,包括但不限于将NbS纳入中国下一阶段的NDC的方式和目标设定,研究生态补偿和农业农村补贴补偿政策与NbS的整合等。
  梳理和总结中国NbS案例,引入国际成功NbS案例,为中国推动NbS提供经典案例;同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南南合作等国际合作平台,输出中国NbS的成功案例,引领国际NbS进程。
  针对脆弱地区开展气候变化风险分析和试点项目:通过风险分析和科学规划,积极开展综合适应行动试点示范项目,推动NbS在适应领域的落地和本土化实践。
  加强和企业的沟通和合作:积极主动寻找促进企业参与开展NbS行动,通过倡导、能力建设和案例实践等形式探索企业如何实践NbS解决自身需求,引导政府出台激励措施促进企业参与NbS领域并吸引社会投资。

【资助信息:该文章获得挪威国际气候与森林倡议(NICFI)的资金支持,但不代表NICFI观点。】
[霍莉、吕若平、张小全,大自然保护协会(美国)北京代表处]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