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关于“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

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时间:2021-04-13 16:27来源: 未知作者:李甜甜 顾城天 刘冬梅

字号:TT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盼仍有不小的差距,生态环境保护仍然任重道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要“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新形势,着眼“到二〇三五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对策体系

  生态文明体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实践的具体成果,涵盖了价值理念、发展方式、制度建设、治理体系等多方面内容,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性、根本性对策体系。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的五大体系中,生态文化体系是灵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引领。通过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将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党政领导要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企业要自觉担负起污染防治与节能减排的主体责任,公众要主动践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生态经济体系是基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支持。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平衡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加快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围绕“生态+产业”“产业+生态”,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有机统一。
  目标责任体系是抓手,发挥生态文明建设指挥棒作用。要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用好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目标的指挥棒,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保障,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能力。要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健全绿色发展和环境治理的法律、政策保障,完善监管、市场、信用等环境治理手段,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格局。
  生态安全体系是基石,是必须牢牢守住的基本底线。要树立底线思维,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防范和化解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风险。

基于“五位一体”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

  统筹协调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党的执政宗旨和政治使命所在。生态兴则文明兴,我们必须增强政治文明建设的绿色属性,不断提升政府的绿色执政能力。
  政治文明为生态文明提供强有力的领导。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将触碰到各种利益主体,需要超越各种利益主体之上的强大政治领导力,才能突破各种桎梏枷锁,在政策创新、体制改革等方面实现本质上的突破,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统筹协调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就是要进一步压紧、压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一是进一步理顺责任,解决部门间生态环境职责“扯皮”问题。针对一些地方在自然生态保护、机动车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领域存在职责不清、界限不明的问题,按照法治社会建设要求,紧紧抓住责任清单这个“牛鼻子”,出台各级部门细化具体的责任清单,形成分工清晰、环环相扣的责任链。二是强化过程管理,健全监管、督察和考核机制。针对乡镇一级生态环境保护主体缺位、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按照“五位一体”和“支部建在连上”的要求,加强乡镇生态环境机构建设,在乡镇设立生态环境办公室,打通基层环境监管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有效传导到基层。加强中央与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衔接,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帮扶机制,组建政策技术专家服务团队服务指导各项整改任务落地落实。优化党政同责考核机制,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合理分配分值权重,对于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关系密切且任务重的部门,提升考核权重,建立激励机制。三是加强结果运用,完善全过程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基于经济决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滞后性,建立倒查机制,重点倒查事前预防是否到位、事中处置是否得当、事后整改是否认真彻底以及效果是否明显等。
  统筹协调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良自然资源和美好环境,实现物质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物质文明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保障。生态文明是建立在物质产品丰富、经济繁荣、生活富裕基础上的。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提供更加强大的经济保障和技术支持。
  统筹协调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就是要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两化”融合。一是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产品的价值是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来实现的。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护好绿水青山本底,增加生态系统服务“盈余”和“增量”,提高优质生态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和有偿使用、生态补偿、资源环境税等制度,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实现生态利益共享和再分配。培育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开展碳汇交易和环境权益交易,激发生态产品交换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健全生态产品认证体系,健全生态消费的激励政策,创造优质生态产品消费需求。二是全面推动产业绿色化。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即在产业生态化做“加法”,落后产能做“减法”。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进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改造,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三是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完善绿色信贷制度,构建绿色融资机制,建立绿色保险体系,引导资本要素注入环保节能减排行业和高效率、低污染行业。
  统筹协调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体现了精神文明的时代要求。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显现。生态文明要求人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深刻认识生态规律、树立高尚生态道德、自觉践行生态行为,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对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丰富和完善。
  精神文明为生态文明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丰富生态智慧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定盘星、指南针、金钥匙,有力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变革,并在生生不息的生态文明实践中不断发展、丰富、完善。
  统筹协调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就是要积极弘扬和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价值。一是将生态文化纳入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弘扬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理念,将普世的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消费观、生态政绩观等生态文明核心理念,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和新发展理念的思想观念、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二是加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系统开展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深入挖掘、修复、继承、发展和创新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不断增强生态文化与时俱进的适应性。推动生态文化建设制度化,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扩大生态文明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范围,将生态文明认知转化成行动的内生动力。三是提升生态文化服务水平。加强生态文化传播,扶持生态文学作品、公益广告等生态文化产品,不断丰富生态文化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将生态文化融入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打造生态环保主题公园、长江生态文化体验带、藏区生态文化示范带等,推动生态文化成果产业化。加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均衡生态文化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城乡差距,推动生态文化服务均等化,为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化建设搭建更多舞台。
  统筹协调生态文明与社会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指引社会文明的发展方向。人类社会文明先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等发展阶段,特别是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社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伤害。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深刻反思并积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更高级形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的那样,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全世界人民应该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文明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途径和手段。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共同参与和自觉行动的良好风尚。
  统筹协调生态文明与社会文明,就是要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民行动体系。一是创新绿色生活模式。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建筑、绿色出行等丰富多元的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建立绿色消费激励制度,通过发行绿色消费券、绿色生活打卡积分等方式,引导公民积极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人人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二是畅通社会公众监督参与渠道。完善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整合现有投诉举报渠道,鼓励公众积极举报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根据举报人的贡献程度和举报问题的重要程度实行分级奖励机制。探索运用大数据平台及时掌握公众对涉生态环境问题的反映投诉。建立社区圆桌对话机制,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建立政府、企业、公众定期沟通、平等对话、协商解决问题的平台,解决邻避效应。三是将社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社区不但掌握着动员居民的制度化通道,还是各类资源向基层社会投放的关键节点,以社区为依托开展社会倡导更容易形成社会认同。将社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支持环保社会组织发挥社区嵌入性的优势,与社区合作开展公众参与、调研实践等方面的生态文明建设公益项目,形成长效的社会动员效应。

(李甜甜、顾城天、刘冬梅,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

“两山”理论背景下生态保护与经

“两山”理论背景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路径选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