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格拉斯哥后的中国能源发展

时间:2022-03-11 09:24来源: 中华环境作者:李禾

字号:TT
    在当地时间2021年11月13日,随着大会主席阿洛克·夏尔马敲下手中的木槌,已经延期一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在英国格拉斯哥正式落下帷幕。近200个国家经过了半个月的谈判,最终达成《格拉斯哥气候公约》。该公约旨在保持控温1.5℃,即到21世纪末,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1.5℃之内。

    科学界认为控温1.5℃可以避免极端气候灾难。BBC援引能源转型委员会(ETC)的数据称,《格拉斯哥气候公约》使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由此前预计的52.4Gt (十亿吨)降至41.9Gt。但如果要实现控温1.5℃的目标,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需要降至26.6Gt,这意味着《格拉斯哥气候公约》距离控温1.5℃目标仍有很大差距。

    在历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中,COP26是首次将削减煤炭写入气候公约的。会前夏尔马希望COP26能使“煤炭成为历史”,在谈判过程中,各方对于具体文本的表述有严重分歧,最终大会首次明确确立能源转型相关的目标,决议还敦促缔约方通过加速技术开发、应用与推广和政策制度,向低排放能源系统转型。一方面是快速且大规模推广清洁电力供应与能效措施,另一方面是将加快步伐,逐步减少未采用碳捕集与封存措施的煤电,并逐步淘汰低效的化石燃料补贴,同时根据各自国情为最贫困和最脆弱人群提供支持,并认识到“确保公正转型所需的支持需求”。

    夏尔马说,控温1.5℃目标依然存在实现的可能性,“不过它的脉搏已经非常微弱,我们必须迅速把承诺付诸行动”。

    绿色和平全球总干事詹妮弗·摩根则表示:“气候公约的内容很有限,仅仅让1.5℃目标能够维持实现的可能性,但公约也发出了一个信号,即煤炭时代正在结束,这一点很重要。”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居全球首位

    我国一直在大力提倡发展清洁能源,但不可忽视的是,我国能源结构存在“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从目前我国能源结构来看,以煤炭为主体的化石能源依然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石,削减煤炭面临更大的压力。

    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布的《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研究报告》,2019年,我国58%的能源消费量由煤炭提供,二氧化碳总排放量有80%来自煤炭。我国煤电装机量高达10.4亿千瓦,占全球煤电总装机量的一半,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

    不过,近年来随着大力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我国能源生产结构由以煤炭为主向多元化转变,能源消费结构也日趋低碳化。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已由2005年的72.4%、2019年的58%下降到56.8%。

    2020年12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并宣布到203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这为实现“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指明了能源转型的目标和路径。

    我国正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发电装机实现快速增长,规模居全球首位。国家能源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突破10亿千瓦,水电、风电装机均超3亿千瓦,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新能源年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大关,继续保持领先优势。清洁能源消纳取得新进展,风电、光伏和水能利用率分别达到96.9%、97.9%和97.8%,核电年均利用小时数超过7700小时。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跨出新步伐,全国抽水蓄能电站累计装机规模达到3479万千瓦,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过400万千瓦,新增电能替代电量大约1700亿千瓦时,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预计250万台左右,增发清洁能源电量约800亿千瓦时。

“十四五”期间,煤电是“再建”还是“再见”

    《巴黎协定》承诺,21本世纪末,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2℃以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1.5℃以内。《格拉斯哥气候公约》达成的一个共识是,2022年召开COP27时,各国再将现有的NDC (国家自主贡献)评估一遍,以使全球努力跟1.5℃的目标更加靠拢。

    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成果显示,在2℃目标下,到205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要占到70%以上,非化石能源电力将占总发电量的约90%,基本形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近零碳排放能源体系,并从根本上保障能源供给安全,从源头上控制常规污染物排放。根据情景分析数据,实现长期低碳转型目标的投资需要包括能源和电力系统、终端节能和能源替代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包括既有设施改造以及化石能源搁浅资产的成本,如果要实现2℃情景,总计投资需要达到127.24万亿元,而实现1.5℃情景总投资需求则高达174.38万亿元。

    《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研究报告》显示,到2030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速预计5%左右,能源需求预计年均增速2%左右;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39%,高耗能产业占比仍然较高。传统增长模式产生大量碳排放,既要控排放,又要保增长,给碳达峰、碳中和带来巨大挑战。

    在生态环境部举行的1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司长刘志全说,创新能源电力保供相关环评政策,助力加快形成煤炭产能,仅10月以来已批或在批环评的煤矿项目涉及新增产能已超过1.27亿吨/年。

    统计显示,2018—2020年,我国煤电落后产能淘汰量超过3000万千瓦,但是仅2020年一年的煤电项目新核准量就超过3400万千瓦,与3年的淘汰量相当。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中,12个省市的煤电装机量仍在增加。其中,新获核准的有河北邯郸、山东菏泽、安徽、江苏的5个煤电项目,总装机量超过600万千瓦。

    我国对煤电项目的调整,煤电装机核准量仍在增加,主要是考虑到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坤教授说,我国当前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中后期,对未来经济增速仍有较高预期,尽管不断加大节能降碳力度,能源总需求在一定时期内还会持续增长,二氧化碳排放仍呈缓慢增长的趋势。而“十四五”期间要坚决控制煤炭消费量增长,争取实现煤炭消费量零增长,到“十四五”末实现煤炭消费的稳定达峰并开始持续下降。“十五五”期间可努力实现石油消费量达峰;天然气消费增长导致的碳排放增加,则由煤炭消费量下降带来的碳排放减少来抵消。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研究员、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副主任康俊杰说,“十四五”时期,考虑到我国还有1亿千瓦左右的在建和核准未建煤电机组,除技术储备和示范工程项目外,未来不应再核准新的商用煤电机组,并努力再退出5000万千瓦以上的落后煤电机组,力争到2025年前实现煤电装机容量达峰为11.5亿千瓦。严控煤电装机将极大推动电力系统的清洁低碳转型,促进电力行业碳排放提前达峰。

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作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顶层设计文件,202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提出具体行动方案。

    据测算,工业、电力、交通、建筑四大领域合计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90%以上。《意见》围绕工业、能源、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谋划提出了实施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等重点任务。在能源方面,特别提出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我国履行《格拉斯哥气候公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行各业都纷纷加入碳达峰、碳中和的行列。其中,华为首次提出了“零碳网络”,发布了数字能源零碳网络解决方案。华为的零碳网络解决方案包含“极简站点、极简机房、极简数据中心、无处不在的绿电”四大解决方案,再融合智慧能源云。

    上海地铁新能源公司投资建设的上海地铁龙阳路基地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3.66兆瓦,年均发电量约340万度,可节约标准煤约1200吨,减排二氧化碳3390吨。该光伏电站一年的发电量,大约可供8节编组的一辆2号线列车跑20万公里,相当于行驶1560多个来回。

    2021年12月29日,2021百度AI开发者大会“绿色双碳”论坛上,由百度和IDC联合推出的《智能减碳,激发绿色转型动力——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助力“双碳”目标达成白皮书》正式发布并公开上线,这是国内首份聚焦AI助力“双碳”目标报告。

    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在开篇语中表示,百度正在利用AI技术优势,通过推广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寻求智能交通体系全链条减碳最优解。未来将与生态伙伴一道,坚定投入资源,用AI助力“零碳成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潘家华在与百度副总裁李硕对话时提出,人工智能可以提升新能源的市场竞争性和能源生产供给的安全性。潘家华指出,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势所趋。

    当前新能源供给的间歇性问题,可以通过合理调配风能、光能、水能,包括生物质能和储能等多能互补的方式来解决。但这样的调配如果依靠人工判断,会产生时滞效应。而在这个过程中电力不能中断,哪怕是一毫秒都不可以。这就需要人工智能快速、广泛地甄别信息来源,进行整合输出,确保多能互补的协调、稳定、安全、有保障。

    国家能源局也正加快推进能源科技创新,在2022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表示:“‘大国重器’必须也只能由自己来掌握。” 2022年将加快推进技术装备攻关,重点推动燃气轮机、核电、可再生能源、油气、储能、氢能等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力争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取得突破。大力开展技术和产业创新,着力构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推进数字化技术创新。加快5G、区块链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探索氢能、综合智慧能源服务发展新模式。

(李禾,科技日报记者)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最新推荐

第二轮第五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曝

第二轮第五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曝光16起典型案件 生态破坏问题凸显甚至出现“触目惊心”情形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明明发现哈尔滨市阿城区55家企业家家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