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让“生态之花”满园绽放——北京十八中“聚·宽”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建设

时间:2022-07-18 18:19来源: 中华环境作者:管杰

字号:TT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文明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开始了向“为了生态文明的教育”进军的新阶段。学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积极与学校的“聚·宽”教育理念相结合,构建了 “聚·宽”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系统化推进生态文明教育。  

       “聚·宽”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内涵包括,理念渗透——生态文明内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课程建设——为学生播下生态文明的基因;区域推进——教育集群涵养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生态之花”满园绽放。

理念渗透:让生态文明内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中,“社会责任” 这一基本要点包括了“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的表述,“生态素养” 已经成为核心素养之一的意识和行动。采取措施使学生内化和渗透生态文明理念,以生态文明为思维的逻辑起点,将其内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使生态教育真正落地生根。在实践中,我们除了要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态环境知识,还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引导和鼓励学生形成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奉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在价值观层面上形成生态文明理念。

       教师是确保生态文明教育不断发展的根本,教师队伍建设关系到生态文明教育的全局。我校积极与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华环境》杂志社、中华环保基金会小康幸福办公室等专业的生态文明教育机构联系,利用他们的专业优势培训我们的教师,打造高素质生态文明教育教师队伍,推进我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发展。

       我校还经常邀请一些学生喜爱的环保“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听他们讲授环保知识,与他们热烈互动,进一步拉近了学生与环保的距离,使学生更易接受和内化生态教育理念。例如,我们曾经邀请中央国际广播电台的崔红老师来校进行环保讲座。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在欢声笑语中学到了很多环保知识,内化了生态教育理念。

       我校还利用每周国旗下的讲话、《聚·宽校报》、校园电视台、《梦曦校刊》、宣传橱窗等学生自己主持的活动,积极渗透生态教育理念,通过环保社团“微光益”志愿者协会和绿荫环保社在学生中进行环保宣传活动。这些活动都由学生自己组织和实施,更有利于学生们认可、接受。

       我们还积极引导学生从观察自然界不同生命体之间相互依赖、共荣共生的意境中感悟生命之美、自然之美,提升生态审美情趣。当生态文明成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时,学生想问题、做事情就会自然地从环保出发,校园的生态文化环境真正地形成了,使生态教育落地生根。

课程建设:为学生播下生态文明的基因

       课程是生态教育的主要载体和具体展开,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十分注重生态文明相关课程的建设,将课程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载体”和“蓝本”,不断拓宽生态视野的“窗口”,将生态文明教育延伸到课程建设的全领域,为学生播下生态文明的基因。

       “加法”与“乘法”相结合开发课程资源
       在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建设方面,我们采取了“加法”与“乘法”相结合的办法。“加法”就是积极开发生态文明教育的校本课程,并将其正式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我们先后开设了《科学与生活》《生活中的化学》《环境安全》《生态文明史观》《动物福利》等生态文明教育校本选修课程,增长了学生的生态知识,扩大了学生的生态视野,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生态世界的窗口。

       “乘法”就是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至具体的学科教学,通过日常的学科教学予以贯彻实施,有机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实现各学科在生态文明教育上的同向同行。学科渗透不是要占领学科时间实施特设课程中的内容,而是在学科教学中注重运用和落实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开展教学,要求依然保持学科的学科性、适切性特点,但更加具有开放性,实践中采取拓展学习材料、调整教学内容、开发多种资源等方式进行。

       生态素养是集生态知识、价值理念、生态行动、生态审美于一体的具有极强综合性的素养,是生态文明教育目标体系中的最高要求和最高境界。所以,学科渗透还要打破学科界限,充分挖掘跨学科主题,即学科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交集,是学科真正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也是生态文明教育要体现的理念,这样的渗透才是有机的,不会变成“两张皮”的生硬拼盘。例如,历史教学中,深入挖掘生态史观的相关理论与学生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的交集。

       开发纵向衔接的小初高一体化生态文明课程
       在生态文明课程建设方面,我们打破了学段界限,开发纵向衔接的小初高一体化生态文明课程。一体化生态文明课程既是增强生态文明观教育系统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强化生态文明观教育针对性的现实诉求,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培育生态型优质人才的重要保障。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从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总目标出发,结合各学段学生的德育目标、年龄特征、思想品德发展水平、现实社会要求等,开发出贯通学段的生态文明课程,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具体生态文明观教育要求,又与生态文明观教育总目标保持一致,进一步提升了教育的效果。例如,在人与自然关系教育方面,小学低年级学生,要鼓励他们多与自然亲近,使他们能够感受自然的魅力,能够认识到自然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美;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要对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够认识到保护自然需要人人努力才能实现。在初中阶段,则需要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有一定的了解,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自觉抵制并及时制止破坏自然的行为;在高中时期,则侧重教育学生理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引导学生自觉反思自身有意或无意产生的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我们统筹兼顾,开发出了学段衔接的人与自然关系教育课程,既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的教育目标,又符合各学段学生的不同年龄和认知特点。

       以社团课程推进生态文明教育
       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发社团课程。在学校的日常环境维护,“搬家式”扫除、“搓澡式”清洁的卫生大扫除活动,师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引导等活动中,环保社团的成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例如,南校区天井的金鱼池是十八中校园一道美丽的风景。进入夏季,温度升高,鱼池底部青苔生长很快,不仅影响鱼池美观,而且影响鱼池水质。绿荫环保社的同学们开展以“亲身实践,美化校园”为主题的活动,即检测鱼池水质,清理鱼池,让鱼儿有适宜的生长环境,让校园更美丽。在化学组汪涛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利用两种检测水质的仪器——溶解氧传感器和pH传感器,对鱼池水质进行了检测。通过取样观察,水质已经处于浑浊状态,不适宜鱼类生长。而池塘底部的大量青苔则是导致水质不合格的重要原因。接着,同学们开始清理鱼池,还给鱼儿适宜的生长环境。大家用自吸泵、刷子等工具清理鱼池,看似简单的操作却需要极大的体力,每位同学都累得满头大汗,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鱼池被清理得非常干净。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不仅增长了知识,亲身实践体验了生活,还美化了校园环境。环保社的每一位同学在这一次次的活动中深化了环保的意识,坚定了环保的理念。

       再如,绿荫环保社的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环保酵素的制作。环保酵素是由水 、新鲜厨余、红糖按照质量比10:3:1混合、密封发酵而成。环保酵素不但能够净化空气、清洁下水道、去除油污,还可以作为天然的肥料,改善土壤。制作材料随手可得,制作方式简单易学,不仅能够从源头上做到垃圾减量,而且能够实现变废为宝。在实验室老师的指导下,绿荫环保社的同学们通过认真学习和钻研,掌握了制作环保酵素的原理以及制作方法。在制作过程中,同学们称量、剪碎、量液、混合、摇匀、密封、贴签,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其中。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不仅学到了酵素知识,强调了垃圾减量,还提升了环保意识;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会从自身做起,带动家人或朋友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源头减量,争做环保先锋,为低碳环保尽自己的力量。

       以融合课堂实施生态文明教育课程
       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课堂教学不是单一的课堂,而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融合课堂”,是教室内课堂与教室外课堂深度融合的课堂,要体现出教书与育人的深度融合、德智体美劳深度融合,还要与教育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的学习手段深度融合,与学习共同体、项目学习、翻转课堂等新的学习模式深度融合,与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深度融合,生态文明教育还要与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性学习、研学旅行等新型学习方式的深度融合等。在“融合课堂”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深度融合在一起,共同演奏出一曲动人的“交响乐”。

区域推进:以教育集群涵养校园生态文明建设

       我校是方庄教育集群龙头校,方庄教育集群是一个地缘性的教育共同体,是以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为目标,具有社区性、内生性与生态性的“自组织”性质的区域教育生态系统。集群注重调动有利因素,营造和谐教育生态环境,推进各个成员校的生态性发展,为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优良的区域环境,涵养了校园生态文明建设。

       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我们充分依托方庄教育集群,在人力资源、环境资源、课程开发和实施等方面实行全面的共建、共享。例如,我们的集群科技节、集群运动会等,本身就体现出了生态性的特点;我们的生态教育选修课程,全面实现了集群共享,我们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实验室,全面对集群小学和幼儿园开放;我们的生态教育师资,全面实现了集群共享,学生在集群内走校上课,老师在集群内交叉站讲台。

       2022年4月22日,时值第53个世界地球日,中华环保联合会与方庄教育集群“中华环境小卫士工作总站揭牌暨授牌仪式”在北京十八中举行。本次揭牌的“中华环境小卫士工作站”,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办,得到了丰台区教育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并由《中华环境》杂志社、中华环保基金会小康幸福办公室、方庄教育集群和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教育集团联合承办。中华环保联合会将与各校的小卫士工作站紧密联系,形成良好的互动,持续跟进后续相关工作,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促进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推进集群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我们坚持科研引领,以科研的方式推动生态教育的实践。例如,集群承担了中国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重点研究项目“以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实现青少年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实验”课题,成为该项目的实验基地。我们在课题组专家的指导下,根据中医养生理论的三大平衡,即人与天地的平衡、人的心态平衡、人的脏腑平衡,根据四季养生规律,加入中医时令养生的调理手段,制定了学生日常饮食、起居、运动、情志和学习的复合处方,使学生的生活符合自然规律,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低碳、绿色、积极、健康、高效的生活及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道德完善和智力发展。“全国儿童青少年中医文化教育实践研究联盟”即将成立,由于集群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成效显著,该联盟秘书处计划设在我校。该联盟的成立旨在提升“中医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自信教育,完善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策略,唱响文化自信和生命教育主旋律。

       “聚·宽”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还包括生态文明教育的保障机制和评估机制等,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聚·宽”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建设,将北京十八中和方庄教育集群的生态文明教育不断推向前进。

(管杰,北京市第十八中学  )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最新推荐

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座谈会在京召

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座谈会在京召开

5月28日上午,由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社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