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 生态警务创新实践

时间:2023-08-11 14:43来源: 中华环境作者:马骁 李全海 黄君

字号:TT
       湖州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调研时,首次正式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2次对湖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其中6次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15年再次到安吉余村考察,强调要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坚定走下去,并寄语湖州“再接再厉、顺势而为、乘胜前进”。多年来,湖州公安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认真践行“两山”理念,全力护航湖州生态立市、绿色发展,于2020年底从更高站位部署实施生态警务战略,以此撬动公安工作系统性变革、整体性重塑,逐步探索形成一套充满“湖州味”“公安味”“改革味”的现代警务新机制、新模式。

生态警务的生成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认识论,又是价值论,也是方法论,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两山”理念诞生地的公安机关,湖州公安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州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从本地实情、公安实际、改革实需出发,深入研究谋划“两山”理念的公安实践。

       形势之变引发观念之变
       这是思想“破冰”阶段。在深入学习领悟“两山”理念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研究思考,如何把“两山”理念最根本、最核心的精神在警务工作中体现出来,打造集政治性、时代性、特色性、实效性于一体的警务运行模式。为此,市局党委班子成员深入基层开展大调研,组织全警开展大讨论,面对湖州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新定位、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需求、违法犯罪形势的新变化,首先在思想层面从传统的观念中摆脱出来,立足公安职责使命,在“事后打击”转向“事前防范”、“单打独斗”转向“齐抓共管”、“传统手段”转向“科技赋能”三方面形成广泛共识,为整个生态警务的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观念之变触发策略之变
       这是谋划“破题”阶段。思想观念转变后,工作总的方针策略也要相应转变,就是要从原来“以打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防为主、以打为要、以治为基、打防治并举”的新型工作格局,由此定下了生态警务的总基调。为此,我们在2020年底全面总结全省首创“河道警长”“林区警长”制、首建食药环打击机构、连续7年开展“守青山、护绿水”专项行动的工作经验,作出了以“主动型、协同型、数字型、系统型、发展型”为主要特征的生态警务总策略,作为全市公安机关“一号工程”强力推进。

       策略之变激发路径之变
       这是机制“破壁”阶段。在作出生态警务战略部署的背景下,我们积极探索具体的落实载体,逐步形成了通过生态警长带动基层基础架构和力量重塑的变革、通过生态联勤警务站搭建阵地形成协同共治格局的变革、通过生态警务协同智治应用为改革引擎牵动勤务模式整体智治的变革,以这“三项建设”为切入口,找准了生态警务的具体实现路径。

       路径之变萌发模式之变
       这是体系“破茧”阶段。在“三项建设”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我们以系统的观念和迭代的思维,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把原来分散的、碎片化的亮点做法总结提炼、有机整合起来,形成体系化、长效化推进的战略工程,搭建起“全民参与守护体系、全链闭环护航体系、全域联动协同体系、全时在线智治体系、全美样板话语体系”的总体架构,整个生态警务运行的“四梁八柱”基本成熟定型。

生态警务的内涵特征

       生态警务战略是湖州公安提出的全国首创性战略,是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全力打造以“三个更美”(湖州大地更美丽、人民生活更美好、公安形象更美誉)为愿景目标,以“三项建设”(生态警长、生态联勤警务站、生态警务协同智治应用)为载体抓手,以“三轮驱动”(技术变革、机制变革、体制变革)为方法路径,以“五全体系”(全民参与守护体系、全链闭环护航体系、全域联动协同体系、全时在线智治体系、全美样板话语体系)为主攻方向的现代警务新机制和新模式。

       生态警务是一种主动型警务,更加强调主动发现能力的提升,以风险隐患的预测预警预防为核心,通过情报导侦、行刑共治等机制牵引,形成主动挖掘情报线索、主动发起专项打击、主动参与源头治理的工作格局。

       生态警务是一种协同型警务,更加重视部门间的联勤联动和共建共享,通过力量整合、系统融合、数据耦合、机制契合、平战结合,凝聚起各部门开展生态环境综合保护治理的最大合力。

       生态警务是一种数字型警务,更加依托科技手段赋能实战,以数字化改革和“公安大脑”建设为切入口,通过技术变革、机制变革、体制变革“三轮驱动”,推动生态保护治理领域系统性重塑、整体性变革。

       生态警务是一种系统型警务,更加突出体系化布局、整体性推进,以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五全体系”为总体运行架构,实现市、县、所、站纵向到底,警种部门横向到边,业务链条环环相扣,一体化推进。

       生态警务是一种发展型警务,更加注重观念更新、与时俱进,紧盯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通过策略上不断调整、措施上持续优化,从自然环境领域逐步迭代到涵盖社会治安、营商环境、网络生态等领域的广义警务。

生态警务的探索实践

       我们认真总结历年来守护绿水青山工作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坚持扬长补短、守正创新,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公安实践,形成一批具有湖州辨识度的首创性抓手,可总结为“三项建设”和“五全体系”。

       三项建设
       “生态警长”建设。首创“生态警长”护航体系作为生态警务的底板性工程,着力破解过去公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量薄弱、专业性不足、职责不清晰等问题,通过警长带动,掀起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潮。1)从一域到全域的拓展。2013年底,湖州公安在全省最早推出“河道警长”,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拓宽“警长”内涵外延,从单个领域衍生到“山水林田湖草沙”全维度,围绕河道、湖泊、林区、矿区、市场、路段、项目、景区八个重点领域,布建市、县、镇、村四级“生态警长”2185名,基本实现生态要素全覆盖。2)从有名到有实的深化。实务工作中,给警长“挂名”不难,但真正要让“生态警长”发挥出实实在在的效果,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为此,我们以实战为牵引,专门梳理生态警长工作职责清单,让各领域警长知道要“干什么”;推出生态警长排查手册、“三步五查”工作法等,让警长明白要“怎么干”;出台信息采集率、线索提供率、隐患发现率等“七个率”考评办法,让警长了解“怎么评”。3)从线下到线上的结合。以往警长在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大多在线下协调,基层普遍反映效率低、反馈不及时,很不方便。为此,我们在“浙政钉”研发上线“生态卫士”掌上执法APP,贯通综治“141”平台,实现“日常巡查在线”“理论学习在线”“线索上报在线”“信息流转在线”“反馈评估在线”等全闭环管理。4)从典型到群英的呈现。每年组织开展“警长好故事”评选活动,先后涌现出全省“最美环保人”徐如松、最美浙警“林区警长”倪金荣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在此基础上,持续加大宣传力度,拓宽辐射覆盖面,深入开展案例评析、一线送教、学习交流等活动,提升警长队伍整体能力,从而带动了一大批警长工作的活跃度和积极性,形成生态警长群英现象。5)从全警到全民的延伸。围绕全市生态环境资源,分片包干、压实责任,做到“人人都是生态警长”“哪里有绿哪里就有生态警长”。同时,着重打造“生态警长+”工作格局,在各区县试点建立7个生态警长工作室,充分发挥警长“人熟、地熟、情况熟、警务知识熟,开展工作便利”的优势条件,广泛发动全民参与巡山、护水、守林,持续扩大生态警长“朋友圈”,目前全市共建立了37万名群众参与的各领域志愿者队伍58支。

       “生态联勤警务站”建设。首建生态联勤警务站作为生态警务的变革性工程,着力构建生态治理新机制,破解“基层执法力量薄弱”“部门多头分管突出”“问题难以彻底根除”等难题,实现出警到达现场用时大大减少,环境问题处置效率显著提升,老百姓满意度不断增强。1)问题导向布站点。坚持“实事求是、试点推进、不贪大求全”的原则,按需在环境问题最集中和治理攻坚的难点热点地区建立13个生态联勤警务站。同时,围绕山、水、林、气、市场等重点领域,充分考虑各区县生态资源分布。2)集成导向统资源。以党建为统领,在各站点成立临时党支部,选择合适人员担任生态联勤警务站站长,由站长担任支部书记,其他联勤部门入驻人员作为成员,实行“1+N+X”入驻模式,即公安常态化入驻,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港航等多部门轮驻,网格员、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共同参与。在站内统一联勤办公区、综合指挥区、宣传展示区、值班备勤室等功能区,配齐公安网、政务网、互联网等网络环境,集成各部门数据资源,实现了装备整合、系统整合、力量整合和资源整合。3)实战导向建机制。以实战为牵引,建立行之有效的“问题联排、隐患联治、勤务联动、纠纷联调、风险联控”运行机制,实现阵地共建、机制共融、数智共用、全民共治。4)迭代导向强变革。在县域范围内探索建立“生态治理中心”,由区县委生态办统一领导,公安、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部门统一入驻,坚持以“统”为主,优化组织架构,划分七大跑道(情报研判、应急指挥、联勤联治、行刑共治、督导督办、检验检测、制度研究)、厘清职责职能、梳理任务清单,推动深层次的系统变革,形成生态协同治理的“县域样板”。

       “生态警务协同智治应用”建设。首发生态警务协同智治应用作为生态警务的牵引性工程,着力发挥数字赋能新优势,破解生态治理领域信息系统多、数据汇聚难等问题。通过技术变革、机制变革、体制变革“三轮驱动”,实现生态治理“整体智治、协同高效”。1)建强芯大脑。建立1个生态治理数据舱,归集11个部门及互联网数据81类5.8亿条,形成了三个专题库,为后续实战场景的研发打牢大基座。通过搭建要素、防范、处置、办案四大协同板块,打通与行政部门的执法衔接,实现了“上下贯通、左右连通”。同时,整合五大类情报线索来源,规范业务流程,指令落地核查,真正做到“要素一屏管控、风险一网感知、联勤一键响应、执法一链贯通”。2)擦亮云眼睛。围绕净水、净土、净废、净林、净市场五大领域,搭建类案应用模型,研发推出“太湖禁捕、铝灰监管、废酸智控、城市反倒、森林防火”等一系列应用场景,切实提升预警预测、动态感知、精准打防能力。3)灵活智手脚。建成全国首家环侦作战分中心,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烟草等多部门常态入驻,形成以情报导侦为牵引、合成作战为常态的打防格局,实现“市局主研、区县主战、派出所主防”,湖州连续2年环境类案件打击质效位居全省第二。

五全体系

       在“三项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过程中,逐步形成一系列体制、机制方面的共性做法,通过进一步总结提炼,搭建起了以“五全体系”为基本架构的生态警务“四梁八柱”。

       全民参与守护体系。这是破题关键,解决的是组织体系重构问题。构建起市县两级“生态办”牵头抓总的组织体系,“生态治理中心—生态联勤警务站—生态警长工作室”三级架构为核心的生态联勤警务矩阵的作战体系,“生态警长+”的力量体系。

       全链闭环护航体系。这是核心任务,解决的是业务体系再造问题。以“市局主研、县区主战”合成作战模式开展主题式打击,通过“一案一治”推动源头管控和长效防范,实现打、防、治“三位一体”全流程闭环。

       全域联动协同体系。这是关键载体,解决的是协同体系深化问题。通过基层阵地协同、部门执法协同、区域合作协同,形成“全市一盘棋、全域一张网”生态治理格局。

       全时在线智治体系。这是总体牵引,解决的是数治体系迭代问题。以生态警务协同智治应用为载体,推动技术、机制、体制“三轮驱动”,实现流程重造、管理重构、制度重塑。

       全美样板话语体系。这是价值所在,解决的是理论体系搭建问题。创新推出“生态警务指数”,建立生态警长、生态联勤警务站、生态警务协同智治应用建设“地方标准”,加强生态警务理论研究,持续扩大具有辨识度的生态警务品牌影响力。

生态警务的未来展望

       我们将持续推进生态警务提档升级,重点打造“五个治”的新图景。

      打造打防并举、一体综治的新图景。坚持“一案一治”工作模式,针对重点类案开展风险评估,提出对策建议,堵塞监管漏洞,推动源头治理,真正做到“打击一起案件、整治一个行业、净化一片领域”。

      打造高效协同、全域联治的新图景。树立生态保护“一盘棋”思想,健全完善与行政职能部门联勤联动、行刑衔接的落地机制,探索同周边省市的跨区域协作机制,打造更多行刑共治、区域协作的经典案例。

      打造系统集成、整体智治的新图景。聚焦实战实用,突出主动发现能力,持续迭代升级主干平台“2.0版”,打造更多的应用场景和技战法,进一步提高情报、资源、手段赋能一线实战的效果。

      打造固本强基、群防群治的新图景。强化生态警长的基础工作优势和组织发动能力,广泛发动建立群防群治队伍,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氛围。

      打造点绿成金、和谐善治的新图景。突出“两山”转化理念,以贯彻落实省委“三个一号工程”为抓手,主动融入发展大局,护好生态“高颜值”,催生经济“高价值”,切实提升城市美誉度。


       【马骁、李全海、黄君杰,湖州市公安局】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最新推荐

高质量打造生态警务 满足人民群众

高质量打造生态警务 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环境的向往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